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頭熱身寒
2007/03/15 08:20:15瀏覽1815|回應0|推薦2
13a.頭熱身惡寒,上熱下寒苦難堪。


頭熱身惡寒,上熱下寒苦難堪。

頭熱身惡寒,此種病例稀少,檢查難找不出病因。

此種病症;為脊椎神經受風邪,局部神經微血管,循環不良所引起。

此種病症;首先頭部、身體都要保暖,只保身體溫暖,頭部會變涼,然後治療。

中醫解釋。

一、宣明五氣篇曰;

     心惡熱, 肺惡寒, 肝惡風,脾惡濕, 腎惡燥, 是謂五惡。

二、經脈篇曰;

     (1) 肺所生病者, 欬, 上氣喘渴, 煩心胸滿, 臑臂內前廉痛厥, 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不足,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2)大腸生病者,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3)胃所生病者,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4)心所生病者, 目黃,胸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5)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乾, 咽腫上氣, 嗌乾及痛, 煩心心痛,黃疸, 腸澼, 脊股內後廉痛, 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6)心主生病者, 面赤目黃, 喜笑不休, 煩心心痛, 掌中熱。

     (7)膽所生病者, 足外反熱, 頭痛頷痛, 目銳眥痛, 缺盆腋下腫痛, 馬刀俠癭, 汗出振寒,惡寒。


三、中醫研究。

上熱下寒苦難堪,風吹火烤一身擔。

先針四關莫遲誤,後刺曲池三里安。


注重配穴;

四、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示意圖如下。

主治配穴;

(1)內關穴(雙)。(2)外關穴(雙)。(3)曲池穴。(4)三里穴。


(1)內關穴(雙)。

 

內關 Nei4 Kuan1 (p_6)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之絡脈,別走手少陽三焦經,與陰維脈相通。

【部位】

大陵穴上2寸,兩筋之間。

【主治】

1、心肌炎myocarditis。

2、心臟內外膜炎endopericarditis。

3、黃疸jaundice。

4、前臂神經痛antibrachial neuralgia。

5、產後眩暈postantal vertigo。

6、胸腔一切疾病。

【取穴】

手平伸,握拳,拳心向臉,拳後橫紋直上2寸,兩筋間取之。

【方法】

針5~8分,留針15~20分鐘。灸10~20分鐘,灸3壯。

【應用】

1、靈龜八法配穴法;內關配公孫。蓋內關通於陰維脈,公孫通於沖脈,而陰維及沖脈,是交會於心、胸、胃部,所以能治心腹中之疾病。

2、心臟衰弱;宜針刺內關1分深,微捻,用微啄術,1分鐘捻搗,3分鐘出針,切勿忽快忽慢,或間歇。進針前用爪甲切位法,以免傷筋脈。

3、強心定喘作用;當病重垂危,適用注射強心針,以延續生命時,宜用上示療法,針治亦有同等效力。尤其對止喘有特效。

心胸疾病,取治內關穴,是擔截法,中的截法。

4、心臟暴痛;為實症,針內關穴用瀉法。虛症;頭頸僵直,針治內關穴用補法。

5、清心胸鬱熱。骨蒸。盜汗。咳嗽。血崩(失血)。夢遺。

『治療』:針刺內關、配三陰交穴。使從水道下行,滋陰養血,為治療癆怯之要法。因內關穴可清上,三陰交可滋下。

6、婦女妊娠惡阻;針內關。足三里。間使。三陰交。尺澤。膽俞。大陵。

7、胸膜炎pleurisy;針刺內關。四瀆。外關。

8、下死胎still birth;針刺內關穴、配三陰交。

9、下胞衣;針刺內關、配照海穴。

10、袪除胸悶;針刺內關、配建里穴。


(2)外關穴(雙)。

 

