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01 17:14:27瀏覽34704|回應2|推薦3 | |
【莊子選讀】1.涸轍枯魚 【改寫】 魚困乾涸車轍中,吐沫掙扎性命微。 忽聞足聲近身旁,「救命!救命!」張口叫, 行人駐足低頭覓,「魚兒奈何臥淺溝?」 東海波臣急呼救:「但求斗水活我命!」 行人當下許諾言:「西江江水浩無邊, 我乞國王引水來,任你游泳億萬年!」 「斗 「氣若游絲難回天,千里引水早撒手。 徒託空言不濟事,乍聞此語令人惱! 君若有心唯一願,速到乾魚店中找。」 【題解】 本文出自《莊子•外物篇》,各家選本題目不同,或稱「莊周貸粟」、「枯魚之肆」、「魚的呼救」等。內容敘述莊子由於家窮,向監河侯借米應急,沒想到監河侯回他說:「等收到租金以後再借錢給他。」莊子氣憤之餘,就打了一個比方:躺在路上乾車溝裏的鯽魚,只要少量的水就能救他,等不了太長時間。魚得不到水立刻會乾死,譬喻遠水解不了近渴;幫助他人應該把握時效,不能開遠期支票,否則便是「徒有口惠而毫無實益」的作法。故事雖短,卻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莊子(公元前369?—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大概和孟子是同一時期的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極端厭惡當時混亂的社會,鄙棄人們虛偽的行為,主張人應當返樸歸真,按照大自然賦予人的自然本性去生活。他崇尚自然之美,反對一切人為雕飾。莊子的哲學,有很多精闢的見解,直到今天,仍能啟迪人們的思想。 《莊子》戰國時莊周撰。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傳者為晉郭象本,現存僅三十三篇,唐時改稱南華經。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是莊子所作,其餘是他的門人或後學所作。這些文章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想像豐富,機智幽默,辭藻瑰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一格,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古注有晉司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謙集解、郭慶藩集釋。其書大要與老子相近,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奧。 【原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 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選自(《莊子•外物篇》)
【注釋】 ○莊周:即莊子。 ○貸粟:借糧。貸,借貨,此指借入。粟,穀子,泛指糧食。 ○監河侯:官名。即魏文侯。「說苑」上說是魏文侯。另有一說是監督河川的官吏,又一說是「侯」為姓。 ○邑金:封地的租稅。邑,城市,亦為縣的別稱。 ○忿然作色:氣得變了臉色。由於憤怒而變了臉色。忿,同「憤」。忿然,生氣發怒的樣子。 ○中道:道路的中央。 ○車轍:ㄔㄜ ㄓㄜˊ1.車輛所行經的道路。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2.車輛駛過後所留下的痕跡。宋˙陸游˙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詩:「秦吳萬里車轍遍,重到故鄉如隔生。」 ○鮒魚:ㄈㄨˋ ㄩˊ鯽魚的別名。 ○焉:於此。 ○波臣:水族。水族中的臣民。此為鮒魚自稱。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其。斗升之水,比喻微薄的資助。活我:使我活,使動用法。意思是救活我。 ○且:將。遊:遊說。 ○吾失我常與:常與,指水。 ○然活耳:然,則。 ○曾:就。 ○枯魚之肆:賣乾魚的市場。比喻無法挽救的絕境。枯魚:ㄎㄨ ㄩˊ乾魚。肆:鋪子。 【譯文】 莊子由於家窮,有一次,到監河侯那裡借米應急。 監河侯說:「沒問題,人民的租稅就要繳上來了,到時候,我就借你老兄三百金,可不可以?」 莊子聽後不覺正色的說:「我剛才在途中碰到呼叫我的聲音,看了看四周,發現原來是在車轍積水裡的一隻鯽魚,在呼叫我。我問說:『鯽魚呀,你呆在那兒幹嘛?』牠說:『我是東海的波臣,勞您弄來一斗或 我回答說:『這還不簡單,我正要到南方的吳王、越王那兒遊說,就順道引來西江(濁江)之水救你,可不可以?』 那鯽魚聽了,氣得什麼似的,扳下臉答說:『你這是什麼意思?我眼前得不到一丁點活命的水,弄得困窘萬分,我只要一斗或 【感言】 選自〈莊子.外物篇〉的這一則故事:第一段「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描述故事背景;第二段是監河侯的回應;第三段是莊子的反應,也是最長的一段。莊子向監河侯貸粟,是因為窮困而急須援助。但監河侯卻答應收取賦稅之後,才借給莊子三百金。這是不能急人之難的行為。莊子很不高興。但他並不直接以自己的觀點提出反駁,只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涸轍中的鮒魚向莊子求升斗之水,莊子答允南遊吳越,再請西江之水相救。藉這個虛構的故事,便很巧妙地譬喻了監河侯不能急人之難的行為。這則故事,只算是譬喻,而不算是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與其假大方真吝嗇,不如少說空話多辦實事。 鮒魚向莊子求水,正如莊子向監河侯借粟,一條魚只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實在不必西江水,同樣的道理,莊子只要一些粟穀就可以活命,用不著三百金。監河侯馬上答應要借莊子食物,正如莊子很慷慨地要給鮒魚水,表面雖然答應,事實上卻缺乏誠意,監河侯吝嗇推拖,要等到得邑金,就好比莊子去遊說吳越之王,變數既多,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事,鮒魚還沒等到西江水來前早就乾死了,正如莊子還沒等到監河侯得邑金前早就餓死了。因此鮒魚忿然作色,莊子便以「索我於枯魚之肆」設喻,透過鮒魚的寓言表達他的氣憤。一方面可見莊子貧幾至死,同時又諷刺了世人的勢利交情。 鮒魚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在簡短的自我介紹後便立刻提出訴求,表現出鮒魚的焦急與虛弱狀態。 文中監河侯的答話,激怒了莊周。「我們可以說監河侯『不知民間疾苦』、『飽漢不知餓漢飢』,才會像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糜」般,提出如此緩不濟急的承諾。」 以上舉的例子來說,喻體是莊子家貧,喻依是涸轍之魚,喻意是監河侯不能急人之難。但事實上,莊子向監河侯貨粟這一段,也可以作是這則寓言的背景。若將這背景去掉,只取涸轍之魚一段,故事仍然相當完整,而它的旨意也就可以不必固定在「監河侯不能急人之難」上,而作自由延伸。換句話說,它可以適用到所有「不能急人之難」的事態上,而成為廣義性的公理。假如將這則故事作這樣取抉,不就很符合現代所謂的寓言了嗎? 這一則寓言明白表示,當事者期盼獲得的救助是具體的、真實的、誠實的、十萬火急的,而不是甜言蜜語或是虛應了事。一個見死不救,不能真正伸出援手的人,雖然慷慨動聽,卻句句推拖之語,無補於「糧」與「水」的迫切。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