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拉茲老城區古典風華
2014/09/12 04:00:16瀏覽4756|回應0|推薦30
承續文章登城堡山覽格拉茲古城

【文史薈萃皆風采】

格拉茲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被公認的中歐保護最完善的古城之一,其最早的定居居民可以追溯到西元800年。西元1115年,這座城市開始有文字記載,西元1440年,當時的奧地利皇帝弗雷得裏克三世曾將皇宮設在格拉茲。城中建築風格豐富多樣,哥德式、巴洛克式、文藝復興氣息濃厚的眾多建築都保存完好。格拉茲城歷史中心(City of Graz-Historic Centre) 因其歷史保存完整得益,在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3年獲選為歐洲文化之(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2011年,格拉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設計之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的設計之都屈指可數,同時名列世界文化遺產行列的目前在世界上只有兩座城市:德國的柏林和奧地利的格拉茲。

老城區中心的郝普特廣場 (Hauptplaztz),是格拉茲最熱鬧的地方,作為當地最重要的交通樞鈕,所有電車在此的交會點,也是徒步遊覽本地的最佳起點。廣場中心是華麗雄偉市政廳;中央有約翰大公噴泉。中世紀時期,這裡是一個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後來逐漸成為格拉茲的城市中心。2002年格拉茲政府對廣場進行了重建和修飾,使這裡成為公眾聚會和遊客集散的場所。

約翰大公噴泉(Erzherzog-Johann-Brunnen),佇立噴泉中央的雕像是約翰大公(Johann von Österreich),他不僅率軍成功的抵禦了拿破崙軍隊的圍攻,西元1827年為開發當時落後的地區,引進大學以及開發交通,對格拉茲的經濟及文化發展貢獻卓越,深受百姓愛戴,被大家稱為「百姓的親王(A prince of  the  people )」,是格拉茲最受愛戴的君王。

噴泉前的階梯也是遊客最好的休憩地點。

噴泉建於1878年9月8日,由Franz Pönninger所設計,約翰大公雕像旁有四位美女塑像圍繞,象徵著流經施泰爾斯塔特的4條生命河流:茵斯河(Enns)、穆爾河(Mur)、德拉瓦河(Drau)、桑恩河(Sann)。

市政廳(Grazer Rathaus)。格拉茲的第一座市政廳於1450年建於猶太區,那座建築被稱為老企業(Alte Kanzlei),很快地便覺得它太小,因此,於1550年在現址上建了一棟具文藝復興風格的新市政廳,面臨中央廣場;這座建築非常簡單,只在角落有一些裝飾;當時的員警總署和監獄設在三樓;1803年,該建築被拆除,新建一座古典主義建築,建於1805~1807年之間,由克里斯托夫·施塔德勒設計,當時的工程造價要15萬荷蘭盾(Gulden),全出自進口葡萄酒的稅收;1867年,市政廳開始擴建,1887年按照建築師Alexander Wielemans和Theodor Reuter的規劃,開工建設,但是保留了舊建築的部分。

市政廳典雅華麗的巴洛克式立面。

市政廳掛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標誌。

市政廳內部充滿古典建築語彙的結構,但卻置有現代風格的壁畫,又是體現格拉茲是個傳統與現代並陳的城市之處。

在市政廳門口廊下看到穿有以前服飾的社群,不知當時舉辦什麼活動。

後來回程再經過市政廳前,郝普特廣場前有這些特殊的車輛,連忙拍下來。

郝普特廣場旁就是繁忙的海倫街(Herrengasse),街上最有名的就是這棟位於海倫街3號的「公爵府/彩繪之家(Herzogshof/PaintedHouse)」。

15世紀時,哈布斯堡家族曾在這棟建築辦公,牆上的壁畫是1742年由畫家約翰‧梅爾(JohannMayer)繪製,所繪人物都是希臘羅馬神話諸神及各類傳說,還有窗欞雕花等,都是當時流行的裝飾方式。公爵府正面牆上的眾神畫像分三個等級:最低層、最接近民眾的有酒神、工藝之神和女灶神;中間部分有太陽神、冥王神和眾神之王Jupiter;最頂層的有商旅之神、戰神、戰爭藝術之神和葯神。此外,整棟建築牆面的壁畫有大概220平方公尺之多,充滿了許多神話傳說等,這棟建築在奧地利獨一無二,相當珍貴。

海倫街(Herrengasse)與斯博街(Sporgasse)的交叉路口,有棟名為「呂格屋(Luegghaus)」的古宅,建於1535年,是格拉茲最古老的藥房,而外觀則是在17世紀重新翻修後的面貌,現在已經變成買SWAROVSKI水晶的專賣店。

這棟建築物位在格拉茲老城區最繁忙的路上,特殊的外觀相當醒目,它的德語發音為「Ums Eck Lugen」,意即「凝視中的街角」──果然往來的人群都會在這棟外牆鮮明的巴洛克式建築前駐足凝視。

呂格屋牆面綴滿了以灰泥製作出來的花紋浮雕,將巴洛克風格華麗繁複的雕花展現無遺。

斯博街(Sporgasse),這條道路早在羅馬時代,就是一條連接穆爾(Murtal)和現今匈牙利松博特海伊(Szombathely)的重要貿易路線,其名是來自於中世紀時在此的槍炮製造商,最早在1346年的紀錄上,提到這條胡同的名字是“Sporergasse”,1600年才縮短為現在的名字。

