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石見銀山探大久保間歩
2015/03/11 01:37:20瀏覽3506|回應0|推薦28

【礦山寶藏隱山林】

石見銀山(いわみぎんざん),位於島根縣正中央面向日本海的大田市(おおだし)轄區內之大森地區礦山,是日本戰國時代後期、江戶時代前期日本最大的銀礦山,其產量曾佔當時全球的30%,明治時期也產銅、鐵等礦產,但已於大正12年(1923年)閉山。由於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礦山遺址與豐富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寶貴的文化景觀,其相關遺跡保留了16世紀至20世紀的銀礦開採和冶煉遺址,包括銀礦山遺迹和礦山小鎮、石見銀山街道、港口和港邊小鎮等,已於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這天由米子駅搭乘JR山陰本線[特急]スーパーまつかぜ1号列車,一路沿著日本海前往大田市。

車程約80分鐘後抵達JR大田市駅。

出大田市駅往左前方即可看到巴士站。

轉搭「石見銀山バス(石見銀山號)」巴士前往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打算參觀石見銀山最大的閒步「大久保間步(OOKUBOMABU)」。開採銀的橫穴式坑道稱為「間步(MABU)」。

約30分鐘後,車子到了大森這裡全部的人都下車,司機也叫我們下車,下車後根本看不到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的建築,走啊走,才看到有店家,前去一問,才知道這裡根本不是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站前,原來巴士司機擺烏龍弄錯了我們的目的地。再回巴士站車子早走了,當時連電動三輪計程車也沒有得叫,又不適合租腳踏車去,只好再等下一班巴士!這一等,就耗掉45分鐘……

終於等到巴士再度上車前往真正目的地──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

這下是真的抵達「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IWAMIGINZAN SEKAIISAN CENTER)」了。

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非常的和風建築,由觀光諮詢棟、展示棟、收藏體驗棟三棟建築物構成,作為石見銀山的調查研究中心。

石見銀山的「大久保間步」因為坑道內地勢危險,需要參團才能進入,參觀團實施時間:3 月 1 日~ 11 月 30 日的週五、週六、週日&國定假日,1 日 4 團,行程約 2 個半小時,每次參觀有限定20人,行前擔心無法參加所以我們事先在網路上有預約,由於我們因為巴士烏龍狀況所以延誤了原先預定的梯次,就順延下一梯次,還好到了現場才發現還是有名額(線上予約資訊:http://www.iwami.or.jp/ginzan/)。

參觀「大久保間步」的費用成人每名 ¥3800。

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的展示室,當中展示著出土遺物及模型,公開最新調查成果及播放錄影。

大久保間步出發前的集合處。

大久保間步出發前,會希望團員將不是貴重的東西放在集合處寄物櫃裡。

出發前說明會就位於中心的展示室,右邊的杯杯為此團嚮導。

每個團員會發一份說明與識別證。

嚮導杯杯開始講解石見銀山的歷史,說日文,所以未曉日文ㄟ哇只好鴨子聽雷。

嚮導杯杯繼續介紹石見銀山:石見銀山正式的開採要歸功於來自博多的商人神谷壽貞,號稱在海上看見山在發光的神谷在得到領主大內義興的支持和臣從於大內義興的出雲國田儀村銅山主人三島清右衛門幫助下在1526年(大永6年)3月開掘出地下的銀礦脈。之後直到1923年為止持續開採將近400年。

透過展示室裡的模型講解:石見銀山礦脈位於石見國東部,相當於今日島根縣大田市大森地區的中央位置,故又稱「大森銀山(おおもりぎんざん)」,作為日本礦山遺跡的代表,于1969年(昭和44年)被指定為國家級歷史遺跡。早期開採區為以仙山山頂周遭的銀礦石,在開發間陸續發現黃銅礦、黃鐵礦、 方鉛礦等礦脈。

轉搭小巴前往石見銀山大久保間步所在處的本谷地區。

整個大久保間步參團行程。

下了小巴,考量行程中皆無方便處,日本人就是很周到先帶到便所前,同時嚮導帶領團員先活動筋骨。

此去路況艱難,每人先挑一根拐杖。

這裡屬石見銀山的本谷地區。江戶時代,本谷地區是許多礦工的居所,但隨著礦山的關閉,如今本谷地區就只是一片無人居住的林野山谷而已。

在山林中健行。

嚮導講解:從前這裡有衛兵駐守,嚴格檢查進出人員。

途經一座稻荷神社。

個間步或坑,都有號碼牌顯示前次調查時的編號,現在是禁止進入。

石見銀山四周都被茂盛的山林所包圍,流露着一種原始清新的氣氛。山林在因應當時所需要的木材量被採伐後,然後又持續地種植樹林去補充被採伐的樹木,如是循環不息。至今仍保留相當完整的闊葉森林地貌,看不出被破壞的痕跡,滿山盡是青翠蓊綠的優美林地。

