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民主
2010/09/19 13:40:18瀏覽192|回應4|推薦3

我是LKK的人,已為台灣辛苦打拚命了近四十年,也曾參與十大建設, 在我們這群LKK的努力下,讓台灣由美援到脫離美援,大家拚命賺外匯,Made in Taiwan是風迷了全世界, 外匯存底年年成長,把大陸拋得遠遠的,創造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

但在要創造"政治奇蹟"時,似乎走火入魔, 讓台灣的民主荒腔走調, 形成政治惡鬥,大家也明知是如此,為什麼還是讓此種政治惡質文化繼續下去.民主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透過選舉經多數人的認同,找出合適人才來為我們服務做事, 不是來給我們罵的,必竟是經過多數人的認同,我們應該要去尊敬他、肯定他、幫助他、鞭策他,讓他把事情做好,
才是大家之福,做得好不好於屆期滿後,再透過大家的選擇決定是否讓他繼續連任,不是任何一個人或少數人說好就是好,說不好就是不好,民主的精神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表他的見解,然後經多數決來認定,當然也會有誤判的情形,但只要大家有共識有努力就會成長,會越來越好,各黨派要培養訓練出好的人才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來為大家服務,帶領整個社會朝越進步越繁榮越和諧的方向前進.

相信大多數的人厭惡這種的政治惡鬥,為什麼我們還要隨著政治人物舞動呢?期望大家能共同抵制這種惡質文化,要選市長就要提出他的構想如何建設,如何提高生活水準,如何改善交通...等,像在高雄如何鼓勵提高搭乘高捷,講別人是很容易的,不提出構想只想拉下別人,只想霸佔位置不做事,其目的何在?我們要有能力有才幹的人來為服務,不要只會耍嘴皮只會批評罵人的來佔位置.

世界都在動都在進步,尤其是對岸,如果我們仍耗在政治內鬥的話,我們將被邊緣化,我們要持續生存下去一定要趕快把荒腔走調的民主導入正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d12345&aid=4426284

 回應文章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皇民青年的二二八大革命
2010/09/19 15:25
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台灣人因世代不同,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經歷,是以在國家民族認同上的觀念也不同。親身經歷二二八的史明,當時就發現二二八時僅是青年學生和舊日軍人在「起義」,原因就是當時台灣老一輩的人仍舊懷著中國情結,所以未能出來參與打阿山的二二八「大革命」,甚至還偷偷保護大陸人(阿山)。總的說來,光復時許多台灣青年的祖國觀念薄弱無根,內心裡未必是熱情歡迎祖國,而且不少人是對失去日本統治感到如喪考妣,熱情歡迎祖國的實際上是台灣老一輩的人。

光復後陳儀政府在政治方面,並非我們以為的那樣專制和高壓,事實上是十分開放的,陳儀對言論自由的寬鬆程度,使當時台灣到了言論浮濫的地步。經歷過光復接收和二二八的葉明勳先生,在其「不容青史盡成灰」一書中說:『當時省營的報紙只有新生報一家,民營的報紙卻有十多家,爭奇制勝、大鳴大放,報紙天天批評政府,政府不加以澄清,而這些批評很少是建設性的。』『人民不明底細,經常在看這些充滿煽惑性,逞一時之快的文章,久而久之自然積非成是,扭曲了對政府的形象。二二八的風暴,這種潛在因素,也就成為誤導的激盪力量了。』。

對二二八有深入精闢的研究的戴國煇,在其論及二二八的書中也說:『然而當年台灣的若干報紙,卻意圖刺激讀者,使群眾心理日趨不安。』。一般來講,在當時報上非議政府,貶抑中國頌揚日本的文詞筆墨,尤其在日文報上更是屢見不鮮,更使這些青少年舊日思想的餘溫在心中持續下去。  

二二八發生時,在電台的號召下,皇民青年奔走相告興奮不已,唯恐後人地起而效尤,有的還穿起過去的舊軍服或學生服,自動集結起來攻擊政府機構和外省人,他們在全省一致行動的結果,整個情況宛如全民暴動。「昔日的官兵們!今日可以拔出指揮刀了!特攻隊的勇士們挺進!奇襲的時候來到了!」「集中我們的武器!爭取時間,奪取他們的武器!全體同胞,一致武裝起來!」諸如此類的文宣,就在各處分發張貼。各地為這些青年所佔領的電台整天激烈囂叫殺氣騰騰,煽激鼓動不休,更使得這些青年的情緒亢奮沸騰起來。對他們來說「替天征討不義之徒,膺懲暴支」的時候又到了,他們高唱日本軍歌,舞著武士刀,大罵大陸人為「巴格野魯」的「支那人」「清國奴」,並且以日語檢驗行人,凡是不懂日語者,立即以刀棍毒打砍殺。   