盜汗陰虛內熱歸,夜寢淋漓最損虧。

偏頭疼痛苦難挨,耳鳴眼花相繼來。【中藥】:吳茉萸。

外關 Wai4 Kuan1 (t_5) 手少陽三焦經。

為手少陽脈絡,別走心主厥陰心包脈,陽維脈之所會。

【部位】

陽池後2寸,兩筋之間。

【主治】

1、半身不遂hemiplegia。

2、前臂神經痛antibrachial neuralgia。

3、上關節炎。

4、書痙writer's spasm。

5、耳聾deafness。

6、齒痛toothache。

7、一切目疾eyes disease。

8、腺病adenopathy。

9、熱病fever。

【取穴】

手平伸,掌心向下,陽池上2寸,兩骨縫際間取之。

【解剖】

在尺骨與橈骨之間;伸指總機和伸拇長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與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幹;分部有前臂背側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方法】

向內關方向直針,針4~6分,要針感,才有效,避開血管。

【應用】

1、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的絡穴,手少陰心經相連擊。對實症時;瀉之。虛症;不收之症,補之。

2、手臂扭傷brachial sprain:針刺外關、配陽池穴。採循經取穴法。

3、中指麻木;針刺外關穴,需留針30分鐘。

4、手指麻木;針刺外關、配合谷、中渚、後谿、用隔薑灸,各7~9壯。3~5次痊癒。

5、傷寒typhoid。頭痛headache;瀉外關以截之。

6、肚子痛。便秘celialgia constipation;針刺外關、配大陵、支溝,捻針10分鐘,留針60分鐘。


(3)曲池穴。

 

青春痘心情重,睡眠食物最重要。Li-11曲池穴

曲池 Chuch3 Chih2 (Li -11)手陽明大腸脈

又名陽澤、鬼臣、十三鬼穴之十二,手陽明大腸脈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

【部位】

在屈肘橫紋處。

【主治】

1、肱神神經痛Brachial neuralgia。

2、臂肘神經痛。

3、肩胛神經痛Scapula neuralgia。

3、半身不遂Hemiplegia。

4、腦充血Cerebral congestion 。

5、扁桃腺炎Tonsilitis 。

6、胸膜炎Pleuritis 。

7、部分癱瘓Monoplegia 。

8、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取穴】

1、屈肘拱胸,在上下臂相連處,紋盡處是穴位。

2、既肘窩橫紋端,近肘關節部取穴。

【解剖】

在肱饒關節的饒側,饒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饒肌的饒側;有饒返動脈的分支;分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饒神經。

【方法】

1、針1-1.5寸,留針15-20分鐘。灸20分鐘(灸3-5壯)。

【應用】

1、曲池穴是整體治療必用穴,有強壯內臟器關之作用。

2、預防皮膚病及皮膚病化膿之要穴。

3、消除全身癬疥之癢的特效穴;針曲池穴,可清熱、袪風、涼血、潤燥作用。

4、凡針、灸、據烈刺激:引起氣逆上沖,而頭痛、齒痛,速針曲池既可導氣疏散。

5、遍身突感痛癢,如蟲齧,皮膚脫落、爛壞成瘡等症。凡皮膚中毒速灸曲池穴30分鐘:

6、臂痛紅腫大如茶杯:速針曲池捻針60分鐘,次日平復如常。

7、中風癱瘓半身不遂:1、曲池。2、肩隅。3、環跳。4、陽陵泉,長灸之可痊癒。

8、中風癱瘓半身不遂;『治療』:1、曲池。2、支溝。3、環跳。4、陽陵泉。5、懸鍾。臨床經驗,針曲池針感下放射至拇指、食指。上至肩胛地帶放射,有的至面頰,此為針感隨經絡路線而放射。

9、中風預防及治療:1、曲池。2、肩井。各灸1-3小時屢試屢驗。

10、腦膜炎Meningitis:1、曲池。2、人中。3、大椎。4、中脘。5、承山。

11、頭痛諸症、手不如意:1、曲池。2、合谷。

12、結膜炎Conjunctivitis,眼臉炎Blepharitis:曲池是特效穴。

13、齒槽(牙週病)出血:灸曲池。

14、肺結核Tuberculosis 肺炎Pneumonia:用曲池是互為表裡,隔經取穴,以大腸脈合穴,瀉肺經鬱熱。

15、風痺:1、曲池;搜風理濕。2、委中;疏化利濕。3、下廉;通暢燥熱。

16、胸痛Chest pain、熱結腸、胃腹脹、便瀉:1、曲池。2、陽陵泉。

17、風濕諸痺。腳氣Beruberi。腰痛Lumbago。婦女血崩。經痺Amenorrhea:針1、曲池。2、三陰交。因曲池配三陰之分,清血中之熱。三陰交乃脾、肝、腎之樞扭,為血科之主穴。因此痛症用此穴則腫消痛止。

