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訓練孩子有撇步
2008/09/10 13:32:45瀏覽1131|回應2|推薦0

這篇文章是刊登在2007年7月號的專題文章.刊出後竟引起讀者們意想不到的熱烈迴響.也分享給我親愛的朋友們......

 

 

 

 

 

訓練孩子有撇步

 

 

侯剛本 (劇場導演、專欄作家)

 

 

《訓練兒女》(Michael & Debi Pearl著,曾秀菊、林柏仁譯,思恩出版社),是一本曾經讓我一讀再讀,感慨萬千的人間奇書。書中提到,其實孩子在母腹中時,便可以開始接受父母的訓練。恐怕做父母的你我,應該很難想像書上寫的都是真的吧?

 

 

從訓練小舅子到訓練稚女

 

     剛結婚時,太太最小的弟弟凱毓還未滿五歲。由於太太不忍弟弟生長在城鄉教育水準相差甚遠的原住民深山部落裡,於是婚後太太便和岳家商量取得同意後,方讓小舅子離開南投信義鄉的望美部落,從此搬來台北和姐姐姐夫同住。

    當時,正準備從中班升大班的凱毓,自此便和忙碌的演員姐姐與導演姐夫,同住在步調極其快速的都會生活中。凱毓也必須開始學習重新適應,大台北和深山部落大不相同的生活節奏,甚至種種新生活形式下的大小壓力。

    由於凱毓雖然反應不算快,但吃苦耐勞;表達能力不算太好,但任勞任怨;因此,我便觀察凱毓的狀況,在生活中設計教導他一些四歲孩子可以「做的來」的事:整理自己的房間、擦桌子、收拾自己的衣服與玩具、排鞋子、洗碗、幫小狗換便便、幫姐姐姐夫出門提東西、倒垃圾。藉著透過分擔家事的過程,讓凱毓也同時覺得,自己在姐姐姐夫的家庭裡,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就這樣,原本在學校同儕中,本來不太受到師長同學特別注意的他,曾經在一次幼稚園的課程裡,老師調查小朋友「你在家會幫忙做什麼家事」時;當憨厚的凱毓前後列出了「我會整理自己的房間、擦桌子、收拾自己的衣服與玩具、排鞋子、洗碗、幫小狗換便便、幫姐姐姐夫出門提東西、倒垃圾……」洋洋灑灑琳瑯滿目的名目時,從此以後,全校師生便對凱毓的表現刮目相看。

    現在的凱毓,已經準備升國小六年級了。當然,現在的他會做的家事,和當年五歲的他相比,早就不知道更能幹多少倍,成為年邁又有身心障礙的母親,跟前最佳的貼身小幫手。

或許曾經有過當年訓練凱毓的經驗,以致前些日子拜讀過《訓練兒女》一書,參閱了書中所提到種種訓練兒女的方法,以及過往曾經凱毓成功案例的深有同感下;現在,這些書上的概念與從前訓練凱毓的生活經驗,竟成了我訓練自己寶貝獨生女葳葳時,更加地得心應手。

由於葳葳在兩歲的那一年,母親因重度精神疾病出院後至今從未回家,導致整個家庭秩序陷入支離破碎的癱瘓局面。年幼的葳葳,更因著母親的發病身心飽受影響,罹患選擇性不語症多時。對我而言,又要顧一個生病翹家且始終沒有病識感的妻子、又要獨立照料一個身心失語受創的年幼孩子,還要堅強勇敢地挺起腰桿子,顧好現實生計不被生活逆境擊倒。顯然,在完全顧不了翹家又不繼續接受精神照護妻子的景況下,如何照顧好身邊跟前,當時年僅兩歲的年幼稚女,便是我這個巧「父」難為卻又要想方設法地盡力顧全全局;於是,幫助葳葳走出身心陰霾,以及如何訓練葳葳在生活中「化甜蜜的負擔為得力的幫助」;可讓天才導演爸爸傷透了腦筋

受過戲劇治療訓練的我,在葳葳病症最嚴重期間,我除了配合兒童心智科醫生的建議,運用戲劇治療理論中,一系列治療兒童如何走出失語的方式(遊戲治療、故事治療、娃娃角色扮演心理演劇、固定生活場景的人事物設定、同儕玩伴交際網之關係建立、取代母親角色的固定女性之關係建立、寵物治療……),同時研擬設計一系列,如何訓練兩歲孩童學習生活自理的「體驗式教學」:諸如從自己如何穿脫衣褲、自己穿脫鞋子、自己擤鼻涕、自己擦屁股,以致進化到開始學習整理自己的房間、擦桌子、收拾自己的衣服與玩具、幫忙排鞋子、洗自己幼稚園的餐碗、幫小狗換便便、出門時幫爸爸提一些提的動東西、偶爾替辛苦的爸爸按摩、或幫爸爸倒水拿拖鞋……。就這樣,經過有計劃且多管齊下的訓練,現在的葳葳,不但走出了失語的陰霾,成為一個極其活潑前樂觀自信的孩子,甚至更是一個生活中,成為取代媽媽照顧爸爸的超級小幫手。

 

 

孩子的習性與教導方式因人而異

 

