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肋骨疼痛
2007/10/31 07:08:05瀏覽38029|回應0|推薦6
14b、肋骨疼痛怒傷胴。


肋骨疼痛怒傷胴。

一、西醫解釋。

(1)胸 部 骨 痛 可 能 與 糖 尿 病 有 關 , 可 能 為 神 經 根 病 變 , 除 糖 尿 病 外 其 他 的 原 因 , 如 帶 狀 皰 疹 、 神 經 根 壓 迫 等 也 會 發 生 , 所 以 需 先 排 除 其 他 原 因 。

(2)若 單 純 為 糖 尿 病 所 造 成 , 受 影 響 的 肋 間 神 經 多 為 一 條 神 經 且 單 側 發 生 , 疼 痛 或 皮 膚 感 覺 的 異 常 分 佈 於 胸 部 與 腹 部 , 夜 間 較 嚴 重 且 病 人 可 能 會 因 而 嚴 重 消 瘦 。

(3) 臨 床 上 可 使 用 止 痛 劑 及 鎮 定 劑 來 緩 和 疼 痛 , 但 大 部 分 於 半 年 至 兩 年 間 會 自 行 恢 復 , 此 種 後 遺 症 都 是 當 初 忽 視 血 糖 控 制 的 結 果 , 應 從 此 改 過 配 合 醫 師 控 制 血 糖 , 以 免 更 嚴 重 的 併 發 症 發 生 。



二、中醫解釋。

肋骨疼痛怒傷胴,支溝太衝章門攻。

肩井陽輔地機使,烏藥順氣顯效攻。

三、所使用之穴道及部位示意圖如下。


主治配穴;

(1)支溝穴。(2)太衝穴。(3)章門穴。(4)肩井穴。

(5)陽輔穴。(6)地機穴。(7)加服【中藥】烏藥順氣湯顯效攻。



(1)支溝穴。
 

大便秘結疾多宗,睡眠飲食頭一宗。支溝

支溝 Chih1 Kou1 (t_6) 手少陽三焦經脈。

又名飛虎。手少陽三焦經脈之所行,為經穴屬火。亦為六陽經注穴。

【部位】

在陽池穴後3寸,兩筋骨間陷中。

【主治】

1、心臟炎carditis。

2、胸膜炎pleurisy。

3、肺尖卡他catarrh in apex of lung。

4、肱神經痛brachial neuralgia。

5、肋間神經痛intercostal neuralgia。

6、產後血暈。

【取穴】

手平伸,掌向下,陽池穴直上3寸處取之。握拳、屈肘、掌心向下,現溝凹處是穴位。

【解剖】

在尺骨與饒骨之間;伸指總肌合身拇長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饒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幹;分佈有前臂背側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方法】

向內關方向直進,針4~6分,要針感,留針15~30分鐘。

灸10~20分鐘,灸3~5壯。

【應用】

1、氣機運行失常。陰凝固結。濕滯不行。脅肋疼痛。胸脘痞塊。大便不通。等症『治療』:針刺支溝穴。

2、支溝穴,為三焦經之火穴,又三焦經是,相火。是六陽經之所注。治以上疾病特效。

3、肋間神經痛『治療』:針支溝穴1.5寸,左肋痛,取右支溝。

右肋痛,取左支溝穴。用平補平瀉法,捻針30分鐘,待痛止,再出針。「配穴」為章門穴。期門穴。


(2)太衝穴。

 

眼前飛蚊症相連。似翳遮眼?物難。太衝

頭暈多屬肝火沖,昏旋眼花嘔逆攻。太衝穴。

太衝 Tai 4 Chung1 (Liv _3) 足蹶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之所注,為俞穴屬土。

