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2 14:32:06瀏覽1202|回應0|推薦4 | |
聯合報的電子報紙最早於 1992 年「出版」。這分「聯合電子報」是參與北京亞太報刊研討會製作的「檔案」。遺憾的是,這份有報紙形式同時嵌入聲音檔的「聯合電子報」沒有留存下來,因為當初編製這分電子報的我,只是為展場效果做一個全頁組版概念的展示物,趣味性重於實用性,沒有去想像這檔案可以是十餘年後還可以討論的話題。 有報紙形式的數位報紙,即便到了1998年聯合報籌備新聞網站,我們還是沒有列入考慮。1998年,以當時的頻寬、個人 PC 及網站伺服器各種條件,要在 internet 上表現有報紙形式的電子報紙,只是令人搖頭的笑話。即便是到了 2009 年的今天,頻寬、伺服器效能、瀏覽器功能、各式網頁語言、Reader 功能、LCD 螢幕尺寸與10年前的網際網路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改用反射方式表現的 e-ink 電子紙技術已達一定程度的成熟,「報紙形式」的電子報紙是否符合閱聽者的需求,仍然非常令人質疑。 關鍵不在科技能做到什麼程度,也不在電子紙有多大尺寸、有多省電或價格有多昂貴低廉;關鍵在傳播媒體的形式有無意義、全版形式的報紙版面對讀者有沒有特別價值。打個比方,如果電子紙能夠做到全開報紙大,最有價值的表現形式是什麼?如果顯示螢幕從 1024 * 768 pixels 跳到 3104*4128 pixels 只是讓網頁可塞更多「斷簡殘篇」,電子紙對於報紙媒體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報紙形式和媒體內容關係,與其他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廣播與電視新聞串流式的表現方式,「頭條新聞」稍縱即逝;雜誌小開本、多頁一主題,Cover Story 其實不怎麼Cover。 報紙「抓頭」就抓得很兇。總編輯抓頭版,主編和採訪主管抓各版頭條,版編輯對版上每則報導都稱斤論兩,把新聞評論的重要性,利用版位、標題大小等形式賦予意義。 報紙人在表現形式下的工夫,如果未能傳達給讀者,意義不大。實務上,新聞做大做小的討論,不止於編輯部內,新聞事件當事人及讀者對「大新聞」的關切度和版面表現形式是有密切關聯。「搶版面」越過上報的門檻,理所當然就想往「前面的版子」「版子的上面」去搶。報紙形式的價值透過一天只能一次的形式凝結,又進一步被放大。 除了單則新聞的表現形式,從有限版數、有限空間、一次發行的整份報紙高度俯瞰而下,報紙為讀者定義了前一天的社會縮影。出報當天,讀者可以有限的注意力在腦中速寫前 24小時的社會剪影。若干時日以後,某一天的報紙更是那個時代相當清晰的一張微縮片。 如上對報紙形式價值的描述,拿來和目前各大新聞網站的新聞網頁對照,意義更為鮮明。今天回頭看五年前的報紙與新聞網站(網站安在哉?),或說就看今天的報紙與新聞網站,完全相同的文字圖片,因為報紙與新聞網站表現形式之不同,從傳播的角度觀察,傳達到讀者(使用者)的訊息架構與效果,完全不同。 報紙上網,內容數位化的過程,把報紙版面形式完全解構改以網頁呈現,基本上,已是不同的媒體內容。有點類似同一齣戲碼的劇場版與電視版的差異。報紙數位化在內容方面已輕易解決,在形式數位化則尚未用心處理。 「報紙形式數位化」的生產技術與發行,基本上已經解決;但「報紙形式數位化」的商品是否可被接受,還沒有公認的結論。這是目前我在凝視的命題,也是傳統報人與編輯檯眾生夜日參詳的課題。(有空再續)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