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8/08 02:59:05瀏覽763|回應0|推薦21 | |
鐵達尼區 (Titanic Quarter),位在貝爾法斯特港口入口處拉干河東岸,稱之「女王島(Queens Island)」的土地,該地區自19世紀中葉進行開墾,在20世紀初期被哈蘭德和沃爾夫(Harland and Wolff)造船廠使用多年,建造了巨大的滑道和修船旱塢,發展船舶建造和外海工程。然而隨著貝爾法斯特造船業的衰落,這個地區大部分變得荒廢。2001年,這片荒廢的土地更名為「鐵達尼區」,並被列為貝爾法斯特重建計劃的重點項目;2005年,政府宣布計劃修建一座鐵達尼號博物館,與鐵達尼號相關遺產景點重新活化了該地區,展現了城市豐富的工業歷史,成為貝爾法斯特新興景區,吸引遊客前往。 貝爾法斯特的Local Tour提供旅遊路線「Belfast Titanic Trail」,並規畫了一系列活動可付費參加;CJ當時僅是自己隨意走到鐵達尼區,路線大致相同。 鐵達尼紀念碑(Titanic Memorial),位於貝爾法斯特市政廳的鐵達尼號紀念花園(Titanic Memorial Garden),由英國雕塑家托馬斯.布洛克.RA (Thomas Brock RA)爵士設計;雕像於 1920 年落成,並於 1959 年遷至現址,是世界上唯一紀念鐵達尼號所有遇難者、乘客和船員的紀念碑(圖引維基百科)。 中央教堂(Central Church),屬長老會教堂,17世紀時蘇格蘭與愛爾蘭的基督教長老教會信徒做為宗教信仰中心發展肇始。 中央教堂建於 1828~29 年,由 W Smith 設計,正立面為庫克博士建造的紀念門口,由約翰·博伊德 (John Boyd) 於 1872 年設計,基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神廟建築的對稱性、透視性和展現的價值來構建,充分展現「帕拉第奧式建築(Palladian architecture)」之美,體現了長老會對純粹古典的品味。 舊市政廳(Old Town Hall),位於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現為法院大樓,是B1級保護建築。 這棟意大利風格建築由安東尼·傑克遜(Anthony Jackson)設計,由當地承包商詹姆斯·亨利(James Henry)建造,採用紅磚和紅砂岩敷料,於 1871 年完成。對稱的主正面,共有19個開間,面向維多利亞街,三個開間的端部每個都向前突出作為亭子;五個開間的中央部分也向前突出,有一個中央門廊,由兩對愛奧尼亞柱組成,支撐著山牆簷篷(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賈菲噴泉(Jaffe Fountain),為紀念商人、政治家和慈善家丹尼爾·約瑟夫·賈菲 (Daniel Joseph Jaffe) ,於 1874 年建於維多利亞廣場 (Victoria Square)。噴泉在1933 年移至植物園國王橋附近的堤岸,後年久失修損害嚴重;2007年,被一塊一塊拆除並運往英國什羅普郡進行全面修復,於2008年2月14日回歸維多利亞廣場。 維多利亞廣場購物中心(Victoria Square Shopping Centre),為貝爾法斯特市區的大型購物中心,於2008年3月6日開業,是一個商業,住宅和休閒開發項目,歷時6年建成,該地區包括70多家商店,幾家餐館和一家Odeon電影院。 亞伯特紀念鐘樓 (Albert Memorial Clock) ,位在維多利亞廣場(Victoria Square),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已故的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而建,高度達43公尺,由威廉·約瑟夫·巴雷(William Joseph Barre)設計,融合了法國和意大利哥德式風格。塔頂的大鐘重達兩噸,由貝爾法斯特高街的弗朗西斯·摩爾(Francis Moore)鐘錶行製作。 鐘樓的西側矗立著一尊身著嘉德騎士勳章長袍的阿爾伯特親王全身雕像,由 S·F·林恩(SF Lynn)雕刻而成,塔基設有飛扶壁,上面雕刻著獅子紋章。鐘樓於 1869 年竣工,是貝爾法斯特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由於整座鐘樓建造在法賽河(River Farset)沿岸的回填區的木質地基上,地基下沉導致塔尖偏離垂直線4英尺遠,因此有了「貝爾法斯特的比薩斜塔」之稱。1924年,為了修正偏差,塔上的一些裝飾物連同親王雕像上的石質冠蓋被移除。2002年,為了阻止鐘塔繼續傾斜同時修復已有的損傷,政府發起了一項耗資數百萬英鎊的修復項目予以改善。 