【部位】

在行間後1.5寸。

【主治】

1、腸疝痛colic of intestine。

2、腸炎enteritis。

3、腎臟炎nephritis。

4、脫腸症rectocele。

5、乳腺炎mastitis。

6、腸出血enterorrhagia。

7、子宮出血motrorrhagia。

8、腋下腺腫。

9、淋病gonorrhea。

10、陰莖腫痛phllalgia。

11、便秘constipation。

12、胸斜腰部神經痛。

【取穴】

1、正坐垂足,按取第一與第二蹠骨,連接部之前陷中取之。

2、以手指從姆指與第二趾之間,循歧縫上壓,至盡處,動脈應手之處,既是穴位。

【解剖】

在第一第二蹠骨,骨間腔中,在伸姆朝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側動脈;正當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

【方法】

針4~6分。灸6~10分鐘,灸1~3壯。

【應用】

1、『診斷』:太衝脈有、無,可決定生死。亦可引上逆之氣下行。

2、太衝穴有調節血量,舒陰活絡之功效。因太衝穴為肝經,俞穴屬土,陰經以俞穴為原穴。肝藏血。故之有效。

3、胸膂脹痛;針刺太衝、公孫、足三里、三陰交,有效。

4、肝臟疾病。發生疼痛。附趾麻痺;宜取太衝針或灸療,皆有效。

5、熱哮。舌紅脈急;針合谷、列缺、足三里、太衝、天突,哮立既停止。

6、舌裂出血hemorrhage;針太衝、配內關、陰交。

7、鼻塞stuff。鼻淵sinustitis。肩背痛;針刺太衝、配合谷穴特效。

8、喉痛throat-sore;針太衝、百會、照海、三陰交。

9、腳氣膝腫。寸步難行;針刺太衝、足三里、中封、陽陵泉。

10、治疝氣;針刺太衝穴、配大敦穴。


(3)章門穴。
 

大便秘結疾多宗,睡眠飲食頭一宗。

章門 Chang1 Men2 (liv_13) 足厥陰肝經脈。

又名長平、肘尖、後章門。脾之募穴,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穴。

【部位】

肚臍上2寸,兩邊橫開6寸,在第十一肋骨之端。

【主治】

1、肺結核tuberculosis。

2、胸膜炎pleurisy。

3、支氣管炎bronchitis。

4、神經性心悸亢進nervous tachycardia。

5、腸炎enteritis。

6、腸雷鳴borborygmus。

7、膀胱炎cystitis。

8、血尿hematuria。

9、小兒疳積。

10、痞塊。

【取穴】

1、側臥,肚臍上2寸,旁開6寸處取之。須屈上足,伸下足。

2、屈臂,肘下垂,肘尖盡處,與肋骨端是穴位。

【解剖】

在第十一肋尖端,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中;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稍下方為第十肋間神經。右側為肝右葉前緣,左側當脾的下方。

【方法】

針0.8~1.5寸。灸10~20分鐘(必要時可長灸3小時)。

【應用】

1、章門穴是五臟之會穴,主臟氣之所集會所。

2、灸章門穴,有疏肝行氣之特效。凡心、肝、脾、肺、腎、心包絡之疾病,皆取章門穴。

3、腹膜炎。腹水。胃痙攣。胃下垂。瘧疾malaria。等症皆有效。

4、膽道癌:

『治療』;灸右章門10壯。期門5壯。針灸巨闕。中脘。灸右痞根穴。在硬塊之首尾各一針。再隔薑片灸之。針灸約10餘次可癒。

5、心胸脹滿。嘔逆煩悶。不進飲食。等症;長灸章門穴、配氣海穴。


(4)肩井穴。

 

兩腿微軟苦重重,行動坐臥似老翁。

症狀注重配穴,每一穴道如中藥單 一藥方。

肩井 Chien1 Ching3 (g_21) 足少陽膽經 Gall Bladder

又名膊井。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陽明胃,陽維之會穴(孕婦禁針)

