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8 13:55:51瀏覽497|回應1|推薦0 | |
曾經寫過一百三十多本科幻小說的倪匡,對許許多多的读者來說,倪匡的名字就像金庸的名字一樣不陌生。金庸寫武俠、倪匡就寫科幻,為苦悶的求學生涯和青澀的年少歲月,開啟了一扇通往想像與自由的窗戶。 倪匡,本名倪聰,字亦明,一九三五年出生於上海,後因共產黨的逼迫,一九五七年逃至香港。一開始在工廠做雜工,晚上則在學校進修。後來他試著寫稿,沒想到立刻被錄用,開啟他長達四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一開始,倪匡寫武俠小說,知名的《六指琴魔》就是他所創作;他也寫電影劇本,據說李小龍在《精武門》裡所演的陳真,以及「東亞病夫」的橋段,便是出自他的構想。 不過,倪匡最有名的,還是從一九六二年,以筆名衛斯理所寫的一系列科幻小說。倪匡以第一人稱「我」的敘事角度,帶領讀者一探各式各樣神奇百怪、充滿想像力的故事,像是《支離人》、《藍血人》、《雨花台石》、《不死藥》、《聚寶盆》等等、等等。 寫作讓倪匡名利雙收,但也因此染上各種不好的習慣,菸不離手、沉迷於酒色財氣中。一九八六年,倪匡受了洗成為基督徒,讓無數的人跌破眼鏡;也因為這個信仰,倪匡慢慢擺脫過往的生活惡習。幾年前,倪匡宣佈封筆,說是上帝給他的寫作額度都用光了。倪匡現年七十四歲,長住香港。 或許是因為倪匡採取撰寫通俗小說的策略,又也許他的科幻小說實在超乎常情,使得他的作品很難登上文學的殿堂。不過二○○一年以他為名開辦的倪匡科幻獎,第一屆徵文時,就有來自各地的作者(甚至還有文學博士),試著從文學角度來分析倪匡的寫作策略;除此之外,小說家張大春對於倪匡的文字也是持正面態度,曾在「一瓢敬倪匡 」的短文裡,說倪匡是「一個從天而降的文明人,差一點被人忘記的禮物」。 文學界是如此看待倪匡,基督教乃至神學界更不用說了。實在是因為倪匡太通俗了,信主之前的風評又差,所以很少有人願意進入他的作品裡,去挖掘裡面豐富的意涵。 事實上,倪匡的小說,有很多地方可以作為我們思考信仰的切入點,在人性邪惡的描寫上,更是把聖經的一個精髓「世人都犯了罪」,表達得淋漓盡致,無怪乎倪匡會那麼欣賞聖經,認為:「聖經真是好好看,裡面有好多精彩的故事。」 著名的中研院院士張灝曾寫過《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一書,提到西方之所以會出現民主與法制,就是因為受到基督教影響,對人性中的邪惡幽暗部分非常看重,西方人因此認為,沒有人是聖人,就連在上位者,也要受法律的監控。倪匡便有一本叫《病毒》的書,裡頭提到這世界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科學家的科學儀器,都觀察不到的病毒,倪匡便假設,很有可能有種人類仍不認識的病毒,是專門入侵人類的腦細胞,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與判斷力,使人類變得自私自利,心中缺乏愛,只有猜忌,沒有信任。現代的世界,多不承認真有所謂的「原罪」存在,而聖經對「魔鬼」的觀念,也多淪為大家茶餘飯後取笑迷信者的話柄。倪匡無疑正是透過科幻的筆法,用「病毒」將聖經中的「撒旦」做出另類詮釋,提醒妄自尊大的人類,切莫小看邪惡的力量。 不過,人雖然邪惡,也有著讓人動容的一面,那就是「愛」。倪匡的科幻小說,常常看到外星人很想研究人類的「愛」。人類可以因為「愛」,犧牲自己,可以因為「愛」,超越了這世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定律。這是再厲害的科技文明都展不出來的,外星人瞠乎其後。 聖經也非常看重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愛」更可說是保羅神學中的核心思想。我們處身在一個重視資訊性語言、宣傳性語言的時代,電視媒體充斥著資訊和宣傳的廣告,但是人類最重要的語言:關係性的語言,愛的語言,也是聖經最重視的語言,卻日漸闕如。倪匡的科幻小說就像是一把另類的聲音,提醒著我們,「愛」──而非各種科技──才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 倪匡的科幻小說,還有另外一層意涵。表面上看來,倪匡像是科學界的打手,炮火對準各樣的神話:「不死藥」其實是外星人的藥丸,「聚寶盆」是外星人留下的「立體複製機」,苗族的「下蠱」是種病毒──神話似乎不再是神話。但是,仔細一想,我們會發現,倪匡真正要做的,並非解構神話。事實上,倪匡的作法,反而為各種神話保留了一席之地──科學家們所否認的各種神蹟奇事,很可能是真有其事,只是因為現代科學的狹隘、無知,所以不知道聚寶盆如何能聚寶,不知道如何做出更好的藥,不知道儀器測不到的「魔鬼」病毒。 (转载自《 阿祥與dannyboy的對話--閱讀手札 》同名文章。)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