海關大樓(Custom House),由查爾斯·蘭尼恩爵士( Sir Charles Lanyon)於 1847 年設計,屬意大利式宮殿風格(Palazzo style)建築,約7年後才開始動工,於 1857 年竣工,耗資 30,000 英鎊。 這座建築經歷了多次改建,曾被多個政府部門使用,是B +受保護建築。 海關大樓 (Customs House)正立面。在 19 世紀與 20 世紀初期,演說家經常以海關大樓前的階梯為講台,向群眾發表演說。英國著名的勞權運動者詹姆斯·拉金 (Jim Larkin),就曾在此地向將近 2 萬名群眾發表演說。現今矗立在台階上的雕像「演說家」(The Speaker),就是在向這棟大樓的這個重要歷史意義致敬(引自維基百科)。 大魚(Big Fish),位於拉甘河(River Lagan)與支流法塞特河(River Farset)的交匯處,是一尊用陶瓷拼接、長達10公尺的雕塑,由約翰·康德尼斯(John Kindness)所設計,於1999年完工;這隻鮭魚又象徵著鮭魚於「拉干河」(River Lagan)重新繁殖、復育。大魚裡含有一個時間膠囊,存儲有關城市的信息、圖像和詩歌。 大魚又被稱作「知識的鮭魚(The Salmon of Knowledge)」,近看可發現魚身由陶瓷馬賽克拚貼,多處陶瓷切片都記錄著與貝爾法斯特相關的歷史訊息。 這些歷史訊息包括從都鐸時代到當今報紙頭條的材料與歷史圖像,主要來源皆由阿爾斯特博物館提供。 伊麗莎白女王橋(Queen Elizabeth Bridge),於1966年啟用,目的是緩解當前市中心橋梁的交通瓶頸。 橫跨於拉甘河(River Lagan)的橋梁:左為伊麗莎白女王橋(Queen Elizabeth Bridge);右為女王橋(Queens Bridge)。拉干河是北愛爾蘭的主要河流,是貝爾法斯特的母親河,無論歷史上還是現今,都舉足輕重。 女王橋(Queens Bridge)方向,可以看到為貝爾法斯特官方圖騰之一的「希望燈塔(Beacon of Hope)」雕塑,為蘇格蘭雕塑家安迪·斯科特(Andy Scott) 設計,由紐敦阿比(Newtownabbey) 的PF Copeland 於2007 年製作,耗資30萬英鎊。 希望燈塔(Beacon of Hope), 高19.5 公尺,這尊由不鏽鋼和青銅鑄造的螺旋向上的女子雕像,雙手高舉的是The Ring of Thanksgiving(感恩環);她螺旋裙下的地球儀代表和平、和諧、以及感恩的意義。其暱稱包括「帶有呼啦圈的努拉(Nuala with the Hula)」、感恩節的聖母和感恩節的天使……等。 女王橋(Queens Bridge),於1849年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訪問貝爾法斯特正式啟用這座橋,並被命名為女王橋。是座5拱石橋,每個拱寬15 公尺,高3公尺,拱門採用紐里花崗岩裝飾;橋面最初寬度為9.1 公尺,1885 年通過在兩側添加懸臂段將其拓寬至19 公尺;二側還添加了 16 盞華麗的煤氣燈(現在已電氣化)。 眺望橫跨於拉甘河之拉甘堰 (Lagan Weir)。左後方的高樓為貝爾法斯特最高建築「奧貝爾塔(Obel Tower)」。 拉甘堰(Lagan Weir),由5個堰門和4個中間門房組成,一條隧道穿過拉甘河,連接兩個碼頭和每個門樓;5個堰門均可獨立操作,它們通常會在退潮時升高,以將河流保持在特定的蓄水水位。 拉甘堰上修建了一座人行天橋,連接多尼戈爾碼頭和皇后碼頭,由此可通往鐵達尼區。人行橋為 Graham Construction 建造,耗資 500 萬英鎊,最寬處約 8 公尺寬。 多尼戈爾碼頭(Donegall Quay)這側的拉甘觀景台(Lagan Lookout),有一個遊客中心,裡面設有展覽室,提供有關堰的功能和拉甘河歷史的信息。 走過拉甘堰人行橋,來到皇后碼頭(Queen Quay)這邊的拉甘觀景台(Lagan Lookout)。 自皇后碼頭的觀景台眺望拉甘堰及最高樓奧貝爾塔(Obel Tower)。 奧貝爾塔(Obel Tower),位於拉甘河畔多尼戈爾碼頭(Donegall Quay),由Broadway Malyan and Chris Marshall於2006~2011年建造,建築高85公尺,是當地最高的建築,在貝爾法斯特天際線中佔據著主導地位。 皇后碼頭(Queen Quay)步道上有鐵達尼號的圓形標章;這邊開始就是鐵達尼區 (Titanic Quarter)。 來到皇后島,在停車附近看到虹與霓(右上方非常淺淡)。 奧德賽廣場(Odyssey Place),擁有多家商店、餐廳、咖啡館、娛樂場所和休閒設施。 這裡為「奧德賽綜合體」建築群,包括:多功能體育場、科學中心和購物中心,始建於 1992 年, 1998 年 6 月竣工,並在 2000 年 12 月開業,擴建於 2001 年 3 月和 5 月開放。圖為奧德賽廣場(Odyssey Place)入口與右旁磚紅建築部分的SSE 體育場。 奧德賽廣場挑高的中庭,充滿時髦現代感。 