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1 09:42:55瀏覽308|回應0|推薦2 | |
圖片來源: http://wp.li.ru/flowers/flowers_009.jpg 來自夫妻之間的珍愛與母親無私的愛 蘇東坡在懷念亡妻的《江城子》,述說著外出做官,因為不能回來為亡妻掃墓而感傷:「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自是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昨夜幽夢忽還鄉,小軒窗,理梳妝,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年輕時或許不懂得珍愛夫妻的感情,即使偶而珍愛,也有些盲從與躊躇,到了某種年紀以後,夫妻之間歷經各種家庭危機,包括外遇的誘惑、財務的風險、失業的困境、孩子的問題、長輩的病去、婆媳的相處等。孩子長大,夫妻也開始有了病痛,互相曉得依賴與扶持,夫妻的珍愛就能夠明顯的表達於生活之間。這時如果夫妻有一位先去,另一半必然將所有的珍愛回蕩於心,就跟東坡一樣:「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這種心境是一般年輕夫妻體會不到的,夫妻相處過二三十年以後,經過多少風雨、多少淚,方能體會得到其真義,也就是珍愛。年輕夫妻的愛來愛去,往往是未經考驗過得。吵吵嘴、罵來罵去,又愛來愛去,都還停留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間與背景。 我在南京常看到一對老夫婦手牽手的在街上散步,多半都是男人身體不好,由老妻牽著他的手,慢慢的過馬路,或在運動場上散步。臺灣人的民族性比較靦腆,老夫妻在街上手牽手的比較少。我倒是建議臺灣的老夫婦多試試看,手牽手的在外面散步,給年輕人一些「珍愛」的示範。 來自母親的無私的愛 一八七七年出生的德國文學家赫塞,在他的春日一詩中,這樣寫道: 林間微風,鳥聲啁啾,平穩而洋洋自得的雲之船,在晴朗的碧空上越升越高 我夢見金髮的女郎,夢見我的青春時代 碧藍無盡的天空,是我嚮往的搖籃,我心寧靜、幸福、溫馨地,橫躺其中,像小孩般,被母親的手腕環抱 每個人無論多大年紀,當遇到苦難的時候,嘴裏都會不自覺得喊聲「媽」,即使母親已過逝,往往也會到母親的墳墓前或骨灰所置放之地,默默的將苦難告訴遙遠的「媽媽」,期望自己像小時候一樣,被母親的手腕環抱。 只是現在的人多半在母親生前,愈來愈不曉得母親的偉大,認為母親照顧自己是應該的,沒錢就問母親要,要不到就耍賴,母親生病住院,許多做孩子的想了一大堆理由,就是很少到醫院去照顧。我前一陣子住院,看到一對七十多歲的夫婦,妻照顧丈夫,住院住了幾天,也沒有看到孩子的蹤影,等出院前孩子要來看爸爸,被媽媽狠狠的罵了一頓,母親說孩子為什麼不在開刀那天,最重要的時候來,晚上也不會來陪爸爸。我看了心酸,想想自己的孩子也好不到那裏去? 活著的時候,不能好好照顧母親,等母親死了以後,自己的孩子也長大以後,往往才知道母親對我們無私的愛是多麼的偉大。通常母女之間總是相處不好,喜歡吵嘴,父子之間總是冷戰。都是等到父母往生以後,子女才會抱頭痛哭,後悔自己沒有在父母生前好好的盡孝道。 赫塞說:學問就是分辦事物異同的能力。愛因斯坦說:讀書是要找出可以使自己昇華的東西。羅素說:知識是使人類快樂的主要因素。蘇格拉底說:讀書是輕易把別人辛苦得來的經驗吸收進來。 我只想說,你雖然讀了一大堆書,難道你不曉得,孝順要在父母生前,而非父母死後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