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外蟲魚皆有異─淺談臺灣古典詩中的四首魚詩
2013/09/20 11:44:19瀏覽1630|回應2|推薦24

詠物二十四首:丁香魚

蟻子1 曾聞堪作醋,澎湖佳味有丁香2
京都3 可惜無人寄,崇效花前4 客未嘗。
長寸許,身圓尖。澎人以為醬,稱佳品。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冊。澎湖地區雖不利農業的發展,然四面環海,海產豐饒乃地方的特色。周凱詠物二十四首,除文石一題為礦產外,正是書寫海島生產的螺蝦魚貝之屬。丁香魚,身體細長且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體側有銀色縱帶。澎湖北海地區近海從金嶼、姑婆嶼以東,到險礁之間是重要的丁香魚場。每年農曆三月左右,熟成的丁香魚母魚會洄游到澎湖北海一帶,抵達生長有海藻的砂質海域產卵,孵化期約一個月,五月時,魚體稍大,俗稱「小丁」,六、七月長成「中丁」,八月便是「大丁」,秋季過後,丁香又成群洄游出澎湖海域。本詩作者認為丁香魚是一種美味的海產,雖未寫及食物之本味,然以北方之都「無人寄」、崇效寺花前「客未嘗」,襯托丁香魚之於內陸及北方的難得。

【作者】
周凱(1779-1837),見〈詠物二十四首:刺裙草〉。

【注釋】
1. 蟻子:蟻卵。蟻子鹽《嶺表錄異》曰:溪洞酋長多收蟻卵,爭鹵為醬,非官客親友不可得食。
2. 丁香:丁香魚。丁香魚之學名為「日本銀帶鯡」,身體細長且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體側有銀色縱帶。全身可達10 公分長,是一種外洋性的魚類,但於繁殖期較接近沿岸。
3. 京都:京城、國都。此指北京城。
4. 崇效花前:崇效寺。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 年),清代《光緒順天府志》記述,崇效寺藏經閣周邊曾經環植棗樹千株,清初學者王士禛由此為崇效寺另取別名「棗花寺」。現在寺院舊址前方的「崇效胡同」,也是因崇效寺而得名。崇效寺舊日曾有清初名士王士禛、朱彞尊等人種植的梅樹、丁香、海棠,還有引自山東曹州的名貴的綠牡丹和墨牡丹,故多引騷人墨客前往賞花。

(以上引自《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謹此致謝。)
這首詩的「題解」、「作者」、「注釋」撰寫人是邵玉明先生。我讀中國古典詩的時間比讀臺灣古典詩要來得早來得多。就漢語詩歌的角度來看,臺灣古典詩其實和中國古典詩同源,臺灣古典詩中也常見中國古典詩中的窠臼、老套、守舊,但臺灣古典詩似乎有一種「海外情懷」,這就是「臺灣特色」。明清兩代的大陸來臺宦遊詩人,對臺灣風物充滿驚奇的感覺,後人讀這類詩,也有與讀中國傳統詩不一樣的感覺。周凱〈丁香魚〉「京都可惜無人寄,崇效花前客未嘗。」說的就是臺灣風物丁香魚的特殊性。
裙帶魚臭如醃鮝莪洲百門乃酷嗜詩調之

臭味轀輬1 不可親,嗜痂2 偏作席間珍3
為魚也要佳名字,裙帶才呼4 便動人5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伍冊。裙帶魚,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體扁長如帶,尾端尖,背鰭長大,銀白色,無鱗。亦稱為「帶魚」。鯗,醃魚,味極腥臭。莪洲即雪蘭莪州,其名可能來自於Selang Ur,Selang 在古馬來語的意思為海峽,Ur 在淡米爾語的意思為城市,這個單字合稱起來的意思為海峽之城。帶魚為臺灣海域亦有之水產,本詩題作者所指則非為臺灣飲食之風俗習慣,以異地而論,其對比出異地飲食文化的特異性與本地風俗之差異。

【作者】
陳維英(1811-1869),見〈虎爪黃〉。

【注釋】
1. 臭味轀輬:轀輬,本為可安臥的車,後用以載喪,遂為喪車的代稱;指味如屍臭。
2. 嗜痂:喜食瘡痂的嗜好,指嗜食腐臭的味道。
3. 席間珍:席,成桌的酒和飯菜;此言飯桌上珍貴的食物。
4. 裙帶才呼:以裙帶呼為魚名。
5. 動人:誘人。

