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24 14:24:41瀏覽329|回應0|推薦3 | |
台灣人聽理財規劃,有點聽到爛了! 不過,我一直很很奇的是,有多少人有做計劃? 過去的媒體、專家們,都認為,做理財投資前,必須先做規劃。 民眾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這麼認為! 所以,有一些金融機構或金融從業人員,就會先幫客戶做規劃 客戶便感受到,這些人與其它單位不太一樣的服務! 上述現象,突顯台灣人看事情仍只看表面。 我們如果要做生意,起碼會先在腦海中,有一個簡單的藍圖。 如果我們是上班族,那我們一定要面對許多辦法、計劃、規定等等。 上司也會要求我們寫企劃案。 我們要出國旅遊,我們找旅行社,由旅行社提供出遊計劃 如果我們要自助旅行,我們就自己安排旅遊計劃 現在,我們要做較大型的採購時,我們也會有事先計劃的動作 比如說:購屋計劃、購車計劃、退休計劃、整容計劃(最近頗熱門) 計劃,是一定要的! 但是,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有目標,才有計劃;有計劃,才有後續執行。 做計劃的目的,不是為了做計劃而做計劃。而是有需求才要做計劃。 許多台灣人,還沒有感受到,人生,是需要全面性的做個計劃。 他們還沒有認知到這個需求,卻因為聽了媒體、專家等言論,而認為該做計劃。 所以,計劃流於形式!當然,也就沒有執行力!計劃不成其為計劃,只成為金融機構行銷的工具之一。 金融機構很認真的幫我們規劃 不過,規劃之前,他的心中是否已經有解決方案了呢? 我想,是的! 規劃的過程是釐清現況、找出問題、確認問題與需求,最後才提解決方案 規劃者不一定要幫你找解決方案,你可以自己帶著問題與需求去找人為你提供解決方案 當然,你可以請規劃者順道提供解決方案 在歐美,規劃會收費,所以,他就算不提供解決方案,他也能生存 所以,他可以比較客觀的幫你做完整的規劃 台灣卻不是這樣 想像一下,理專或業務員幫你規劃了半天,你去找別人提供解決方案 那他混什麼? 所以,理專或業務員應該是,以"為你提供解決方案為前提"來為你做規劃 而不是,以"為你的現狀找出問題,並確認需求為前提"來做規劃 因為,後者做出來的規劃,他不一定有能力提供解決方案 所以,我認為,台灣人,真正有一份計劃在手上的人,應該是很少的 如果,每個家庭都像一家公司一樣,有一個長期的營運計劃 有資產負債,有現金流量管理,有目標管理,有收支管理,並能定期檢視 那我們就不會面臨各式各樣金融商品的行銷,而不知所措 我們就不會面臨投資市場的變化時,質疑自己的投資是否需要轉變 我們不會在市場大打某些熱門投資項目時,盲目投入資金(通常是高點) 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一份獨立於金融機構之外的計劃 當行銷人員打來行銷時,我依據計劃決定是否要購買這個商品 我也可以拿計劃給金融從業人員看,以確認他是依我的計劃提出解決方案 而不是由他規劃,由他解決 我也可以據以判定理專或業務員是否夠專業,用這份計劃 我可以定期檢視計劃,並依生活的變化狀況,進行計劃的微調或大變動 這才是真正的訂計劃,並依計劃行事 相信我們在公司中,都是這樣做的,是吧! 何不對自己好點,對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用這樣嚴謹的方式來做呢?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