豔陽高照中繼續前行。

以人工在堅硬的岩石上開鑿工程不易,大多數礦坑都只挖到剛好夠讓工人進去的大小。

屬於幕府的主要礦道(お直山)一共五條,其他也有許多由當地居民自行開採的小礦道(自分山)或露天開採總數達600多處。

山路都保持原有的樣貌,不作過度的開發。

一般礦山開發時在精煉部份會耗去山林裏很多薪炭類木材,並燃燒至高溫才可煉出精純的銀,可是石見銀山歷代的掌控者都很注意四周環境,所以至今銀山附近仍保留相當完整的森林地貌,因此曾入選2007年日本地質百選。

當時的人已經會保育樹林,致令所需的木材量被採伐後,仍能持續種植新樹來補充被砍伐的林木,由於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石見銀山主要是靠人力操作,所以幾乎沒有出現大規模地改變地形等對環境的破壞,因此,體現了與自然共存思想的遺跡,是石見銀山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步道材質都貼近自然。

見到森林中的小木屋。

小木屋為大久保間步的管理室,即使小小的建築也蓋得中規中矩。

管理室裡備有長筒雨靴(還貼心的分出Size)、安全帽和手電筒,這是進入大久保間步前的裝備。

穿上長筒雨靴。

大久保間步入口前。

「大久保間步」得名於銀山第一代奉行(地方官)大久保長安。這個閒步從江戶時代一直到明治時代都用於開採白銀,規模遠遠超過其他間步。

當時從這裡開採出來的銀,經過東亞輸出到歐洲,在東西方交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據說在16世紀當時於世界流通的銀之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石見銀山,可見其產量之多。

石見銀山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產量,原因之一是因為於1533年從朝鮮半島引進了「灰吹法」精煉技術。把銀礦石和鉛溶化後製成的合金放在鋪滿了灰的火爐上,然後再加上高溫的話,可以抽取出不容易被氧化的銀。最終這種「灰吹法」從石見銀山推廣到日本全國,使日本的金、銀出產量得到了飛躍的發展。

坑道內高達5公尺,傳說大久保長安曾經騎馬持槍進入過間步。由此圖約可看出礦坑通道的高度。

殘留的銀礦,還可看出銀光閃閃。

坑內則終年維持在10℃左右,陰暗清冷。坑道中是一片黑暗的世界,當時的照明是在海螺殼內注入油,然後點火進行照明。銀山的礦工每天平均工作4-5小時,他們會帶足夠點燃一盞小燈的燈油進入礦坑,一直到油盡燈枯後出礦坑。銀礦工普遍有錢,但長期在艱困環境下工作,普遍壽命不長,頂多活到40歲左右,不勝唏噓!

採礦開鑿的痕跡。

採礦開鑿的痕跡。

坑內多處積水,不時出現岔路要跟緊一點。

深入礦坑數百公尺後,來到盡頭一處豎坑,欄杆後有地下水在此直奔黑暗。

看!高處有……

有蝙蝠出沒。

礦坑內水道。當挖到地下深處時,會有地下水湧出。

參觀完大久保間步,全員退出後,嚮導就把礦坑前的柵門再度關閉,等到下次帶團時才開啟。

回到管理室脫下雨靴歸還,工作人員還會一雙雙沖洗乾淨再上架晾乾。

工作人員整理歸還的安全帽與手電筒。

因為在網路預約時已經表明不會日文,所以中心特別請了這位會說英文的大姊來帶領我們,但因巴士烏龍事件的延誤,讓她先帶我們原預定的團出發;當她帶團下山遇見我們正要上山,打了招呼得知我們就是唯二來自臺灣不會日文的旅客,在將她的團員帶回到世界遺產中心後,又自己開車回來,快速上山追上我們這團,全程相伴替我們英文解說,如此熱誠相待足甘心耶,大感激!崇拜

釜屋間步,因為內部危險禁止進入,只能看外觀。間步上方十字略帶黑色的部分是以前礦脈露出開採的痕跡。

釜屋間步說明牌。

釜屋間步相傳是在1603年,由石見銀山的首代奉行大久保長安之部下安原伝兵衛通過夢中的啟示而發現、並採掘而成的。通過發掘調查發現了岩盤加工而成的平台和坑道,以及連接平台的台階。

整組開採遺跡就是左下為礦道,右上為精煉及生活場所。

釜屋間步人工開鑿步道。

看完釜屋間步,結束這趟行程,賦歸。

石見銀山礦區一直沿用日本獨特的生産方式,這種方式不崩山、不伐林,而是挖一條通向礦脈的狹窄坑道,通過坑道採礦。從16世紀到17世紀,人們還在採礦地 區推廣植樹造林。21世紀的今天,全球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人和自然的共生,以及對自然的愛護,而16世紀的礦山就已呈現這一特點,是石見銀山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的特產中心。

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的特產中心。

石見銀山特產的米。

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的特產中心有無料奉茶,真貼心!

特產中心旁洗手間上方的瞭望台。

瞭望台出入口。

純木造的瞭望台,相當自然素樸。

瞭望台內部。

從瞭望台眺望,可以看到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右方有座很像馬雅金字塔造型觀景台──天氣實在爆熱,因此也就興致缺缺上去。

石見銀山雖然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以及世界遺產,但底下的坑道錯綜複雜,到現在都還無法釐清,連地表上的開採遺跡等等都還在進行研究與各種考古調查。

石見銀山世界遺產中心官網:http://ginzan.city.ohda.lg.jp/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21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