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資訊電子產品使用者都該對台灣廠商懷抱敬意,雖資訊電子產品效能進步速度號稱十倍速,但是如果沒有台灣廠商也以十倍速速度降低成本,幫助壓低終端售價,則社會大眾能消費新科技的數量將大大減少。
在台灣廠商努力下,今天我們可以買到1台新台幣4萬元的筆記型電腦(NB)、1片不到10元的DVD光碟片等。只是,再怎麼降低成本,似乎效益也隨時間遞減,因此近來陸續幾個產業廠商們表示,開始建立不殺價的默契。只是這樣的默契背後卻隱含一個危機,廠商們會不會像是溫水裡的青蛙,最後慘遭煮熟?
今天,固然台灣廠商在許多產業的生產上取得了相當的領先地位,但持平而論,台灣廠商的優勢主要還是在低成本的大量生產上,而大部分產業進入門檻就是低廉的生產成本。只是在全球的競爭態勢下,也同樣面對許多廠商試圖切入的挑戰,而企業經營是不進則退的,當台灣廠商鬆懈時,也意味與其他廠商距離縮小。再加上台灣廠商結構上還是競爭多於合作,因此要建立一個卡特爾(cartel)的組織也相當不容易。
一些台灣廠商也說,為了承接國際大廠訂單,國際大廠往往挾訂單優勢大砍代工報價,可是我們去觀察這些主要客戶他們在終端市場上的競爭,不難發現他們殺價程度並不遜色,然而我們卻很少聽到惠普(HP)或戴爾(Dell)要來建立一個不殺價的默契。
弔詭的是,在這場喊話過程中,媒體的位置卻是相當可議。姑且不論這種寡佔默契是否真實成立,我們卻觀察到一些媒體對這類事採取樂觀其成的態度,那麼,媒體的位置在何方呢?是站在社會公益的一方,抑或是廠商那一方。以社會福利的角度來看,當社會存在一個卡特爾組織時,這組織可以決定產業的生產、銷售,而卡特爾的目的則是謀求其組織利益極大,其過程往往是對整體社會福利造成傷害的。
我們可以體諒媒體在與廠商的互動之中,瞭解到廠商雖然不斷努力,但利潤仍遭到無情的壓縮,因此油然而生的同情心理。不過一旦站在一個更宏觀的位置來看,我們可以體悟到,對台灣廠商無情、監督他們持續努力,才是一個偉大進步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