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7、腳氣病。
2007/11/05 06:32:24瀏覽7425|回應0|推薦9
14g、腳氣病。乾濕寒熱腫痛痠。


腳氣病生有多般,乾濕寒熱腫痛痠。

一、西醫解釋。

(1)猛爆性腳氣病若未得到正確診斷就會造成不明原因的死亡;

(2)反之,只要適時補充維他命B1,短短數小時就能恢復健康。

(3)平日飲食均衡最重要,並可服用綜合維他命補充因工作無法取得的營養。

二、中醫解釋。

(1)症狀


1、疲倦。

2、食慾不振。

3、腹部不適 。

4、手腳麻痺、神經發炎 。

5、皮膚發紫 。

6、心臟肌肉受影響,引起呼吸困難和心臟衰竭。

7、抽搐 。

腳氣病生有多般,乾濕寒熱腫痛痠。

懸鍾陰交連三里,更加風市配承山。

三、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示意圖如下。


主治配穴;

(1)懸鍾穴。(2)陰交穴。(3)足三里。(4)風市穴。(5)承山穴。


(1)懸鍾穴。
 

經穴法:3、高血壓症。第七懸鐘穴。

懸鐘Hsuan2 Chung1(G_39)膽經(Gall Bladder)

又名(絕骨)。髓之會,足三陽之大絡。

【主治】

1、 下肢神經痛lower limb

2、 半身不遂hemiplegia

3、腳氣beriberi

4、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

5、扁挑腺炎tonsilitis

6、衄血

7、痣出血hemorrhoid

8、食慾不振anorexia

9、脊髓疾病Myel disease

【取穴】

正坐垂足,外踝骨直上3寸,陽輔穴之後下方陷中,當腓骨前緣,動脈應手,骨絕之處取之。

【方法】

針6分-1.5寸,留針10-15分久10-15分鐘。

【應用】

1、髓會絕骨,髓病治此,足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諸髓皆屬於腎,故為髓會。

2、下肢痹厥lower limb numbness、足背神經麻痺、足關節扭傷,針刺懸鍾穴為特效,有通經活絡之功。

3、失枕及頭頸項劇痛:針刺懸鍾是特效穴。

      a、採用左右穴雙刺,用瀉針,針1.5寸,捻針使針感痠麻到足背。

      b、提針,針尖向上放射至下半身多有感覺,頭既可轉動,留針長則可2小時。

3、 上肢肩膊神經痛scapular neuralgia 特效。

      a左肩痛,刺右足懸鍾。

      b右肩痛刺左足。左右雙痛兩穴雙刺。


4、乾濕腳氣:a、足三里。b、三陰交。

5、腳氣病beriberi。皮膚灼熱而痛:可單行針刺。如陰冷麻木,針後再灸。

6、足緩難行:a、懸鍾。b、條口。c、衝陽。

7、落枕stiff neck有兩法

      a、豪針捻轉進針5分-1寸平補平瀉每30分捻動一次要針感痠麻留針2小時重者兩次。

      b、毫針先刺風池9分,再刺懸鍾1寸,捻動留針30-60分鐘,1-2次既癒。


(2)陰交穴。
 

陰交yin 1 chiao 1(cv_am_7) 任脈。

又名少闕、橫戶、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足少陰腎脈、衝脈之會穴。

【部位】

臍下1寸。

【主治】

1、 女子尿道炎urethritis

2、 子宮內膜炎endometritis

3、 月經不調menoxenia

4、 產後貧血postnatal

5、 不孕infertility

6、 婦女生殖器疾病

7、 男子腸疝痛intestinal colic

8、 陰部汗濕痺症

【取穴】

仰臥,從臍下1寸,氣海穴上0.5寸取之。

【解剖】

在復白線中,動脈靜脈同中極穴;分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支的內側皮;內部有小腸。

【方法】

針5~7分灸10~20分鐘灸3~5壯。

【應用】

1、 陰交穴是在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足少陰腎脈、衝脈之會穴。

而三焦是為水榖之道路,氣之終始;

      上焦在胃之上口,主入而不出,其治在羶中穴;

      中焦是在胃脘,主腐熟水榖,其治在天樞穴;

