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脈引擎 幾何倍增人脈的秘密武器
2008/11/24 15:15:10瀏覽926|回應0|推薦2

文/黃冠中(原文刊載於突破雜誌241期八月號)

人脈即是錢脈,無論你有無顯赫家世、系出名校、娶到太太或是嫁到豪門,豐沛的「人脈」與「關係」的深厚,絕對是影響你職場舞台成功與否重要關鍵!

這可能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你的朋友若沒主動開口,你知道你的朋友最近剛認識一位律師的朋友嗎?也許你會逞強地說你知道;但如果我接著問你:「你認識你所有朋友的朋友嗎?」相信你一定會說:「怎麼可能!」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不是數學的加法即可回答,那是幾何倍數的運算

近年來在國外興起Social Network(社交網站),正掀起了一場傳統與現代人脈網絡管理的革命,更對企業人才招募或挖角高階專業人的方式產生巨大的衝擊。

驚人的!六度分離理論

所謂社交網站,就是根據「六度分離的理論」用網路邀請你的朋友加入你的人脈資料庫(第一度),而你的朋友也可將他們朋友納入屬於自己的人脈資料庫(第二度),如此每次間格(度)人數便不斷幾何倍數擴增,所累積的人脈資料庫的人脈數量可以說是相當驚人!實驗證明:「第一層人脈加入7人,第二層人脈37人,到了第三層已經達到38500人次資料庫,真的從未想過自己可以認識這麼多人!掌握這麼多人脈!」

社交網站迷人的地方,也就是與Yahoo交友、MSNSkype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先上網以「關鍵字」搜尋你想認識、合作、挖角的人脈職業(例如:醫生、台積電、總經理等),找到之後社交網站會顯示一份名單,這些名單中的人選都不算是完全陌生的人,而是「你朋友的朋友」,並且告訴你誰是能找到此人的最快捷徑,你可以選擇直接與對方聯絡,或請你的朋友幫你發一封推薦信。

在注重人情味的中國傳統思維裏,同樣買一樣東西或打聽一個消息,總是透過「熟悉」的朋友推薦介紹,比找陌生人購買來得信賴、安心,這正是社交網站最大的特色之一。不論你的國籍、種族為何?只要語言能溝通,人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將朋友與朋友之間彼此不同的專業人脈互相「連結」起來,關鍵時刻彼此「借用」人脈,大家互相扶持與協助,將人脈優點發揮到最高效益,這可以說是網路將人際關係管理中最好的新ERP。其實社交網站所連結起來的不只是彼此的人脈資料庫,更是連結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賴」

商務人脈網站

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商務人脈網站,首推20035月在美國成立的(Linkedin.com)是一種商務人脈的興起,現有超過三百萬專業人士註冊使用Linkedin.com.,其中有九十萬使用者在歐洲,二十六萬在亞洲。Linkedin以平均每秒一次的速度媒合人際關係及工作/商業機會,至今已促成超過九十萬件商務接觸,有超過八百個職業及校友團體使用Linkedin.com做為團體互動的平台。

Linkedin.com獲得各知名創投基金的投資支持,包括Sequoia CapitalGreylock 及多位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s)。其中2002年曾經投資Yahoo!GooglePayPal的知名創投公司-水杉創投(Sequoia capital)也相當看好人脈引擎社交網站的未來潛力。初期便向Linkedin.com投入台幣一億四千萬的鉅資,去年又聯合其他15家創投,繼續投入約三億台幣資金,追求全球最大的人脈引擎,其勢在必行的企圖心可見一般。而以交友為目的,全球最大的交友網站(Friendster.com:)由創業家Jonathan Abrams2002年創立以年輕族群交友聯誼為主要訴求目前已有一千七百萬註冊會員。

2004年九月從台灣出發的社交網站-聯絡家(Linkist.com),以專業人士人脈引擎的經營定位,在中國上海、北京也成立分公司,並在大陸造成極大的迴響與認同。根據Amazon.com 旗下Alexa(全球網站流量統計評比公司)統計,截至七月中旬聯絡家(Linkist.com)目前人數已破4.3萬人,比2004年初成立的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站-天際網人數還多一萬多名會員,可見成長潛力之雄厚!「目前會員每個月仍以80﹪的速度成長,甚至有單月會員成長率110﹪的最高紀錄!八月初破五萬是可以被預期的事。」聯絡家執行長許智凱表示。

培養重要人脈 獲取成功關鍵門票

人脈就是錢脈。在商場你認識多少對你有助益的長官、貴人、朋友、同事,遠比你是否出身世家名校來得重要。人脈關係像念一本書,永遠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感覺,像女人衣櫃永遠缺一件衣服是一樣的。交一個好友,猶如獨一本好書,幫我們增長見聞,獲益良多,好書與益友永遠不嫌多。

2004年取得台大電機博士學位,目前在研考會任職的詹益鑑表示,雖然離開學校還不到一年,但是到現在已經累積了數百位專業人才的人脈網絡資訊。一則是因為使用了通訊錄管理工具(如 MS Outlook),將每一次社交場合所交換的名片資料加以登錄管理,而過往認識的師長同學也時常聯絡與更新;二來我在朋友的介紹下,使用了 Linkist.com 這個專業人士的人脈地圖,讓我可以更有效率地連結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並交換彼此的專業知識與人脈關係,對我未來職場的競爭力與生涯規劃的排序方面,都有重大的影響。