光復後有政風不良、軍紀鬆弛、百物騰貴、失業激增、治安惡化,加上文化、習俗及語言之差別而造成磨擦衝突的二二八背景和因素,但是二二八發生得既速且烈,一下子星火燎原成為席捲全島的「革命」風暴,且濫打亂殺遍及外省婦孺,這就與當時青年心中積存的皇民化有關了。平心而論,日本統治五十年後台灣青年的皇民化,追根究底誰為為之、孰令致之,固然是中國割讓台灣給日本所造成,完全是身不由己的時代宿命,是自然而必然的現象,談不上有什麼恥辱、有什麼罪過可言。但是我們要追查真相、還原歷史,要客觀地評斷二二八的是非,就不能不把當時台灣青年接受皇民化這一存在的事實考慮進去。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9/19 15:23
並非人人歡迎光復

在1945年台灣光復時,台灣人歡喜慶祝,熱烈興奮地歡迎回歸祖國,那種令人心神撼動,真誠狂熱的場面,不僅歡迎的台灣人激動淚流,就是接收人員的心血也為之沸騰,熱淚盈眶難以自禁。這批最早來台的接收人員提及台灣光復,總是再三向人重申當年台灣人如癡如狂的愛國表現,總是挺出一幅見證人的態度,為當時台灣人真誠愛國的熱忱現身說法。台獨就是根據台灣人熱情歡迎光復的愛國精神,告訴我們台灣人復甦的日本精神,完全是國民黨殘暴腐敗的統治所壓逼回來的。

但是如果我們細細深入觀察史實,台灣經過日本五十年統治,台灣人在民族認同上,實在是呈現著複雜矛盾的多面性。從最初以鮮血和頭顱寫下的抗日史詩,到民族認同上徬徨無主,胡太明心態的「亞細亞孤兒」,再到宣揚皇民煉成的小說「道」,正說明了經歷日本五十年統治之後,台灣人的老中青三代在民族認同上,有著三種迴然不同的層次。台灣的光復,正是台灣老年人歡慶回歸故國,和中年人心靈徬徨的大解放,這兩代人心中的歡喜慶悅可以想見,光復時到處所見的感人場面,就是他們由衷的內心反映。而青年人就未必盡然了,有的竟然為日本的戰敗而飲泣,甚至還有自殺已示效忠的。

是以,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台灣人因世代不同,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經歷,是以在國家民族認同上的觀念也不同。親身經歷二二八的史明,當時就發現二二八時僅是青年學生和舊日軍人在「起義」,原因就是當時台灣老一輩的人仍舊懷著中國情結,所以未能出來參與打阿山的二二八「大革命」,甚至還偷偷保護大陸人(阿山)。總的說來,光復時許多台灣青年的祖國觀念薄弱無根,內心裡未必是熱情歡迎祖國,而且不少人是對失去日本統治感到如喪考妣,熱情歡迎祖國的實際上是台灣老一輩的人。

當時的台灣青年,則是完全在日本統治進入軌道之後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中國和台灣的認識是一片空白,而任由日本統治者塗上圖案和色彩,連抗日先人都視之為【土匪】,心靈和意識都是單方面在日本教育的灌輸下長大;二戰時日本在各地戰場節節勝利,國威如日中天,他們競相崇拜日本,醉心於皇民化、熱衷於【皇民煉成】的言行和表現,記載在當時的文冊書報上彰彰明甚。台灣的光復使得這些青年在國家民族的角色上,遽然在一夕之間倒轉過來,請問他們如何能夠適應過來?

台灣作家黃春明曾敘述他小時,當聽到日本天皇【玉音】宣布日本戰敗時,他的阿爸當場傷心的哭了。黃春明的袓父很不解的問黃春明的阿爸說:「是我們打贏了,你哭甚麼?」。吳濁流說「日本五十年的皇民化,在光復那天就吹走了」,其實只合對吳濁流這類中年一代以上的台灣人而言,光復初期皇民化其實是在台灣青少年人心中,頗為廣泛地蟄伏存在著。

光復後有政風不良、軍紀鬆弛、百物騰貴、失業激增、治安惡化,加上文化、習俗及語言之差別而造成磨擦衝突的二二八背景和因素,但是二二八發生得既速且烈,一下子星火燎原成為席捲全島的「革命」風暴,且濫打亂殺遍及外省婦孺,這就與當時青年心中積存的皇民化有關了。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北二二八紀念碑碑文的不實之處
2010/09/19 15:20
碑文全文如下: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消息傳來,萬民歡騰,慶倖脫離不公不義之殖民統治。詎料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肩負接收治台重任,卻不諳民情,施政偏頗,歧視台民,加以官紀敗壞,産銷失調,物價飛漲,失業嚴重,民衆不滿情緒瀕於沸點。

1947 年2月27日,專賣局人員于臺北市延平北路查禁緝私煙,打傷女販,誤殺路人,激起民憤。次日,臺北群衆遊行示威,前往長官公署請求懲凶,不意竟遭槍擊,死傷數人,由是點燃全面抗爭怒火。爲解決爭端與消除積怨,各地士紳組成事件處理委員會,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

