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5 09:18:53瀏覽1616|回應5|推薦2 | ||||||||||||||||||||||||||||||||
社論-2012年大陸股市改革的台灣機會 台灣股市與大陸股市的連動性越來越高,去年底大陸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更換一把手,新任主席郭樹清陸續宣布各種證券改革措施,改革幅度可能是近年僅見的,從新股上市審查到證券公司業務都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並且鼓勵社保基金、企業公積金、住房公積金以及財政盈餘基金等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大陸股市在2005年曾經進行了「股權分置」的結構性改革,之後迎來有史以來漲幅最大的多頭市場,時隔六年再度出現制度改革,對於大陸股市本身,以及連動影響台灣的衝擊,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2011年台灣股市與大陸股市並列亞洲表現最弱的市場,台灣股市全年下挫21.18%,僅次於上海A股的21.68%。台股表現出奇疲弱,跌幅不僅高過爆發歐債危機的德國、法國,也超過日本的17%、韓國的11%。我們從台股的結構可以看得出來,歐債與美債危機只是不利台股的部分原因,最根本的關鍵是台灣股市受到大陸股市的影響越來越大。凡是與大陸連動較大的太陽能、LED、雙D產業都成了重災區,而接近年底之後,台灣的金融股則與大陸金融股同步遭到摜殺,終於雙雙以亞洲最弱股市收場。 雖然是氣氛低迷,不過,剛剛在11月上任的新任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卻出乎意料地快速提出了多項制度改革的政策方向,顯現大陸金融監管當局早已有備而來,計劃推動資本市場的一連串革新。 郭樹清上任未滿一個月,就對外宣示要「完善儲蓄轉為投資的機制」,隨後郭樹清於12月15日出席《財經》雜誌舉辦的年度論壇時,更明確表示2012年將加速引導社保基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以及財政盈餘資金等長期資本進入股市。 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社保基金至去年9月底,累積基金餘額高達人民幣2兆1,498億元,相當於新台幣10兆2,000億元。社保基金投入股市長期投資的金額,仍遠遠低於法定上限(基金淨值的40%),目前社保基金委託專業基金業者進行代操,獲得授權的僅有16家基金公司、20檔股票型基金。社保基金過去在資本市場投資效益甚高,每年平均獲利逾9%,遠遠超過深滬兩市的指數表現。在這個基礎上擴大對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不論可新增入市的金額或者對基金業者的挹注,都有非常大的空間。 同時,根據中國人民網的報導,證監會還要組織全國養老保險金與住房公積金,目前合計共4兆人民幣的資金,設置一個專門的投資機構,或者委託基金業者代操。這是中國版的「401K」(美國退休基金帳戶) ,做為中國健全勞工退休福利制度的一個重要的起點。 另外,大陸新股上市的表現令人詬病,去年有超過5成的新上市股在上市當天就「破發」(跌破新股上市價格),新股審查制度也存在許多灰色的地帶。證監會在去年12月出乎意料地讓新華社記者全程參與了新股上市的審查程序,也辭退了幾個具有爭議的審議委員,算是踏出了透明化的第一步。對於上市審查的透明化,與證監會對次級市場的「嚴打」相輔相成,去年12月證監會對內線交易與詐欺發行,雷厲風行地處理了幾個著名的大案。郭樹清也在多次公開演講場合強調資本市場「誠信」的重要性,清掃投機炒作的罪犯,顯然也是股市制度改革必要的工作。 郭樹清在上任的第一天,中國證監會就對外發布,將會進一步採取措施,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股東回報」、「科學決定分紅政策」;證監會也將要求上市公司,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開始,就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公告未來的股票分紅政策。 從這些改革方向可以看出,大陸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資本市場。這是1990年深圳開始試點之後,另一次重大的結構性改革。如果改革的政策得以貫徹,那麼具有長期穩健回報、資產負債表健全、低負債、高股息殖利率的績優股,將會成為市場持續關注的焦點。而大陸股市如果可以擺脫「政策市、投機市」的包袱,提供勞工穩定的退休回報,對於中國大陸的穩定發展,將會發揮決定性的關鍵作用。 台灣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與誠信度,遠遠超過大陸,這波大陸的股改,剛剛獲得大陸QFII額度的台灣金融機構,有機會從頭就參與。