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初會都柏林利菲河畔行
2023/08/19 01:20:16瀏覽709|回應0|推薦20

都柏林(Dublin),地處近愛爾蘭島東岸的中心點,自12世紀英國人在這裡統治,都柏林就作為愛爾蘭島的首都,也是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由於很多高技術企業聚集,亦有歐洲的矽谷之稱。利菲河(River Liffey)流經都柏林市中心,最終流入都柏林灣內的河口;河流供應了都柏林的大部分水源,也廣泛用於休閒活動。利菲河將都柏林分成北岸與南岸兩部分,南岸比較多歷史與觀光景點,北岸亦有其特色,河上橫跨無數橋梁,可自由穿梭二岸漫遊城市風光。

這天的午後,來到Europa Hotel右側Glengall Street的Europa Buscentre,準備搭乘巴士前往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Dublin)。

前往都柏林的直達巴士已經停在路邊待發。

貝爾法斯特至都柏林車程平均約需 1 小時 50 分鐘,每天通常有 20 班巴士從貝爾法斯特駛往都柏林,其中包括直達服務。乘車相關訊息參見:https://reurl.cc.BeDubs

上車直接跟司機買票,座位任選。

揮別貝爾法斯特,往都柏林前進!

高速公路上的斜張橋。

高速公路收費站。

馬拉海德河口(Malahide Estuary),位於都柏林附近的自然保護區。

都柏林的收費站。

沿著利菲河岸駛往都柏林市中心。

塞繆爾·貝克特大橋(Samuel Beckett Bridge),是一座斜張平轉橋,建於2007~2009年,建築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瓦爾斯 (Santiago Calatrava Valls)設計。其主跨由雙后拉單前向弧形管狀錐形梁的 31 根斜拉索支撐,並為4 條交通車道和2 條人行道提供橋面;能夠打開90度角,允許船隻通過(引自維基百科)。

進到都柏林市中心,綠色穹頂的建築是海關大樓(Custom House)

終點站的下車處,位在環線橋(Loopline Bridge),這座鐵路橋下附近。

這次在都柏林的住宿是Destiny Student – Kavanagh Court,是學生宿舍的型態 。

旅館櫃檯與前廳,雖然是學生宿舍型態,但投宿者還滿踴躍的;前廳臨窗還架設了室內鞦韆,頗有趣味。

旅館中庭,設有巨大西洋棋,可玩可賞。

當時訂的房間不大,床邊還有附書架的書桌。

公共餐廳與交誼廳。

公共廚房與餐廳。

安置好行李,就出來逛逛,從住宿處走到利菲河畔的海關大樓,約750公尺。

利菲木棧道(Liffey Boardwalk),沿利菲河沿岸鋪設,為都柏林碼頭提供額外的行人通道。漫步於木棧道,欣賞利菲河沿岸風光,有17座橋樑橫跨利菲河,以下為其中幾座的橋梁(自上游往下游走)。

羅里·奧莫爾橋(Rory OMore Bridge),目前所見的橋由喬治·哈爾平 (George Halpin)設計,並於1861年由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揭幕,稱為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大橋(或維多利亞女王大橋);及至1930 年代才更名為羅里·奧莫爾橋。

詹姆斯·喬伊斯橋(James Joyce Bridge),以都柏林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為命名,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由兩個向外傾斜的拱門支撐,輪廓宛如一本打開的書的形狀,2003年開通。

梅洛斯橋(Mellows Bridge),現在這座三橢圓拱石橋建於 1764 年,於1942 年變更為現名,是都柏林城市中仍在使用最古老的橋梁。

馬修神父橋(Father Mathew Bridge),其歷史可追溯至 11 世紀;19世紀初,這座三跨橢圓拱石橋為喬治·諾爾斯(George Knowles)設計,在 1920 年代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後更名為都柏林橋;於 1938 年再次以西奧博爾德·馬修神父(禁酒使徒)的名字重新命名。

奧多諾萬·羅薩大橋(ODonovan Rossa Bridge),現在的橋梁由喬治·諾爾斯(George Knowles)設計,1816年開通。

格拉坦橋(Grattan Bridge) ,現今的橋體是帕克·內維爾 (Parke Neville)在1872 年對原有的橋進行進一步改造,於 1874 年重新開放,名為格拉坦橋。

格拉坦橋上有華麗的鑄鐵燈,以馬頭魚尾獸(Hippocampus)為造型;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的雙輪戰車是由馬頭魚尾海怪拉著。