不料陳儀顢頇剛愎,一面協調,一面以士紳爲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聞報,即派兵來台。3月8日,二十一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株連無辜,數月之間,死傷、失蹤者數以萬計,其中以基隆、臺北、嘉義、高雄最爲慘重,史稱二二八事件。

期後近半世紀,臺灣長期戒嚴,朝野噤若寒蟬,莫敢觸及此一禁忌。然怨屈鬱積,終須宣泄,省籍猜忌與統獨爭議,尤屬隱憂。1987年解嚴後,各界深感沈屙不治,安和難期,乃有二二八事件之調查研究,國家元首之致歉,受難者與其家屬之補償,以及紀念碑之建立。療癒社會巨創,有賴全民共盡心力。勒石鐫文,旨在告慰亡者在天之靈,平撫受難者及其家屬悲憤之情,並警示國人,引爲殷鑒。自今而後,無分你我,凝爲一體,互助以愛,相待以誠,化仇恨於無形,肇和平于永恒。天佑寶島,萬古長青。
■■■■■■
碑文的不實之處:

1:
台灣光復,萬民歡騰,但可不是全民歡騰,當時有很多青年是對日本戰敗如喪考妣,感到憂傷難過,他們對失去日本統治,心中十分失落,對台灣光復,未必有歡欣之感。

結尾那句民衆「不滿情緒瀕於沸點」,意思就是當初歡騰的「萬民」,不滿情緒都普遍性瀕於沸點,這就誇張了!民眾不滿是事實,但是二二八為何不是情緒瀕於沸點的「萬民」起義?

【起義】時,攻打嘉義水上機場、攻打高雄壽山的民軍,為何都是就讀的女學生作便當提供食物,家家戶戶天天做飯的「萬民」,為何袖手旁觀?

這麼轟轟烈烈的二二八,在嘉義(還是台中)的外省人集中營,外省人上廁所時,竟然需要國小教師派小學生持木棍尖刀押送監視,以防逃走,怎麼沒有「萬民」來幫忙?

怎麼「萬民」當中,還有不少人保護外省官民?

2:
遊行示威至長官公署的開槍事件,根據記載和報告,一個說法是陳儀欲對群眾講話,忽然有人拔槍向陳儀射擊,警衛聞聲,立即開槍還擊。還有一個說法是暴民想衝進大門搶奪槍械,大門守衛無法制止,長官公署屋上的機槍因而開火。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或許都有發生,可能現場的目擊者都未見到整個過程,是以都只述及所見的情況。

然而,不論是否有人拔槍向陳儀射擊,是否有暴民想衝進大門搶奪槍械,當時遊行示威至長官公署,在此之前台北已經發生暴亂,守衛有警告不准靠近,但是群眾並不理會繼續逼近,不知意欲為何?當時全台已無軍力防守,長官公署若被暴民攻佔,後果如何?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府不就崩潰了?垮掉了?長官公署槍擊群眾,很難說是草菅人命的的作為。

而群眾不理會長官公署的警告,繼續前進的事實,碑文略過不表,逕稱「不意竟遭槍擊」。

3:
碑文對2月28日後,暴民無分善惡,對大陸人一律濫打濫殺,遍及婦孺,大陸人死者近千的事實,不僅以「點燃全面抗爭怒火」一語籠統述之,並以「抗爭」代「施暴」,且碑文述及陳儀向南京請兵時,僅說陳儀指士紳為奸匪叛徒,絲毫不提暴民,碑文完全隱匿二二八中暴民作亂的事實。

4:
這篇碑文成於二二八補償之後,提出補償申請的,包括羈押、傷殘 、健康或名譽受損害等,總共才2403件,成立的補償中,有679人死亡,174人失蹤。

二二八的補償有代位繼承,也就是當無直系親屬時,受害者的兄弟姊妹的後代都可領取補償,補償金額有六百萬之多,不出面領取的家屬必然極少,無親無戚全無家屬的受害人也不會有多少,可說679人死亡,174人失蹤這與實際的受害人數必然相當接近。而碑文的擬定者完全無視於此,仍然根據傳聞,刻碑昭告天下說「死傷、失蹤者數以萬計」。




徐百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9/19 15:14
台灣的惡質民主導源於意識形態的分裂和對立,而台灣意識形態的分裂和對立,導源於對台灣史觀和二二八事件有兩種不同的認知。

要消除台灣的政治惡鬥,就是釐清台灣史觀和二二八事件的史實,釐清史實,就能化除台灣意識形態的分裂和對立,就能把荒腔走調的台灣民主導入正軌。

就是這麼簡單!

問題是迂腐又白目的馬英九有無如此見識?若有此見識,又不知以和為貴,討好取媚綠營的馬英九,有無魄力駁斥台獨對台灣史觀和二二八事件的不實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