    就以凱毓與葳葳的個性試作比較:凱毓的個性憨厚老實,雖不是絕頂聰明反應機靈,偶爾粗心大意粗枝大葉,但也算是個苦幹實幹任勞任怨的孩子。教導他的方式,就必須要很有耐心,交代工作時也要很清楚地表達到他能夠完全瞭解後,他便會踏踏實實地把交代的事情完成。此外,由於凱毓本身並不是個很有自信的孩子,所以透過勞動的過程所給予他事後的鼓勵、獎賞與肯定亦是必須。所以,凱毓基本上是個吃軟不吃硬的小孩。

至於葳葳,生性聰明反應極佳,學習能力本身又較凱毓強且小女生手巧心細。即或葳葳曾受失語陰霾所苦,但處理失語過程與訓練葳葳從生活自理、照顧自己到照顧爸爸,兩套同時併進的訓練系統,不但沒有衝突反倒相得益彰,讓葳葳的身心復原速度加快許多。甚至當時葳葳的主治醫生還誇說:「君葳,你有這樣一個戲劇治療底子的老爸,讓你恢復的比其他失語症的小朋友快如此之多,也算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身心狀況持續走向穩定的葳葳,即或後來當我觀察到,要是碰上他興趣缺缺的事時,他便會開始表現地較虎頭蛇尾。加上因為母親長期不在身邊,他又只能對相依為命的老爸,三不五時地耍耍獨生女小姐倔強脾氣時,弄得我也都必須強迫自己調整心態,必要時刻狠下心咬著牙地撇開下意識裡,常常不經意便會跑出來的「補償心理」,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以致當爸爸既要扮黑臉又扮白臉時,這時的葳葳,得又多學另一項「看臉色」的功課,免得為自己的嬌縱,招來被爸爸「不帶怒氣且適度他律性」的責罰。且透過責罰讓他學會明白何謂適時的「被規範」與出於必然的「被要求」。

所幸葳葳算是個十分受教的孩子,雖然生性脾氣拗歸拗,但教過他的事情一旦學會,且在設立好的標準與明確的目標下,他的表現則會比性情憨厚老實的小舅舅凱毓,更獨立勇敢且更富嚐鮮與冒險精神,學習接觸新奇有趣的事物。

現在的葳葳,甚至已經進步到能夠按著爸爸所交代的事情與口令達成期許的目標。且慢慢地他也可以自律到不用爸爸盯著的情況下,把原本設定好該完成的每件事情,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並「檢查」時,藉由時間的壓力促使他學習另一項「效率」的功課。

   

 

父母師長訓練兒女過程應注意的態度

 

    當然,在訓練孩子的過程中,做大人的你我,千萬不可以嫌孩子笨,也不要怕孩子笨。畢竟通常被認定為「笨」的孩子,多半是在被罵、被羞辱、被否定的情況中成長的。反倒是那些聰明的孩子,總是在被誇獎、被肯定、被鼓勵的情境下進行體驗式的生活學習。

    所以,拿捏正確適當的「態度」,係是身為父母師長的你我,在修辭表達、肢體語言、面部情感……等諸多環節上,必須再再拿捏得體以免不慎無意,傷害到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幼小脆弱的心靈。

    切記:凡事盡量皆以鼓勵換取動怒;當然,訓練過程必要時,適切的使用責備與處罰,亦是幫助孩子在學習自理生活常規的過程中,可以不致屢犯再犯的門檻框架。

 

 

現在狠的下心,以後才放的下心

 

俗語說:「慈母()生敗兒」,話未必言之無理。

    的確。兒女生來雖是要疼愛,但更多的時候,亦是少不了有計劃的訓練與管教。畢竟,愛有多大,權柄就有多大。生來本是一張白紙的子女,能夠塑造其性格心性,實為上帝量給做父母的你我,最寶貴的無價權柄。

    當然,論及對於兒女的訓練與管教,必須適度地狠的下心,即或嬌兒在生活自理訓練與情緒態度管教的過程中,難免多少撒嬌耍賴讓父母容易動念心軟。在此,奉勸做父母的你我,如果現在對兒女愈狠得下心,以後才能夠讓自己對孩子更放得下心。就像當年的凱毓,即或當時岳母並不忍心姐夫如此高規格的訓練。然而,若沒有當年姐夫高規格的訓練與姐姐的支持,想必便沒有今天得以長廂陪伴年邁母親身旁,那個做事一把罩的超級小幫手。

同樣的,凱毓從前所走過的路,相信「在後的必要在前」的葳葳,將來亦會是父母跟前,琴棋書畫灑掃庭廚樣樣一把罩的「孝順乖乖女」。至少在翹家媽媽發病出院後尚未歸家近兩年的時間裡,原本失語頹喪的葳葳與今日剛滿四歲,卻自信奕奕聰明能幹的他相比,看來爸爸辛苦的訓練與付出,早已讓爸爸嚐到「化甜蜜的負擔為得力的幫助」的豐碩果實!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phou&aid=2205852

 回應文章

若呆
親身體驗才覺得你更偉大~
2008/10/02 11:09

你好勇敢~雖然失婚但為了孩子還是勇敢的繼續往前進~

雖然放棄了很多別人所羨慕的生活

但~~其實你獲得更多!!

身為單親媽媽的我, 也要努力向你看齊!!


捌拾捌~ 佛說 密宗雙身法是天魔波旬邪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分享!
2008/09/10 13:33

阿彌陀佛

謝謝分享!


別在喜悅時許下承諾
別在憂傷時做出回答
別在憤怒時下決定
三思而後行,做出睿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