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暮鼓晨鐘
2006/12/17 22:01:23瀏覽329|回應0|推薦11

電影: Morning Raga 劇照

晨起, 七點多, 大概可以隱隱地覺得今天是一個晴朗的好天吧, 所以身體自然也悠悠地醒來, 拉開窗廉, 窗上凝結著一片的水氣, 像一片的雕花玻璃.  七點多的陽光是金色的, 從雲層的後面透了過來, 以30 度的斜角射入屋裡. 陽光令人欣喜, 在幾天的濕冷陰雨天氣之後.

中國人說: " 暮鼓晨鐘 ", 在早晨的鐘聲中, 悠陽地樂音讓人清醒, 開始一天的生活, 而在暮鼓的咚咚聲中, 讓人心情沉澱下來, 收拾一天的心情, 安靜下來.

印度人的音樂也有類似的哲理, 他們用不同的節拍, 有早晨聽的 Raga, 也有晚上聽的 Raga, 或是在梅雨季( Menson  Season ) 時演奏的 Raga. 他們的音階組合, 就像中國的" 宮商角徵羽" 一樣, 有他們的系統與節奏和樂器. 

雖然如此, 我聽著印度的 Morning Raga, 還是給西塔琴, 手鼓和不知名的樂器聲震的七葷八素, 大概是因為中國人與印度人的節拍頻率不同吧. 或是還沒有調到他們的頻率吧, 有機會的話來研究一下他們的樂理是怎樣.

" 暮鼓晨鐘", 如果人的生活節奏也可以是這樣順應大自然的生息, 我想人的身心靈也許可以過個更健康, 很自然地與大自然共振與同步, 道理似乎是這樣子的簡單.



以拉維香卡親自介紹印度音樂的旁白展開,這兩張CD中,我們先是聽到香卡邊彈邊以英語講解,一一說明有關印度音樂的種種專有名詞:拉加、手鼓、調性、音階特色,節奏等等。在這樣的介紹下,原本在非印度人耳中聽來只是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一下子變得清晰而有意義。
拉維香卡在過去半世紀來,象徵著印度古典音樂在西方的提倡者、世界音樂這個概念的宗師和創始人,可以說是過去五十年間激發了許多西方樂手靈感的源頭。他最早因為和小提琴家曼紐因的接觸而為西方所認識,兩人的接觸激生了多張結合西方樂器與西塔琴的錄音和作品,在六零年代那個嬉皮和迷幻藥的年代裡,他是披頭四合唱團心目中的音樂宗師,這位印度西塔琴大師,將這種七弦、以瓢瓜為共鳴箱、鐵線或貓腸為琴弦的「印度魯特琴」,彈出了超越音樂之外的弦外之音,他讓這種音樂伴隨著瑜珈流行到西方世界,讓西塔琴音樂成為冥想與「新世紀」(New Age)運動的催生媒介和靈魂核心。

一開始的介紹是從他一九五七年所灌錄的經典錄音「印度之聲」中選出來的,這七首曲子組合成第一片CD的「東方之外」的專題。這六首曲子錄音的時間前後超越四十年,展現出香卡最出色的彈奏和創作,都是屬於傳統印度音樂的範疇。其中最後一曲最值得一提,這是一九六七年所灌錄的,這一年也是他將西塔琴和印度音樂介紹到西方,並成為告示牌雜誌年度藝人、紅遍西方樂壇的一年。第二片CD名為「來到西方」。我們聽到他在一九五三年首開樂壇先例,將西塔琴與西方古典樂器合奏的錄音,在這裡合作者正是小提琴大師曼紐因。另外他與低限主義大師菲利普葛拉斯合作的專輯「推移」中的兩首作品,也收錄在這裡。另外,他在一九八八年與莫斯科室內樂團合作灌錄、由他創作的作品「來去克里姆林宮」的樂曲也收錄在這裡。另外,他為多部西方獨立製片電影所寫的原聲帶,也收錄在第二片CD。最後幾曲則是由披頭四合唱團的喬治哈里森與他合作演出,哈里森一直是香卡的西塔琴學生,因為香卡的影響,披頭四也在他們暢銷歌曲「挪威森林」的配樂中使用了西塔琴,而他和哈里森的情誼與音樂交流,就紀錄在這幾首由他們合作的錄音中。
  
== END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nkonman2&aid=6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