奧德賽廣場的購物中心設有Cineworld電影院、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 )、失落之城冒險高爾夫球場 (Lost City Adventure Golf)以及多家餐廳。 W5科學中心,W5 代表「 Who, What, Where, When, Why」,科學中心於 2001 年 3 月 31 日開放,擁有約 250 個互動展品,以及 6 個主題展覽,擁有 3500 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工作坊空間和演講廳。 出了W5的大門通往貝爾法斯特港碼頭(Belfast Harbour Marina) ,鐵達尼號紀念館隔水在望,閃亮的外觀在天際線中十分醒目。 Belfast Met建築群與名為Titanic Kit雕塑作品。 Titanic Kit作品上的鐵達尼號與鐵達尼號紀念館呼應。 Titanic Kit青銅鋼雕塑,高 14 公尺,寬 4公尺,由托尼·斯塔拉德(Tony Stallard)設計,耗資 20 萬英鎊,於 2009 年完成。根據作者表示:這件藝術品象徵著貝爾法斯特作為泰坦尼克號建造時代工業先驅的重要性;此外,該雕塑還將作為對造船商和造船業的當代致敬;這件作品具有穿透性,喚起一種神話和短暫的感覺,還參考了套件形式和玩具結構,試圖將船的精神帶回到她旅程的起點(引自維基百科)。 自碼頭望向SSE 體育場與W5科學中心(右棟)。 漢密爾頓碼頭(Hamilton Dock)和泵房。 名為「The three standing men」藝術作品。 遊牧號(SS Nomadic),同鐵達尼號都是由湯瑪斯·安德魯斯 (Thomas Andrews) 所負責設計,並在 1911 年於貝爾法斯特 (Belfast) 完成建造。 停在漢密爾頓碼頭的游牧號(SS Nomadic),是世界上僅存的最後一艘白星船。 游牧號和鐵達尼號一樣都是白星航運的船隻,性質為一艘接駁船,幫停泊海上、無法入港的巨大郵輪接駁旅客、運送行李、郵件和物資等工作。船上裝潢採用同鐵達尼號的豪華建材與奢華風格,頗有相輔相成之感,可付費登船參觀。 漢密爾頓碼頭最初的沉箱門(Caisson Gate),由 Harland & Wolff 於 1867 年建造,現在矗立在 Nomadic 船隻旁邊。沉箱是閘門的一種形式,將沉箱固定在碼頭的開口處以將其關閉,或者將其抽乾以使其漂浮並允許將其拖離碼頭。 Caisson Gate上棲息超多的鳥兒(很像麻雀的體型) 漢密爾頓碼頭內的沉箱門(Caisson Gate)與游牧號(SS Nomadic)。 漢密爾頓碼頭(Hamilton Dock)最後一次使用是在 1990 年代,很快就年久失修,直到 2009 年 Nomadic 慈善信託基金為 Nomadic 的修復工作尋找新家,開始整建工程。 貝爾法斯特鐵達尼號紀念館 (Titanic Belfast),紀念館的設計旨在體現貝爾法斯特的造船歷史及哈蘭德和沃爾夫(Harland & Wolff)留下的工業遺產。建築的建造成本為 7700 萬英鎊,2012年3月31日,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紀念館在哈蘭德-沃爾夫船廠的原址建設完成隆重開幕。 紀念館前面名為Titanica的雕塑,由羅文·吉萊斯皮(Rowan Gillespie)創作,該雕塑描繪一個潛水女性形象,由青銅製成,安裝在黃銅底座上,雕像在2012年3月27日揭幕 雕塑女體伸展的動勢呼應了船首上雕像的設計,意在代表希望和積極性。 正門前的水池清澈如鏡。 紀念館由師艾瑞克·庫內(Eric Kuhne)與其團隊設計建造,建築外觀角度形式令人聯想到船頭的形狀,其主要的「船頭」沿著鐵達尼號和奧林匹克號的船台朝向拉干河而傾斜;外牆大部分立面鑲嵌著3,000塊單獨的銀色陽極氧化鋁碎片,高度為126英尺(38公尺),與鐵達尼號的船體高度相同。 原有著「冰山」暱稱的鐵達尼號紀念館,在夕陽照射之下,閃耀著燦亮的金輝,成了一座金山。 館外就是當時建造鐵達尼號的原址,右後方建築原是Harland & Wolff 繪圖辦公室,現為Titanic Hotel Belfast豪華旅館;旁邊還看得見Harland & Wolff的造船廠鋼架、起重機和廠房,可步行至港口。 紀念館為8層樓高的建築,內部提供了12,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建築的中心是一系列的解說展廳,探索了關於鐵達尼號的建築、設計、沉沒和遺產方面的解說。館內頂樓是貝爾法斯特最大的會議和接待場所「鐵達尼會議室」(引自維基百科)。 到達之時因已經超過開放時間,未能入內參觀,參觀門票訊息詳見官網:https://reurl.cc.BfTaic 。 離開鐵達尼區 (Titanic Quarter)之前,遠眺Titanic Belfast與Titanic Hotel 。 夜幕低垂下的貝爾法斯特港碼頭,水面平靜如鏡。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