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隨著《追風箏的孩子》一齊長大吧!
2008/04/21 09:47:08瀏覽378|回應0|推薦1

圖片來源:http://oshihan.org/images/mehregan-1?M=D

隨著《追風箏的孩子》一齊長大吧!

《追風箏的孩子》這本小說

《追風箏的孩子》是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作者阿富汗裔的美國籍人,本書為他的第一本小說,出版後在美國獲得不小的震盪。

故事描寫12歲的阿富汗男孩阿米爾,家境富裕。他總是想討父親的歡心,於是決定參加當地的放風箏比賽。他的死忠僕人兼好友哈山答應助他一臂之力。哈山,同樣從小沒有母親,兩人一起長大,情同兄弟,只是哈山屬僕人階層,不識字,常被鄰居欺負。然而,風箏比賽那天,阿米爾得了第一,哈山為了阿米爾跑去追丟失的風箏而遭壞人淩辱,阿米爾並不敢出來援救。暴力事件粉碎了兩人之間的情誼,也改變了兩人的人生。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阿米爾一家逃往美國。過多年,阿米爾已成家立業,但仍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哈山盡一點心力……(1)

此時,哈山也遭到神學士槍殺。阿米爾看著哈山的照片,心中只充滿悔恨,因為當初自己,眼睜睜看著哈山受人欺負,卻悄悄離開。這樣背叛的責難卻一輩子在阿米爾心上侵蝕。但,生命就是這樣,不容許回頭。阿米爾回到故鄉,探望即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知道了知道自己與哈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知道哈山留下一個小孩叫索拉博。他決定要找到索拉博,幫忙好好安置他。幾十年過去,為了找回索拉博,阿米爾找上已經變成神學士的阿塞夫。當兩人因為往事舊恨打得不可開交時,索拉博拿著彈弓,用著虛弱又堅決的嗓音對著阿塞夫說:「別再打他。拜託。住手。」這一次換索拉博救了阿米爾一命。

他決定要將索拉博帶回美國一起生活。不再有任何遺憾發生。原以為他這輩子不會有孩子,因為索拉博就是他生命中一個意外的禮物。領養過程備受考驗,幾經轉折,來到美國,索拉博經過很久很久的沈潛。阿米爾在那個放風箏的下午,與索拉博分享哈山的鬥風箏技巧。阿米爾答應要為索拉博追風箏。同時心中也響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索拉博臉上露出一個微笑。阿米爾知道一切將會開始改變。(2)

我們打算如何看待我們的過去

阿米爾選擇隱藏於內心~最終仍須面對。誰沒有過去。現在是過去而來。未來是現在所累積。我們打算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出走還是埋葬?

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小時候或過去的記憶,在記憶中,我們因為懦弱或膽怯,而讓幼時的同伴或者朋友、同事等受到傷害,這種事情往往變成自己一生的夢魘,時時刻刻惹得自己無法心安,這種不安可能會讓你帶到墳墓裏,仍然無法擺脫惡夢或者救贖回自己的靈魂。於是在有生之年,可以補救的就儘量去補救吧!往往由於你當時的疏忽而影響或破壞到別人的一生,原以為無心之過,對別人可能就是一輩子的「痛」,這種事情在過去發生,力當補救,在未來發生,就更不可原諒。

這本書生動描繪三十年前的阿富汗。據紐約時報的評論,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看著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在作者筆下,革命前的阿富汗溫馨且幽默,但也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磨擦而現緊張……充滿回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喂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生活,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同樣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怎麼能夠忽視他們呢?我們常會抱怨自己的辛苦,但是與第三世界可憐國家的人民比較起來,至少我們還勉強維持著和平的態勢,至少我們還能出去找到一份需要體力的工作。

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品嘗的書,讓自己靜下心來看看可憐的第三世界正在發生的故事,特別是在我們也可能有輪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隱憂的時候。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1980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全家尋求政治庇護移民美國。胡賽尼畢業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美國加州執業。2006年榮獲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追風箏的孩子》是他的第一本處女作,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3)

 

參考文獻

1: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 =0010348792

23Yahoo 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2600163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changsheng4444&aid=18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