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市民年所得超過千萬的人高達四千七百多人
2010/08/19 09:28:24瀏覽8189|回應1|推薦0
再創新高 全台貧富差距 飆至66倍
更新日期:2010/08/19 02:52 謝錦芳/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謝錦芳/台北報導】


台灣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令人怵目驚心。把全國五四六萬多個綜合所得申報戶分為二十等分,二○○八年位於金字塔頂端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五○萬餘元,位於最底層五%的平均所得只有六萬八千餘元,兩者相差六十六倍,再創歷史新高。

過去十一年來,貧富差距一路狂飆,毫無減緩的趨勢。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一九九八年,最富有的五%與最窮的五%的平均所得相差卅二倍,十一年後,這項所得差距已擴大至六十六倍,非常驚人。在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國內失業率大幅上揚,預估這項所得差距仍會進一步竄升。

主計處今日將公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由於去年經濟負成長,依學理推論,國內貧富差距將會擴大。

全台灣年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大戶有多少人?據財稅資料中心首次曝光的資料顯示,全台有八千五百人年所得千萬元以上,其中台北市就高達四千七百多人,而一河之隔的台北縣只有九百零六人。以平均值而言,台北市每戶家庭所得為1515793元,新北市為1110774元,台中市為1038946元,台南市為1040078元,高雄市為1126130元,但是這是年收入,若以資產高低論,台北市平均房價高達47.7萬元/坪,新北市22.7萬元/坪,台中市10.8萬元/坪,台南及高雄市不到10萬元/坪。所以收入加資產的南北差距驚人!

從繳稅資料的縣市分布,可以發現明顯的城鄉差距。有五成五的富豪全集中在台北市,台北縣市的富豪人數合計囊括全台的六成六,花東等偏遠地區的富豪人數加總起來也只是台北都會區的零頭。

據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十一年來(自一九九八至二○○八年)全體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四.六%,若以五等分位來看,最富有的二十%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七%,高於整體平均值,但最窮的二十%的所得則減少二%。十一年來,最底層的窮人所得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進一步減少;這項趨勢顯示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景氣不佳時,貧富差距擴大;景氣好時,貧富差距會縮小嗎?陳添枝指出,景氣差時,弱勢者的工作機會最容易受影響,因此擴大貧富差距;但景氣好時,貧富差距也未必會縮小,主要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走向兩個極端。

陳添枝進一步指出,產業的資本密集度增加,高科技公司紛紛擴產投資,但雇用人數增加有限;其次,在全球化影響下,勞工技術的高低落差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需要大量工程師,迄今仍供不應求;但低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因此,改善國內產業結構是政府當務之急。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rich&aid=4334277

 回應文章

現代孔明陶朱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脫貧,是個人的責任
2010/08/21 15:56
脫貧,是個人的責任
2010-08-21 中國時報 【莊淇銘】
 日昨,主計處公布,我國貧富差距創新高,差距比從九十七年的七.七三倍提高到九十八年八.二二倍。有朋友問:為什麼會這樣?回朋友說:貧富差距加大,是必然的現象。筆者教授未來學多年,持續呼籲社會要注意,人纇進入知識社會後,所得分配會越拉越大,貧富不均情況將加劇。

 日本趨勢家大前研一針對中產階級消失,提出M型社會觀點,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愈富,財富快速攀升;相反的,原本穩定社會力量的中產階級,在新世紀的社會中,因為社會變遷,流失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

 根據大前的統計,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淪入中低收入階層。針對「M型社會」,筆者在未來學課程中提出的是「高跟鞋型社會」。因為,「M型」雖然反應了貧富兩極化,但是,未能反應貧富人數的比例,而貧富人數的比例擴大,更是衝擊社會的重要因素。「高跟鞋型」反應了社會上前百分之十幾富有,佔有高所得,而後,快速的,百分之八十幾掉到貧窮。準此,我國貧富差距創新高到八.二二倍,這顯示掉到貧窮線的人口數又增加了,也就是說高跟鞋的跟又增高了。

 不只台灣,全球的國家只要進入知識社會就會形成「高跟鞋型社會」。美國,一九七○年代時,企業的執行長(總經理)薪水約一般員工的十五至二十倍;一九九○年代就增加到一五○至三五○倍;現在更是超過五○○倍。這會帶動相關高階經理人的薪資大幅提升。讓公司的薪資所得集中到少數人身上,當然,執行長是獲得最多財富的,可以比喻成高跟鞋的根。其他人的所得,除了少數高階經理人外,快速下滑。朋友問:如此嚴重的社會不均,怎麼辦?回曰:政府及社會要齊心協力因應此一問題。政府若不關注此一問題,貧富差距必定持續惡化。還好,政府終於在關注了。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政府對此有很大的責任,必需正面因應,積極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政府可以透過稅制、社會福利、獎勵創業及提升教育品質等諸多措施,來拉近貧富差距。

 其中可以馬上做的就是,將官派的企業機構董事長及總經理的高薪及巨額分紅調降,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政府如不積極推動,那就套用十大建設的文宣口號「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然而,將貧富差距的責任全丟給政府,這絕對是錯誤的。社會、企業及人民都要盡一分責任。 社會應形成共識,擺脫貧窮個人應負最大的責任。政府只能救急不能救窮。當下許多人認為貧富不均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在這種思維下,個人反而沒有來自社會的壓力,這會讓個人逃避責任,也間接的助長了貧富差距。其次,企業不應只顧獲利,在一定的盈餘後,將獲利多分配給員工,也可推動公益。最後,在個人方面,告訴自己,脫離貧窮是自己應盡的責任。一個專業的時代過去了,多專業時代來臨了。大家應當持續學習,開發新競爭力,爭取更多的工作及可能的收入。朋友說:我瞭解了,這就是你已經五十五歲了,還繼續打拚,開發新的專業的原因。回朋友說: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內會倒五十所大學。再不努力,如果大學倒了,不知會產生多少流浪教授。 這些流浪教授可是從高所得掉到貧窮,屆時,怪政府有用嗎?