18、清血熱:1、曲池。2、少沖。

19、痿仆(肌肉麻痺不能行動):1、曲池。2、水溝。

20、肘拘攣(手腳抽筋)手足不伸:1、曲池。2、尺澤。3、隙門。

21、神經衰弱Neurasthenia:1、曲池。2、肩井。3、足三里。4、三陰交。 22、腦溢血Apoplexia:1、曲池。2、手三里。3、列缺,穩定後灸4、百會。5、天柱。6、身柱。7、風門。8、足三里。

23、頭、項、肩、背神經痛:1、曲池。2、懸鍾。3、肩井。4、陽陵泉。

24、咽喉出血:1、曲池。2、尺澤。3、太谿。

25、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及肌肉風濕症。

     1、曲池。2、陽陵泉。3、手三里。4、足三里。5、環跳。6、懸鍾。7、腎俞。8、委中。9、肩井。10、膝眼。

26、肩關節炎Shoulder arthritis:1、曲池。2、懸鍾。3、陽陵泉。4、肩隅。

27、肘關節炎Anconitis:1、曲池。2、手三里。

28、腕關節Wristarthritis:1、曲池。2、支溝。3、懸鍾。

29、大小便失禁Gastism、遺尿Urorrhea:1、曲池。2、外關。3、三陰交。

30、甲壯腺腫Goiter:1、曲池。2、肩井。3、天突。

31、對側膝蓋關節疼痛(右側):用左側1、曲池。2、天井。3、少海。

Copyright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4)足三里。

 

足三哩 San 1 Li 3 (S_36) 足陽明胃經

又名足三里、下陵、鬼邪。陽明胃經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回陽九針之一

【取穴】

(1)、正坐屈膝,大姆指尖按膝蓋骨內側,余四指並攏自然下垂於膝蓋骨外側,當中指尖處是穴位。

(2)、適外膝眼之下方3寸,脛骨外緣1寸處。

(3)、脛骨由下往上摸至,脛骨微隆起處外側約1寸之二肌肉陷中是穴位。

(4)、外膝眼直下約3寸,脛骨外緣取之。

【方法】

(1)、針8分或1.5寸,留針15紛鐘,灸20~30分鐘,灸5~7壯 。

(2)、點刺放血。

【主治】

(1) 、消化不良dyspepsia 。

(2) 、胃痙攣stomack spasm 。

(3) 、食慾不振anorexia 。

(4) 、口腔疾病oral cavity disease。

(5)、腹膜炎peretonitis。

(6)、便秘constipation。

(7)、四肢倦怠、麻痺、神經痛 。

(8)、腳氣beriberi。

(9)、頭痛headache。

(10)、眼疾及其他慢性疾病。

【應用】

(1)、足三里主瀉胃中之熱、發炎,針療時針感到足背部,亦可到胃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用『點刺法』。

(2)、主降上逆之濁氣,生下陷之清氣,治濁氣上塞之症。

(3)、小兒麻痺後遺症及消化不良之腹瀉lienteric dirrhea。

(4)、鼻疾rhinopathia的重要穴。

(5)、胃潰瘍gastric ulcer a、足三里 配b脾俞。

(6)、急性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足三里 b 中脘 。

(7)、凡上身針灸後,必灸足三里以利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針足三里,以利調氣。

(8)、常灸足三里,元氣大增,腸胃消化及吸收增強。

(9)、小兒忌灸足三里,三十歲以上方可灸,否則反生疾病。但 只針不灸不在此限。針足三里對小兒適應症很廣。

(10)、小兒麻癖症:a、陽關b、陰谷為主穴。c、再針健側足三里,臨床上甚佳。

(11)、預防中風apoplexy:常灸足三里,以保健康。在半年內,足部脛骨常感痠麻、重癖。此為中風之前兆。

注重配穴;

有病到醫院,西醫檢查,確認病症。選擇治療,中西皆可。相關配穴,僅供參考。

參考網頁請按 Head hoting , body colding 頭熱身寒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