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對台灣的地方特產食品有著什麼樣的概念或感想?而我,不暪各位,台灣的特產食品常常是讓我覺得很「尷尬」的。買這種東西常常有一種「做善事」或是到此一遊「儀式」的感覺,很少有什麼東西會讓我興奮又衝動的。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地方行銷成為一種全國性運動,各式各樣的活動、節慶,常然還有吃的。當年還不在這行業的時候,曾承做過經濟部商業司的案子,做的是山地部落的宣廣行銷,好像被歸類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名目之下,總之就是介紹當地觀光,大家拿出當地的商品來賣,把「地方」當商品來賣。這和特產的形成,似乎有種根本上的矛盾,我認為,地方特產的行銷,本質上應該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因為之所以會是特產,當然就是風土、氣候、物產、人文、風俗習慣等交織的最後產出,才能在同質性高的原料或是製法中有所「特點」,材料本身若是此地獨有,絕對是個重點,不過台灣就這麼大,交通又方便,物產差異並沒有那麼多,故事就應該是另一個重點。只是台灣人為這些名產說起故事,常常上文不對下文或是硬拗,更多時候是根本沒有故事只拿個「XX特產」就要你買單。只是一種沒有根基的製造和消費,找不到存在的價值。 便當也好、名產也罷,如果都只講究吃「感覺」、吃「古早味」、吃「鄉土懷念」,那才叫丟了根本,食物的本質良窳,製作者的用心與否,是一翻兩瞪眼的事,吃到在地的美好滋味是最基本的,再來才能談風土民情故事,談包裝行銷宣廣,談創新經營藍海。便當如果是一地的縮影,豈單單食物而己,漫畫中的便當,便當盒造型在還沒有吃前就讓你進到古城鄉間的氛圍,絕不會拿著大量生產的廉價包材打混;打開便當,每一道菜除了味道,更講究造型,造型也不胡來拿沒嘴貓或外星青蛙充數,而是規規矩矩,敬重傳統的呈現,用毛筆寫得漂漂亮亮的菜單或是名字,請名家繪作的圖畫,附上的筷子、湯匙、提袋、餐巾紙,處處是用心和對河海林土的敬意。(包裝太多?人家的分類回收系統做得一等一!)
一種令人珍而重之的特產,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這個問題大概人人答案不同,我想一是「特別」,到處都有的東西沒意思,二是「特級」,當然要賣好東西給遠來探訪的客人。還有一點是「精進」,在技術上精進,在服務上精進,在概念上精進,人是活的,物產也是活的,文化是不斷進展的,特產當然也應該會演進得愈來愈好,這才是文明。地方有進步,特產才會精采;特產受人歡迎,地方就能提升,拿漫畫裡的各個章節來對照,道理自在當中。 說了那麼多,台灣特產不特別或是包裝很抱歉,其實也是非戰之罪,一個國家的美學觀和價值觀,就是在這個地方顯露無遺,長期以來美學教育的被漠視,令人搖頭的都市景觀,難看又囂張的招牌、乏善可陳的建築、雖然有些時候看得到一些令人驚艷的東西,但是左右的環境無法配合,終究是水土不服,我們固然有許多的設計人才和有設計品牌觀念的企業或個人,但美學是社會全體的共同成績,不可能靠一些資優生救拔整個社會的麻痺沈淪,只能慢慢的教育,由根救起,但在升學至上的氛圍中,談何容易? 在台灣,文化是中式的,各種生活上的設計卻大部份是西式的,設計與使用人的衝突時時都在,不過日本在這點已經證明沒有不可能,東京早已是國際時尚重鎮,三宅一生和川久保玲融合日式元素的時尚設計贏得眾多目光,但同時,小學生們仍然努力鑽研書法之美、玩著百人一首;傳統樣式的日式禮服,工藝並沒有因時代進步而凋萎,反而更加精進,更令人羡慕的是,日本人對於傳統的熱愛不分年齡和階層,小女孩也夢想一件美麗而所費不貲的浴衣。有傳統的深厚根基,面對西方渾厚的文藝勢力就不至於失腳,仍然可以保持美麗的姿態,兼納包容,成就新的樣式。反觀我們,什麼是台灣的傳統美學?當政客們忙著丟棄文化,教育者漠視美學和傳統時,遺留下來的空缺就被一些低劣的東西占據,然後蔓延毒害。所以我們有難看的包裝特產,不知那裡特別的特產,一窩蜂的特產,硬擠出來的特產,品質低劣的特產,抄別人的特產,還可以洋洋得意的拿出來說嘴,這早已不再是美學、傳統、風俗、人文可以解釋的慘況,而是自淫於惡質的執念中而不自知。 特產代表著地方,會讓人打心裡尊重的才夠格稱為特產,而能讓人尊重的,就是敬重傳統、以客為尊、對自然的謙卑、對根柢的堅持,無他,就是態度而己。渾然天成還是匠心獨運?都是,而且互為表裡,失了匠心,渾然天成也易顢頇;不是天成,匠心獨運也表面膚淺。 延伸閱讀:Sky Walker 日本鐵道便當
--Patri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