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中華開發被斬首以後
2006/11/27 14:38:10瀏覽689|回應0|推薦4

據中共最近披露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

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一些跨國公司或基金再攻國大陸的併購有三個必須

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一策略被稱為外資併購的斬首策略,已經在相當數量的併購案例中得到證實。

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國內企業的國際市場標價存在特別嚴重的低估,花錢控股一個國內的企業比新建一個同樣的企業花的錢還要少很多。

例如因擔保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新疆啤酒花(600090),按國內的估值,虧的淨資產僅為負三元多,嘉士伯卻將其收購。今後,你就是給他再多的錢他都不賣了,因為以後新疆出產的啤酒花資源大部分是他的,再找一個光照時間和氣候特點一樣的地方來種植啤酒花,還有嗎?

斬首併購事件反映了產業結構轉型時期,中共缺乏長期資本的戰略思考。中國有數萬億的居民儲蓄,但這些資金絕大部分是厭惡風險的;中國還有數千億的股市、房市資金,但這些資金屬於短期套利資本。

「我們可以說中國不缺資金,而缺長期耐性資本。」台灣的中華開發前總經理憂心地說:「台灣也面臨同樣盲點!」

斬首式併購現身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E)凱雷上周五向台灣半導體封測產業的龍頭──日月光公司表達收購意向,擬以每股39元的價格,買下日月光全數股權,連同可轉換公司債及員工認股權憑證等,總收購金額達新台幣2,100億元;一旦完成收購,將成為台灣歷來規模最大的收購案。這件震動中外的收購案能否完成,尚存有多項變數;儘管如此,此一重量級個案具有多層指標性意義,尤以風行於中國大陸的外資斬首式併購是否現身台灣,最令人關注,政府切莫輕忽。

凱雷收購日月光之舉,不只手筆之大令人意外;此案將對半導體產業帶來的催化整合效應,亦深受全球同業關注;而這項收購案在台灣建立的收購模式,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甚至整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亦將有示範效果。然而,更讓人好奇的是,這樣一家經營穩健、在全球半導體封測產業占有第一大優勢地位的公司,何以願意委身下嫁,變身外商,並從成就她的資本市場連根拔起?對台股而言,當市值逾1,500億元的日月光下市時,縮水的不只是股價指數,還有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對台灣產業來說,在名目上失去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封測廠寶座是立即性的衝擊,實質面的產業關聯影響則有待深入評估。

最須強調的是,凱雷收購日月光不是單一個案。就在上周,美商捷普宣布公開收購國內手機零組件大廠綠點;目前占有全球手機機殼12%市場的綠點,將於被收購後下市。也是在上周,錸德決定讓出錸寶經營權,納入南韓Kolon集團旗下控股;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供應商的錸寶,將終止興櫃。除了科技業,金融業的知名案例是英商標準渣打銀行成功收購新竹商銀,納為子行的新竹商銀即將下市;另中央產物保險被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環美行銷公司收購,已經下市。至於未上市者,則有中嘉網路、東森媒體科技等,都已為外資掌控。因此,日月光一案的意義不能停留在個案層次,而須有總體戰略思考。

對個別企業來說,經營者或大股東願意交出多年經營的心血,每家有每家的故事。有些是想收割經營成果,對外資提出的收購價格心動;有些是改變多角化經營策略,是處置非核心事業下的結果;當然,面對全球不進則退的激烈競爭,藉此引入外資集團的全球產業整合能力及專業化效率管理,亦有借力使力的思考。從永續經營的角度而言,法人生命或已終結,但企業本體若能由此尋求更多的外部資源而更形茁壯,本無不可,這是股東要做的選擇,外界無從置喙。

但從總體來看,其對政府送出的警訊至大至明。第一個警訊是,政府在兩岸經貿往來設下的層層管制,無論是產業投資項目禁令或投資金額的40%上限,已促使企業突圍的動作,從政策遊說、化整為零、迂迴投資、業務分割,拉高到直接變身外商,在身分上徹底切割與台灣的關係,以完全擺脫大陸投資規範的桎梏,由此可見此一禁令為禍之深。政府若再視而不見,企業下市潮將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在台上市的優勢已難彌補西進受阻的成長限制,這是任何要進行全球化布局的企業都可能做出的選擇,更是當前資本市場面臨的最大危機,政府必須提出對策。

另一個警訊是,外人投資趨勢已經改變,將對國內產業安全形成新的挑戰。從數字上看,類如凱雷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會計入外人直接投資(FDI),這是今年FDI創下百億美元新高的主因。但是,這類投資是購入現成的企業,既未帶來新的實體投資,也未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其意義與以往引入資金、技術、就業機會的FDI不同。此外,近期外資瞄準的收購對象多屬已具產業優勢地位者,一如中國大陸之前外資入主各個產業領導性企業;這類被稱為「斬首式併購」的行動引發產業安全的質疑,並促使北京當局調整外資政策。在國際化下,此一趨勢已然成形,政府毋須因此限縮外人投資政策,但須評估長此以往對國家產業安全的正負面影響,包括產業鏈完整性、競爭效率、核心技術掌握等,而非自陷於數字迷思,須知FDI金額的上升,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資本市場移過來的。

【2006/11/27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rich&aid=56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