 筆者呼籲,趕快修習新專業及開發新競爭力來得實際。再強調一次,脫離貧窮是個人應盡的責任!

 (作者為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現代孔明陶朱公(kurich) 於 2010-08-23 08:07 回覆:
社論-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2010-08-23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南宋詩人楊萬里「竹枝歌」:「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後來被改為通俗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此民歌描述南宋時期中國南、北方人民生活的顯著差距:南方承平逸樂家人歡聚,北方卻受金兵入侵家人流離失散。最近幾日,我們看到幾則關於經濟與所得分配的新聞:今年上半年GDP成長年增率高達13.1%,預估全年之年增率8.24%,創21年新高,以及7月外銷訂單為史上第四高…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也看到無論以五等分位或二十等分位的國民所得分配統計,在不計入社會福利補助時,高低所得之差距都創歷史新高。上述情況,正可用「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加以形容。

     馬政府上任以來,先經歷經濟史上首見的全球金融海嘯,隨後又遇上台灣氣象史上罕見的莫拉克風災;先有人禍後有天災,可說是禍不單行。首任劉內閣之閣員雖在人禍天災中盡心盡力設法因應,惟因拙於對外溝通,雖然不是「實幹苦幹撤職查辦」,但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也不得不黯然下台。繼任的吳內閣一上任就打出「庶民經濟」牌,讓人耳目一新,加上吳揆口才便給、善於溝通,遇事積極迅速反應,諸如苗栗大埔農民抗議事件等,都身先士卒親上火線,明快處置。先有劉內閣的辛苦撒種,繼而在吳內閣任內歡呼收割,馬政府兩年多來的施政終於苦盡甘來。

     同時,兩岸關係的大幅好轉,對台灣爭取全球第三大(預計今年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商機,著實大有幫助。尤其金融海嘯時期,中國大陸「家電下鄉」等擴大內需措施,讓台灣「近水樓台先得月」。今年以來,日圓快速升值,更讓歐美電子大廠將訂單轉至台灣;此外,某些IDM國際大廠改變經營策略,大幅提高委外代工比重,更使國內晶圓代工廠吃到「大補丸」,成為上半年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另外,新興及開發中國家的崛起,也為我國平價電子帶來外需擴展的商機。這些都是今年上半年以來「幾家歡樂」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過去11年來,以財稅中心統計資料分析,1998年時國內最富有的百分之五綜所稅申報戶的平均所得,是最貧窮的百分之五綜所稅申報戶的32倍,到了去年這個倍數擴增為66倍,顯示貧富不均程度的惡化。即使就主計處五等分位國民所得分配統計觀之,以未計入社會福利等移轉收支的原始國民所得比較,所得最高的百分之二十之家戶平均所得在2005年為所得最低的百分之二十之家戶平均所得的7.45倍,此後年年惡化,至2009年已經達到8.22倍,創歷史新高。這是長期以來所呈現「幾家愁」的一面。

     所得分配惡化與經濟成長改善,乍看似乎是兩個沒有交集的議題。但若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經濟成長若不是以擴大內需帶動,則很可能出現經濟成長亮麗,但所得分配惡化的結果。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三角貿易的出口接單,雖然計入國民所得,但因企業之生產在國外,以致對本國就業及內需沒有幫助。企業股東又因資本利得免稅、各項租稅減免等因素,以致富者愈富;國內勞工則因企業生產基地在海外,因而就業機會減少,以致貧者愈貧;這就是典型的「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所得分配顯著兩極化的情況下,乃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局面。根據媒體報導,富商巨賈、貴婦團、醫師團等一擲千金,面不改色:其中有一口氣訂下兩三戶總價逾億的豪宅,彷彿購買日用雜貨;今年5月某大購物商場舉辦特別促銷,在6小時內創下8億1千萬元消費業績,另有單筆消費達1億5千5百萬元之天文數字…。富者豪華奢靡,貧者連營養午餐、健保費用都繳納不起。雖然所得分配兩極化是長期趨勢,不宜苛責現在的吳內閣;但社會現象如此,與吳內閣標榜之「庶民經濟」恰成反諷。

     解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短期因應措施,首推對奢侈品課徵「奢侈稅」,因為金字塔高層的豪華奢靡消費,必定是進口品,其消費之增加,對國內生產或就業毫無幫助,課之以奢侈稅,用以作為社會福利專款,並不影響經濟成長,且有助於社會公義。此外,執政當局亦可就公務員小幅加薪問題加以重新考慮。目前政府財政拮据,確實對調薪決策造成影響,惟從正面角度觀察,公務員調薪可以帶動民間業者對員工加薪,從而重建堅實之中產階級,亦有助於提高國內消費。我國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較前年下滑2.9%、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較前年下降2.6%,此種趨勢值得關注。事實上,以台灣現有之產業結構,勞力密集產業多已外移,薪資成本佔廠商總成本相對有限,稍加調薪是否衝擊產業競爭力,正反面效應如何,相關主管部會應深入研究,做為最後決策依據,如此做成的決策,也才能讓國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