半便士橋(Half Penny Bridge/Hapenny Bridge),正式名稱為利菲橋,是該市第一座人行天橋,鑄鐵製成,由約翰·溫莎 (John Windsor) 監造,建於 1816 年,早年因為出資建橋的威廉·沃爾什 (William Walsh) 運營,在橋的兩端安裝旋轉門收過橋費半便士,因而得名。

半便士橋為同類型中最早的鑄鐵橋梁之一,由具有裝飾性的鑄鐵拱門和燈柱組成,現在是都柏林的最著名的地標橋梁。

奧康奈爾橋(OConnell Bridge),最早歐康納橋名為卡萊爾橋,修建於1791年至1794年;1877年至1880年,卡萊爾橋進行了重建拓寬,並在1882年改名為奧康奈爾橋。

環線橋(Loopline Bridge)與巴特橋(The Butt Bridge)。

環線橋由約翰·查洛納·史密斯 (John Chaloner Smith)設計,建於 1889 ~ 1891 年間,由雙排五跨橋墩上的鍛鐵格子梁組成,橋高出街道約6公尺,支撐兩條鐵路軌道。巴特橋為建於1932年的三跨鋼筋混凝土橋梁。

塔波特紀念橋(Talbot Memorial Bridge),由De Leuw、Chadwick 和 OhEocha 二位工程師設計,竣工於1978年。

肖恩·奧凱西橋(Seán OCasey Bridge),為行人平轉橋,建於2005 年,由建築師 Cyril ONeill 和 OConnor Sutton Cronin Consulting Engineers 設計,有兩個平衡的懸臂,可旋轉打開得以讓船隻通行。

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位於利菲河北岸,教堂建於 1835 ~ 1837 年間,由帕特里克·伯恩 (Patrick Byrne)設計,屬希臘復興式建築(Greek Revival architecture),花崗岩門廊有四根愛奧尼亞柱;帶有銅質圓頂的三層意大利式鐘樓於 1843 年竣工,是河岸沿線的視覺焦點之一。

四法院(Four Courts),是愛爾蘭最高法院、愛爾蘭高等法院、特別刑事法院、中央刑事法院的所在地,名稱由此得來。修建於1796年至1802年,在復活節起義和愛爾蘭內戰期間,曾是激戰之地,後於1932年重新改建啟用。

Four Courts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門廊由6根科林斯柱支撐,高處矗立著摩西、正義、仁慈、權威和智慧的雕像,後面是銅質圓頂柱廊圓形大廳。

水果和蔬菜市場(Fruit and Vegetable Market),於1892 年啟用直到 2019 年關閉;都柏林市水果和蔬菜市場建築主要用紅磚建造,內襯一些黃磚,屋頂由鑄鐵框架支撐。門和拱門周圍的壁柱和元素(例如山形牆飾)由雕刻的石灰石製成,而一些門口和柱子的底座則由較硬的花崗岩製成,以避免日常市場使用中的磨損。

這座市場建築為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由帕克·內維爾(Parke Neville) 設計,正門上方,建築頂部矗立著正義與法律女神的雕像以及都柏林市的座右銘——Obedientium civiorum urbis felicitas(公民服從的城市幸福)。入口處刻有該市的徽章和紀念市長於 1892 年 12 月 6 日開幕的牌匾;拱門和正門周圍的各種赤陶雕像參考了市場上交易的農產品,如魚、水果、蔬菜和鮮花。

海關大樓(Custom House),位於利菲河北岸,由詹姆斯·甘登 (James Gandon) 設計的一座 18 世紀新古典主義建築。建築於1921年毀於一場大火,後來又恢復了往日的輝煌。

建築物的四個立面裝飾有代表愛爾蘭河流的徽章和裝飾性雕塑,愛爾蘭雕塑家愛德華·史密斯 (Edward Smyth) 在海關大樓的基石上設計了代表愛爾蘭的 14 條主要河流河神頭像雕刻,這些面孔已成為該建築的代名詞。

山牆雕塑特寫。

飢荒雕像(Famine Sculpture),是為了紀念大饑荒(1845-1849),這場飢荒導致該國人口因死亡和移民而減少了一半。雕塑由羅恩·吉萊斯皮 (Rowan Gillespie)創作,於 1997 年贈送給都柏林市。雕塑有6個真人大小的人物,衣衫襤褸,抓著自己的財物和孩子,準備出逃的景況。

Scherzer 滾動升降橋,是開合橋的一種形式,1932年安裝於喬治碼頭。立於碼頭區,其作用在控制著道路的升降,以便為水路通行留出空間。

眺望城市碼頭(City Quay),有尖塔的聖母無原罪之心教堂(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Church)二側,是多棟風格迥異的建築。

利菲河夜色。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7976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