      下焦是在陰交,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入內,三焦之募者,分別清濁也。

2、 陰交穴主治腎臟炎nephritis5之特效穴。


(3)足三里。
 

b>足三哩 San 1 Li 3 (S_36) 足陽明胃經

又名足三里、下陵、鬼邪。陽明胃經氣之所入,為合穴屬土,回陽九針之一

【取穴】

(1)、正坐屈膝,大姆指尖按膝蓋骨內側,余四指並攏自然下垂於膝蓋骨外側,當中指尖處是穴位。

(2)、適外膝眼之下方3寸,脛骨外緣1寸處。

(3)、脛骨由下往上摸至,脛骨微隆起處外側約1寸之二肌肉陷中是穴位。

(4)、外膝眼直下約3寸,脛骨外緣取之。

【方法】

(1)、針8分或1.5寸,留針15紛鐘,灸20~30分鐘,灸5~7壯 。

(2)、點刺放血。

【主治】

(1) 、消化不良dyspepsia 。

(2) 、胃痙攣stomack spasm 。

(3) 、食慾不振anorexia 。

(4) 、口腔疾病oral cavity disease。

(5)、腹膜炎peretonitis。

(6)、便秘constipation。

(7)、四肢倦怠、麻痺、神經痛 。

(8)、腳氣beriberi。

(9)、頭痛headache。

(10)、眼疾及其他慢性疾病。

【應用】

(1)、足三里主瀉胃中之熱、發炎,針療時針感到足背部,亦可到胃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用『點刺法』。

(2)、主降上逆之濁氣,生下陷之清氣,治濁氣上塞之症。

(3)、小兒麻痺後遺症及消化不良之腹瀉lienteric dirrhea。

(4)、鼻疾rhinopathia的重要穴。

(5)、胃潰瘍gastric ulcer a、足三里 配b脾俞。

(6)、急性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a、足三里 b 中脘 。

(7)、凡上身針灸後,必灸足三里以利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針足三里,以利調氣。

(8)、常灸足三里,元氣大增,腸胃消化及吸收增強。

(9)、小兒忌灸足三里,三十歲以上方可灸,否則反生疾病。但 只針不灸不在此限。針足三里對小兒適應症很廣。

(10)、小兒麻癖症:a、陽關b、陰谷為主穴。c、再針健側足三里,臨床上甚佳。

(11)、預防中風apoplexy:常灸足三里,以保健康。在半年內,足部脛骨常感痠麻、重癖。此為中風之前兆。


(4)風市穴。
 

遍體搔癢苦心事,【中藥】服溫青飲病情除。

風市 Feng1 Shih4 (g-31) 足少陽膽經脈。

【部位】

膝上外廉兩筋之間。

【主治】

1、中風apoplexy。

2、腳氣beriberi。

3、下肢神經痛neuralgia in lower limb。

4、遍身搔癢itching。

5、下肢麻痺paralysis in lower limb。

6、痲瘋leprosy。

【取穴】

直立,兩手下垂,中指所至之處取之,約在中瀆穴上2寸部位。

【解剖】

擴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脈肌支;股外側皮神經谷神經肌支。

【方法】

針5~8分。灸10~18分鐘,灸1~3壯。

【應用】

1、風市穴為經外奇穴,神龍皇帝鍼灸圖,資生經,大全,入門,大成,金鑑,經穴指掌圖原始,重修銅人,針灸問對,采艾篇等,共屬膽經。

2、坐骨神經痛sciatica;針刺風市穴。環跳穴。承山穴是特效。

3、下肢風濕症;風市穴是要穴。是風聚召之所。有袪濕、疏風、通絡之效。

4、腿腳無力asthenic leg;風市穴、配陰市穴。

5、足麻痺foot numbness;風市、配肩隅、曲池穴。


(5)承山穴。
 

貧血至極痛可追,虛弱無言體力虧。

承山 Cheng2 Shan1 (b_57) 足太陽膀胱經脈。

又名腸山、肉柱、魚腹。

【部位】

委中穴下八寸,肭肉之間。

【主治】

1、局部性痙攣local spasm。

2、吐vomiting。

3、瀉diarrhoea。

4、腰神經痛lumbago。

5、顏面神經痛facial neuralgia。

6、大腿部之神經痛neuralgia in thigh。

7、足根據痛painful ankle。

8、四肢麻痺quadraplegia。

9、庤hemorrhoids。

10、腸出血enterorrhagia。

11、腺腫adenocele。

【取穴】

1、直立,兩手上舉,扶壁,足尖站地,足跟離地,在腓腸肌下出現「Λ」字型下取之。

2、患者伏臥,下肢伸直,足掌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V」紋,從其尖下取之。

【解剖】

在腓腸二肌腹交界下端;正當小隱靜脈,深層脛後動脈、靜脈;正當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則為脛神經通過處。

【方法】

針1~2寸針,尖為向上,為斜刺,灸不如針,可用點刺法。

【應用】

1、足轉筋;灸治承山穴。

2、舒筋。袪寒。下肢肌腱因營養,過勞,寒冷引起轉筋。

     「治療」;針刺承山穴。

3、鐵打損傷;先在痛處針刺後,再針刺承山穴。有化氣、散滯、行淤、通絡之功效。

4、腸風。腸痛。新出血;針刺承山穴、配長強穴。

5、心胸脹滿;針刺承山穴、配陰陵泉。

6、足轉筋cramp。頭目眩vertigo。「治療」針刺承山穴、配魚際、崑崙穴。


注重配穴;

有病到醫院,西醫檢查,確認病症。選擇治療,中西皆可。相關配穴,僅供參考。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29405&aid=134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