與朋友建立永久聯絡管道

還記得前一份工作所認識的人脈嗎?小學到大學的同學你還聯絡得上幾個?我們都知道人脈很重要,但你的通訊錄中還有多少是""著的?隨著學校的畢業或工作職務的異動,每一手機號碼的更換或遺失,都會讓我們流失不少值得珍惜的人際關係。

門生故舊永遠是中國政壇與商場上,拉攏人脈建立勢力範圍必然的連結,前總統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念博士時後,劉泰英是它的學長,長期受他照顧,爾後李登輝當上總統,提拔劉泰英接任中華開發的董事長,國民黨黨營事業的大掌櫃,這是眾所皆知的「人脈關係」。

誰知到學生時代的同窗,旁邊做的是不是未來的總統、部長、董事長?無怪知名作家王文華在它的新書「史丹佛的銀色子彈」裏不斷的強調「別和同學或朋友教學相長,一起洗澡比較重要!」

王文華認為,我們一般的觀念在學校或職場上,與同學、朋友相處就是要教學相長,討論學問,互相切搓。但是其實不論在學校或職場,「積極的培養人脈」比「研究學問」來得更重要的事情,因為未來在商業界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你認識多少人?」往往學生時代的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或是職場上與朋友同事一起喝啤酒、冬天泡溫泉,大家一起洗澡,真的是赤裸裸的坦誠相見,我們可以想想,當人與人之間可以如此親密時,日後穿上西裝,進入商業界,在商場上交手,怎麼不會彼此照料呢?

透過社交網站登錄,不但可以避免重要人脈的資料遺失,還可以經常提醒自己偶而應邀約聚會,平日就要聯絡感情,彼此關心對方的工作及家庭,必要時伸出援手,畢竟「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來得令人刻骨銘心!日後得到的回饋,往往遠比一起歌功頌德的人來得高。

發掘一流人才 提升企業競爭力

現在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除了委託所謂的獵人公司之外,企業透過人脈引擎招募或挖角高階專業經理人已成為一種新選擇,過往必須先透過與對方直屬主管進行訪談,然後才能了解該對象過往之工作表現。若萬一被探詢者與前一份工作的主管交惡,恐怕扯後腿來不及,怎麼可能聽到公正的評價?

現在可以透過人脈引擎的人才搜尋之外,最重要的還能透過自己的朋友代為發邀約信邀約訪談,並可從朋友那裡先進行側面的瞭解對方的特性及優缺點,擁有客觀真實的評價,還可以先到對方的基本資料當中「bloguide」選項觀察與研究對方的發表的文章,瞭解其專業度及思考深度,才能正確判斷這是否為企業要所要找尋的人才。

這種透過「朋友」代為朋友代為發的邀約信,因為是「熟人」介紹的關係,多了一份親切,自然對你的回覆率或同意合作的機率相對提高,總不好意思馬上拒絕你。如果你怕麻煩,你可以自由設定是否願意接受陌生朋友傳來的訊息,還是只願意接受朋友的訊息,減少不必要的業務開發或人情請託的騷擾,可以說是相當人性化的設計。

人脈引擎 六、七年級的最愛?

根據Linkist.com聯絡家技術長沈沛鴻表示:目前聯絡家網站會員以25-2935.42﹪最多其次為30-3427.18﹪為其主力顯示六、七年級生的接受度相當高,也正是現在台灣社會最具競爭力中階主管人力結構,這群人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成長,在享受前人所累積的資源與為台灣國際競爭力打拼的同一時期,成為七年級生的榜樣。反觀七年級生善用網路資源的年代,以這樣的社交網路資源,可以說是一開始就贏在起跑點。

以職業屬性分析,仍然是以最容易接觸網際網路的科技類使用者占36.85(比今年三月時的41﹪下降4.15﹪),非相關電子類產業自今年三月的不到60﹪到七月中正試圖65,證明有越來越多的一般產業都認同人脈經營的重要,開始使用社交網站整合其人脈資源。

至於會員上站目的分析,有62.47﹪以興趣同好,認同人脈經營的理念而上網登錄,尋找合作機會的也高達57.44,可見人脈即錢脈的觀念確實是影響各產業人事活躍社交圈的共同的心態。值得注意的是尋找挖角對象的也有24.26,以金字塔高階經理人的比例來看,確實符合商務人脈網站的特性與預期,是否成為繼人力銀行業者,成為挖角的新興工具值得玩味與觀察。

亞洲華人地區的商務人脈搜尋引擎的資源與系統整合是一件既龐大、又偉大的工程,這不是靠政治的運作,而是在中國傳統特別重視「人脈」與「關係」的普世價值基礎上,商務人士自發性的參與加入,「商人無國界」正是此意。

可預期的誰擁有亞洲華人地區最大的專業人脈引擎(資料庫),誰就能在兩岸三第的市場建構起無限商機,看來一連串併購與經營權之爭遲早會上場,不過會員真正在乎的是:「如何能認識高階人士的黃金人脈?」恐怕是未來人脈引擎業者必須重視的軟體課題,別忘記「是什麼力量凝聚人脈的力量?」,只有「真誠」二字最實在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t168&aid=24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