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龍眼者歌四首選二
趁曉招呼雇伴工,紛紛攀踏最高叢。好風時送潮音至,1一曲桃花眾和同。(採龍眼者歌)
宵來警旦起梳妝,紅女當家各自忙。剪剪2并刀3聲斷續,笑言今歲較豐穰。(剪龍眼)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05 年11 月15 日,第三版。本組詩共計四首:採龍眼者歌、剪龍眼、焙龍眼、焙龍眼完藔,關於此詩,黃植亭在選錄時有說:「臺灣有產龍眼菓,其最盛者,為南投嘉義斗六等處。每當夏秋之交,村人登樹摘採,唱歌互答,男女雜沓,如採茶然;摘後除運赴市上出售,供人鮮食外,復剝而製之,曰龍眼肉;焙而乾之,曰福圓;年年輸出他埠,不計其數,亦為南部土產中之一大宗。黃君服五有詠聽採龍眼者歌云。」又說:「此詩近竹枝詞。錄之以為採風者之一助也。」
【作者】
黃服五(1871-1930),斗六人,別名鳳五,字鶴五,又一字鶴偶,師從邱習榮。光緒15 年(1889)登第府試,列舉雲林縣學秀才。乙未之變後,有識於時局之變,於明治29 年(1896)入於嘉義國語傳習所習日語,明治30 年畢業,隨即就任法院雇員,同年7 月轉用辨務署雇員,明治31 年(1898)擔任雲林自衛團翻譯。35 年(1902)授佩紳章,10 月陞任斗六廳判任通譯,44 年(1911)解職。黃服五漢學深厚,與斗六秀才黃紹謨、林濱石與櫟社元老蔡啟運往來密切,參與斗山吟社、雲峰吟社等詩社活動,同時也熱衷宗教,為臺灣佛教龍華會的成員。
【注釋】
1. 好風時送潮音至:潮音,比喻採龍眼之歌一聲聲如潮音般;此句言歌聲隨風飄送而來。
2. 剪剪:形容剪刀剪取龍眼的聲音。
3. 并刀:即并州剪,簡稱并剪。古時并州所產剪刀,以鋒利著稱。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有:「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之語。
採龍眼者歌四首之三 黃服五
火色純青果色鮮,團團旋轉徹中邊。
山家亦有秋收樂,一竈烘烘萬福圓。(焙龍眼)
龍眼
黃裡裹冰膚1,纍纍若貫珠2。
誰將龍刮目3,未許荔稱奴4。
益智神能健,清心暑可驅。
更憐5嘉樹蔭,霜雪總無殊。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錄於賴子清《臺灣詩海》。又稱桂圓,壽命最長可達四百多年。與荔枝、香蕉、菠蘿同為華南四大珍果。臺灣南部盛產龍眼,其實累累而墜,外形圓滾如彈丸,殼為黃褐色;果肉味甜,呈現剔透晶瑩偏漿白,隱約可見內裡紅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故以「龍眼」名之。作者於嘉慶2 (1797),鳳山教諭,在任期間喜嚐此果,因而寫下此詩。
此詩首聯龍眼的外形,黃色的外殼,包果著如冰膚一樣雪白細嫩的果肉;果實繁多有如成串的珠子。頷聯寫龍眼的傳說,少年英雄為民除害,將惡龍的眼睛刮下故事。且比以擬人化的手法,說明此果自視甚高,不許荔枝超過它。頸聯強調其功效,具有益智增能,清涼去暑的功效。尾聯寫其樹蔭,可以乘涼,令人有如置身於霜雪之中,清涼無比。整首詩從龍眼外形、傳說、功效,甚至樹蔭皆顧及到,可謂書寫周全,為臺灣的名產水果龍眼寫真留影。
【作者】
吳玉麟(? - ?),見〈臺灣雜詩二十首選二〉。
【注釋】
1. 黃裡裹冰膚:此謂龍眼黃色的外殼,包果著如冰膚一樣雪白細嫩的果肉。
2. 纍纍若貫珠:纍纍,繁多的樣子。貫珠,成串的珠子。此謂龍眼的果實繁多有如成串的珠子。
3. 誰將龍刮目:據民間傳說「龍眼」是因為一位名叫桂圓的少年英雄,為民除害,將惡龍的眼睛刮下,卻因此傷重不治。當地人為了感念他,將他與龍的眼睛一起埋葬,不久,墳地長出一樹,果實有如龍的眼睛,故稱之為「龍眼」,又名「福圓」。
4. 未許荔稱奴:荔,荔枝。不許當荔枝之奴,即不許荔枝凌駕在上。
5. 憐:愛。
(以上資料引自《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謹此致謝。)
愛詩網有關龍眼詩有上列四首。我喜歡黃服五〈採龍眼者歌〉等三首,「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也許出身農家的緣故,我對勞動者有悲憫之情,喜歡「勞動文學」,我的成長背景就在採收橘子、番石榴、稻子、地瓜、落花生、蘿蔔、柚子等農作物中度過。這些勞動詩不但具有詩歌審美價值,也是我生命史的重要部分。在勞動中歌唱,在勞動中慶豐收,這就是勞動階層的愉悅。我也喜歡桂圓少年英雄屠龍的民間故事,凡是來自民間的,來自土地的,我總是喜歡。
以下再選錄七首龍眼詩:
龍眼,四首之一 楊爾材
脫殼晶丸迥不殊,爭傳滄海古遺珠。偏教造物神功妙,化作龍睛繫滿株。
龍眼,四首之二 楊爾材
摘來擘殼露瓊膚,錯落晶盤似皎珠。入口香甘同玉液,嶺南丹荔味難逾。
龍眼,四首之一 施梅樵
錯落盤中大小珠,嶺南香荔味無殊。勸君莫漫供饞口,還要分甘及老夫。
謝張子材惠龍眼,二首之二 林朝崧
筠籠滿貯素書俱,馳驛迢迢十里途。敢作尋常佳果視,深情一顆一驪珠。
龍眼果 林百川
白眼任人一口吞,烏金眸子幸留存。若與僧繇睛一點,飛騰直欲到天閽。
龍眼 陳紹年
味甘核小輕魚目,珠綴疑還合浦秋。差幸揄揚來玉局,於今不復點睛求。
龍眼 徐埴夫
珠如穿九曲,福員稱世俗。博物不志名,知音推玉局。
這些詩把龍眼比珍珠。施梅樵語帶幽默,「勸君莫漫供饞口,還要分甘及老夫。」不要忘了也給老夫嚐嚐龍眼的甘甜。林朝崧感謝張子材送他龍眼,「深情一顆一驪珠」。有兩個典故必須說一說:張僧繇的畫龍點睛故事,常見於龍眼詩,林百川「若與僧繇睛一點,飛騰直欲到天閽。」即是。另一個典故是「玉局」,蘇軾曾任玉局觀提舉,後人遂以玉局稱蘇軾。宋劉克莊〈摸魚兒‧賞海棠〉:「悵玉局飛仙,石湖絕筆,孤負這風韻。」明文徵明〈先君行略〉:「一日見公書,稍涉玉局筆意。」清朝程文正〈錢王廟〉:「殘碑有字還堪讀,玉局鴻文筆力遒。」
陳紹年「差幸揄揚來玉局」、徐埴夫「博物不志名,知音推玉局。」「玉局」都指蘇軾,但印象中,蘇軾有荔枝詩,好像沒有龍眼詩,也許荔枝、龍眼很像,就當作蘇軾也揄揚過龍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