這首詩的基本資料也是由邵玉明先生所撰寫。這種魚有屍臭味,有點恐怖,好在這是馬來亞莪州人的飲食文化,不是臺灣人的飲食文化,這首詩有可能是臺北人陳維英的海外見聞。三、四兩句寫此魚有一個「裙帶魚」的好名字。魚很臭,但名字佳而動人。

飛藉魚
入海微禽能變化1,秋來巢燕已為魚2
翻飛應悔留雙翦3,誤學燈蛾赴火漁4
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漁人伺夜深時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中,甚至舟力不勝5,滅燈以避6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於《全臺詩》第壹冊。作於清康熙47年(1708),孫元衡來臺第四年。飛藉魚,即是現在臺灣人熟知的飛魚,此類魚胸鰭發達,長成的形狀像鳥的翅膀。由尾部迅速擺動,可達到極大的速度,然後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可滑行百米以上的距離。因為像鳥有翼,而且常躍出海面,如鳥飛翔,所以孫元衡才在此詩詩註中提到「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由於飛魚是群居性的魚類,因此通常牠們是一群躍出水面,在夜晚看見火光有趨光性,漁人便懸燈捕魚,這在此詩詩注中也有說明。因為飛魚棲息於溫熱帶海域,每年春季,飛魚族群會隨著黑潮來到臺灣附近海域,臺灣漁民特殊的捕魚法,以及中國沿產所沒有像生翼的飛魚,都使孫元衡感到新鮮奇異,因此寫了這首詩。臺灣的飛魚樣貌及特殊的張燈捕魚法,在在都使得清代來臺的宦遊士人訝異,如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卷四的〈瀛涯漁唱〉大型組詩中,亦有提到臺灣捕飛魚的情況:「尚剩差池兩翼舒,陰陽變化費躊躇。牛哀為虎休驚怪,試看撲燈飛藉魚」,而此詩下自註「飛藉魚,有兩翼,疑沙燕所化。漁人俟夜深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寫法與關注的焦點,幾乎與孫元衡此詩雷同。

【作者】
    孫元衡(? - ?),見〈田家〉。

【注釋】
1. 入海微禽能變化:微禽,指微小的鳥禽,亦即詩註的「沙燕」。此句指沙燕入海變化為飛魚。此句暗用《莊子• 逍遙遊》中鯤、鵬變化的典故,但是鯤是大魚,變化為大鵬鳥,而飛魚則是「微禽」沙燕所化,詩句中呈現出小小幽默。
2. 秋來巢燕已為魚:巢燕,謂能築巢安居的海燕,即詩註中的「沙燕」。
3. 翻飛應悔留雙翦:翻飛,指上下飛翔。雙翦,指鳥的雙翼。
4. 誤學燈蛾赴火漁:燈蛾,飛蛾有趨光性,看見燈火則直撲而去,最後導至自焚而亡。此句指飛魚自沙燕所變後留有雙翼,但也保有鳥類的趨光性,像飛蛾撲火般,看見漁火就往漁船上飛躍而去,讓漁人不勞而獲。
5. 舟力不勝:不勝,承受不住。舟力不勝,指漁獲太多,讓漁舟快要無法承載。
6. 滅燈以避:將漁火熄滅,好停止飛魚繼續躍入漁船中。

以上〈飛藉魚〉的基本資料由陳家煌先生所撰寫。吳德功《瑞桃齋詩話》:「飛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俱存。漁人燃燈以待,忽結陣飛入。孫湘南有詩云:『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為魚。翻飛應悔留雙翦,誤學燈蛾赴火漁。』始信《禮記》雀入大水為蛤之非妄也。」「飛魚疑是沙燕所化」,注意「疑是」一語。還有「雀入大水為蛤」之說,這涉及生物學,我這個中文系畢業生不知道真實為何?讀者諸君!有以教我。這可能很重要,很多人都以為「飛魚為沙燕所化」,如果不是呢?其次,現在的臺灣漁民還以燈火捕飛魚嗎?莊玉坡有〈放飛魚〉詩:「飛魚撲火落船來,橫臥舷邊狀可哀。自分轍中如涸鮒,放生滄海逐波回。」莊玉坡自分處境和飛魚飛入漁船一樣,都是轍中涸鮒,因而興起憐憫之心,放生飛魚,讓牠們能重回滄海。飛魚赴火不過是一捕魚景觀,詩人卻浮想聯翩,或憐其誤學燈蛾撲火,或以其可哀自況。