【主治】

1、神經衰弱Neurasthenia。

2、半身不遂Hemiplegia 。

3、肩背疼痛Scapula 。

4、副神經麻痺Accesoriss nerve palsy。

5、肺尖炎Pulmoal apicitis。

6、乳腺炎Mastitis 。

7、腦充血Cerebral congestion。

8、腦貧血Cerebral anemia。

9、產後子宮出血Postpartum Metrorrhagia。

【取穴】

1醫者中、食、無名指放在患者之缺盆,直上1.5寸之大筋上,三指並攏按之,食指靠近患者之頸部,中指按下之處,有凹陷按之有痠感是穴位。

【解剖】

有斜方肌,深層為提肩胛肌與岡上肌之間;有頸橫動脈靜脈;鎖骨上神經後支分布處;正當副神經本幹,有多數頸叢分支。

【方法】

肩井不宜深針,針5-8分,灸效果較差。

【應用】

1、日本摔角力道山,以肩井穴起家,輕擊半身麻痺,重及昏迷。

2、肩井如暈針悶倒,急刺足三里用補法(興奮法)

3、乳癰(血液循環不良而生之毒瘡):未化膿前,速針肩井穴,膽經一支脈由上,下走胸部與乳部,有消腫清熱。

4、中風前兆,中指必先麻木Numbnes over the fingers:

(1)、速灸肩井。2、曲池各灸200-300壯。

5、肩。背痺痛。頸項據痛Stiff neck。頭痛Head ache。齒痛Tooth ache。反胃Nasea:1、速針肩井。2、需補足三里。

6、肩井;鎮肝降逆,疏風袪痰之功,經絡互通,是三焦、膽、胃、陽維四脈之會。

7、甲狀腺腫Goiter:1、肩井。2、中脘。3、足三里。4、曲池。5、三陰交。6、天突。

8、衝心性之腳氣Beriberi:1、肩井。2、環跳。3、髀關。4、腹結。

9、腳氣腫痛Beriberi:1、肩井。2、足三里。3、陽陵泉。

10、臂痛Brachialgia:1、肩井。2、曲池。


(5)陽輔穴。
 

耳中蟬鳴聲翁翁,多屬肝膽火上衝。(3)陽輔g-38

陽輔 Yang 2 Fu 3(g_38) 足少陽膽經 。

又名絕骨、分間、分肉。足少陽所行,經穴屬火。

【部位】

在外踝骨上4寸,光明、懸鐘兩穴之間。

【主治】

1、全身神經痛genera neuralgia。

2、膝關節炎gonarthritis。

3、腰部冷卻症lunbar chilly feeling 。

4、腳氣 beriberi。

5、腋下腺炎。

【取穴】

垂足,足外踝之上4寸,微向前3分之處取之。

【解剖】

伸趾長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正當腓淺神經處。

【方法】

針6分~1.5寸,留針20分鐘。灸15分鐘,灸3壯。

【應用】

1、兩足漸腫,軟弱無力,心悸氣促,足腹至膝浮腫,破之流水。

2、兩脈儒數之風濕腳氣症beriberi:速針刺足三里、陽輔 、三陰交、食米糠,無不癒者。

3、陽輔為足少陽膽經之所行,經穴屬火,實症應瀉之。


(6)地機穴。

 

經來淋瀝漏不停,婦女氣虛病漏經。

地機 Dea4 Gie3 (Sp_8) 足太陰脾經脈。

又名脾舍、地箕。足太陰脾經之係穴。

【部位】

在膝下5寸內側。

【主治】

1、 尿閉anuria。

2、精液缺乏aspermatia。

3、子宮充血metrorrhagia。

4、腰痛lumbago。

5、脅腹部痙攣。

6、食慾不振anorexia。

【取穴】

以足伸直,從膝蓋骨正中之內線直下5寸,既在下腿內側,上方約三分之一外處,當脛骨後緣之際取之。

【解剖】

在脛骨後緣與比目肌之間;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末支,深層有靜後動脈靜脈;分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方法】

針5分。灸10分鐘,灸1~3壯。


注重配穴;

有病到醫院,西醫檢查,確認病症。選擇治療,中西皆可。相關配穴,僅供參考。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29405&aid=13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