相對而言,我們的證期局也應該積極與大陸方面協商,爭取成為大陸龐大退休基金投資的標的,讓台灣許多老牌績優上市公司獲得更好的市場價值。2011年重挫的台灣股市,已展現了另一次長期投資的機會,於此同時,大陸股市推動制度改革與新資金入市,正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利多。 第二次機會 台灣要把握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最新的分析,在廿一項重要經濟指標中,中國已經在半數以上指標超過美國。從一九九九年的鋼鐵消費量開始,中國已經陸續在手機、啤酒消費、銅消費、國外資產、二氧化碳排放、外銷量、固定投資、製造業產出、能源消費、汽車銷售量、國內專利等項目超過美國。在現行匯率下,二○一八年中國將超過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二○二三年超過美國的消費總額,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驚人,一九七八年採行「改革開放」大方向,一九七九年到二○一○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每年成長九.九五%,成為壓抑全球消費品價格最重要的推手。 當中國啟動改革開放的成長機器時,台灣擁有充沛的資金、人才、製造與輕工業基礎,可以第一時間加入中國的經濟爆發期,取得重要的戰略夥伴地位,擴大台灣廠商的世界性優勢。如果當時透過政府政策的適當引導和努力,台灣朝野各界能夠扮演的協助角色,與所能夠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將是巨大而長遠的。 但不幸的是,當時蔣經國總統執政兩岸禁止交流。雖然李登輝執政前期推動鬆綁政策,但一九九五年後,在「戒急用忍」政策之下,放棄經營大陸市場,轉而鼓勵南向貿易。陳水扁執政後,雖然台灣民間對大陸投資不斷增加,但兩岸已經關上協商大門。這是台灣喪失了對大陸的「第一次機會」。 二○○八年馬英九執政,兩岸關係解凍,尤其在簽署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之後,兩岸經貿往來法律化,取得不會走回頭路的正當性。而中國的經濟也在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從「世界工廠」的角色,被迫轉向「世界市場」而努力。 為了迎接中國做為世界市場的大勢,二○一一年的「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出爐,捨棄過去以製造業為導向的產業規劃,以拉動內需為主的服務業將成為未來經濟成長主力。未來一、二十年大陸服務業的成長,將會像過去製造業高速成長的情形一樣,帶來無窮的商機。 大陸服務業成長的商機,台灣將不容錯失,政府要全力主導對大陸的「第二次機會」。服務業是台灣的經濟支柱,二○一○年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達到六七.二四%,是工業的兩倍。台灣地小人稠,服務業以「小而美」的精緻路線為主,藉著世界經濟論壇評比世界第一的「創造力」,台灣的服務業,包括食品業、餐飲業、觀光業、教育產業、文創產業等,不僅品質佳,還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價值,是台灣非常重要的企業資本。但受限於內需市場規模小,台灣服務業的發展非常需要廣大的市場出口。大陸向世界市場轉型,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有語言與文化上的優勢,正好提供台灣服務業千載難逢的龐大商機。 另一方面,服務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思想的開放和創新,服務業的整體水準更源自於社會的和諧、互助、永續、博愛精神,而這些核心競爭力在台灣二十幾年民主轉型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透過公民社會精神的發酵,而形成寶貴的社會資產和創意來源。 相對而言,中國在短期內不可能採行大幅度的民主化,在相對思想框架環境之下,台灣自由奔放的創意,將可在大陸引領、創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與產業。而台灣這種優勢的發揮,時機就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台灣若能奪得先機,率先取得與對岸合作的機會,進行兩岸服務業的優勢互補,將對台灣競爭力產生正面影響。 台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已錯失重要的機會。針對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前景,政府與民間應及早共擬兩岸在服務產業的合作策略,創造黃金世代。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