虱目魚

尺身只合托東瀛1,得水洋洋2樂此生。潑剌3自能懷子產4,潛淵端5不負延平6。浮沉須避投竿影,游泳偏防打網聲。志奪7英雄甘一死,尚留星眼看朱明。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詩報》第114 期(1935 年10 月1 日)。格律為平起式,首句用韻,押平聲庚韻,韻腳有:瀛、生、平、聲、明,共五個。虱目魚,又稱「麻虱目」、「麻薩末」。這首詩作不僅寫出了虱目魚的特色,亦有詠史懷古之寄託——身長約有一尺,生長在臺灣沿海,在水中悠遊自在過活,非常快樂。拍擊水波游泳,潛入深淵之中,讓人聯想到春秋時期的鄭國大夫子產也能欣賞游魚之趣,還有關於鄭成功嗜吃此魚之傳說。在水中沈浮要記得避開釣竿的影子,也要小心漁網的聲音。被捕抓起來之後,仍然眼睛睜得大大的,宛如壯志未酬的英雄尚未忘記反清復明的事業。

【作者】
    李漢忠(1895-1995),今臺南麻豆人,字步雲,以字行,別號快園。高等科畢業,亦於傳統書房學習漢詩文,師事黃珠園、林芹香,活躍於臺灣古典詩壇,曾任綠社總幹事、南瀛詩社社長,亦曾加入高雄州聯吟會、臺南市聯吟會、屏東聯吟會、酉山吟社、桐城吟會、集芸吟社、瀨南詩社、登雲吟社、學甲吟社、振文吟會、珊社、稻香吟會、延平詩社等,時常受邀擔任擊缽聯吟大會之詞宗,參加徵詩比賽亦屢獲佳績。創作時間甚長,主題十分多元,詩作數量頗多,散見於《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詩報》、《風月報》、《南方》、《南瀛新報》、《臺灣擊缽詩選》、《傳統詩集》、《現代詩選》、《琅環詩集》以及《曾北聯吟詩集》等,尚待輯結成書。

【注釋】
1. 東瀛:指臺灣。清代文人林豪關於臺灣史事之著述,即題為《東瀛紀事》。
2. 洋洋:歡喜、得意的樣子。
3. 潑剌:狀聲詞,拍水的聲音。
4. 子產:中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喬(? - ?),字子產。《孟子• 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悠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5. 端:果真。
6. 延平:鄭成功(1624-1662),名森,號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父鄭芝龍,母日本女子田川氏。生於肥前藩平戶(今屬長崎縣),南明唐王賜姓朱,故稱國姓爺,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南明時期率兵在東南沿海與清帝國周旋十餘年,一度聲勢甚壯,兵圍南京,可惜功虧一簣,退回金廈,1661 年進攻荷蘭人統治下的臺灣,翌年雙方訂定合約,臺灣正式出現第一個漢人政權,成為東寧王國的開國之君,臺民以「開臺聖王」祀之。連橫《雅言》:「麻薩末,番語也,一名「國姓魚」。相傳鄭延平入臺後,嗜此魚,因以為名。」。
7. 志奪:志願無法實現,語本《論語• 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虱目魚〉的基本資料由顧敏耀先生所撰寫。顧先生的「題解」、「注釋」,已經很詳盡的分析此詩。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末聯「志奪英雄甘一死,尚留星眼看朱明。」哈哈!吃魚就吃魚,吃魚還想到反清復明,清已經滅亡了,何必反?明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何必復?放輕鬆!就只有吃魚吧!筆者再引二首詩如下:

    國姓魚            趙鍾麒

鮮味爭傳桔柣城,鄭王筵上錫佳名。騎鯨人杳英風在,猶有祠梅和玉羹。

桔柣,門名。《左傳》莊二十八年:「楚子元伐鄭,入于桔柣之門。」

    瀛涯漁唱,一百首之五       朱仕玠

鳴螿幾日弔秋菰,出網鮮鱗腹正腴。頓頓飽餐麻虱目,臺人不羨四腮鱸。

作者注:「麻虱目,魚名。狀如鯔魚,細鱗。產陂澤中,夏秋盛出。臺人以為貴品。」

延平王,鄭成功,國姓魚,虱目魚還蠻「政治化」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ngliaolinyaolin&aid=8611483

 回應文章

貢寮煙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06 21:51

餵魚           向明

常常看完新聞後

索性

起身去餵魚

看更多喋喋的小嘴

隔水歡呼

 

  只需

小小的

一點點

餵食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20 13:15
丁香魚,餐桌上常見。裙帶魚,不敢恭維。飛魚,想到蘭嶼。虱目魚,臺南名產。
貢寮煙雨(kungliaolinyaolin) 於 2013-10-07 22:28 回覆: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