斯博街現為格拉茲市內最繁忙的購物街之一,狹窄起伏的街道兩側遍佈著鱗次櫛比的古老建築,是觀察格拉茲歷史的好所在。

位於斯博街上的「羅馬皇帝餐廳(Gasthaus 〝Zum römischen Kaiser〞)」,建於16世紀。

羅馬皇帝餐廳正門上的大理石浮雕,內容描繪的是致命聖人臬玻穆的若望(Johannes Nepomuks,1345年~1393年,為反誹謗及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殉道時的法相。

霍夫巷(Hofgasse)上有著悠久歷史的宮廷麵包店「Edegger-Tax」,這裡是皇家麵包師傅埃德嘉‧塔克斯(Edegger-Tax)家族的烘焙店,自1569年開業迄今,帝國時期價值不斐的美味麵包:如西西之吻(Sissibusserl)、國王麵包乾(Kaiserzwieback)均由這裡出品,現在一般人也品嚐得到皇家專享的精緻美味糕點。


門頂上裝飾著金光閃閃的「雙頭鷹」,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徽,宣告著麵包店的地位非凡;大門上則以裝飾華麗的雕刻花紋展現精細的手工。

自由廣場(Freiheitsplatz),中央的雕像是法蘭茲一世(Franz I)皇帝。

自由廣場右側這棟古典風格建築的劇院(Schauspielhaus / Theater),其前身是階級劇院(Standisches Theater),在1823年聖誕節期間遭祝融之火燒毀,後來重建。

皇宮(Burg),是昔日城堡的一部分,也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的宮廷所在地,建於1437~1453年間,但後來經過大改建及拆除,如今這座建築物是州政府辦公室。

目前皇宮(Burg)只剩哥德式大廳、一座晚期哥德風格的小教堂、及一座15世紀的哥德式雙曲迴旋梯(Doppelwendetreppe)。這座迴旋梯被視作是格拉茲最精美的建築及必遊之地,除了格拉茲現代美術館(The Kunsthaus)之外,迴旋梯也是吸引我重返這座城市的誘因之一。

靠近迴旋梯的院落入口根本就是一般的院子,在牆面上可以見到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Ⅲ)留下的「AEIOU」刻痕(壁燈上方),目前最可信的解讀為取自於「Austriac est imperareorbi ultimo」這句話每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全世界服從奧地利」。

雙曲迴旋梯(Doppelwendetreppe)的入口,這裡是免費對外開放。

這座由當代藝匠巧手打造出來的歌德式雙曲迴旋梯,是在1499年由腓特烈三世(FrederickⅢ)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Ⅰ,也被稱作「馬克西米利安大帝」)下令所建,四層樓高的階梯,是以古羅馬陵墓石材所建,為連結城堡及宮廷住所之用。

進門後,階梯從中心向左右兩側迴旋出去,以交纏的方式蜿蜒直上,上升後又在中間交會。所以無論分別從哪一側拾階而上,一定會遇到取道另一側的人,當窗外穿透映照在沙石作的樓梯上,閃爍著動人的黃金色。。

到達塔頂,可以看到左右對稱的線條結構,在建築技術上的成就斐然。

極具視覺效果的哥德式迴旋梯雙曲,線條之美,讓人不禁對當時工匠之技藝讚嘆不已!

出入口的瓶形設計,在歐洲建築也相當少見。

從雙曲迴旋梯的院落穿過城堡部分。

通往文藝復興風格的皇宮庭院,建築壁面上爬慢植物根莖,極具浪漫氣息。

庭院裡豎立著格拉茲歷史名人的紀念石雕像。

安娜‧暜蘿芙爾(Anna Plochl 1804~1885)的頭像。她是奧地利陸軍元帥約翰大公爵(Erzherzog Johann von Österreich1782~1859)之妻。安娜‧暜蘿芙只是郵局局長的女兒,兩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約翰30歲,安娜15歲。到了安娜19歲的時候,約翰開始有了與這個女孩結婚的想法,安娜的父親覺得身為平凡人家的女兒會成為大公側室拒絕了,不過,哈布斯堡家自從瑪麗亞‧特蕾莎的女皇時代禁止亂搞男女關係,便一直嚴格地制定一夫一妻制,到最後安娜的父親才答應了女兒的婚事。但約翰大公的婚事並沒有得到當時皇室的許可,在經過了6年的交涉後,皇帝弗朗茨二世終於勉強同意。安娜是位聰明的女性,她致力於教授施塔馬克的地方料理製作,1859年設立了兒童救助院,為民眾進行著各種工作,可以說是全心都為善政。

皇宮另一個出入口。

大陵寢(Mausoleum),為了紀念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所建造,由於藉由巴洛克晚期的建築形式來表達羅馬建築的風格,因而被譽為「格拉茲的王冠」;1614年時,腓特烈二世請他最喜愛的宮廷建築師Giovanni Pietro de Pomis(1569~1633)為他設計陵墓,但建築師還來不及完成就過世,於是在1633年由另一位義大利建築師皮耶托‧伐尼格(Pietro Valnegro)接手,終於在1636年完成外觀;內部的裝飾則是到了1687年才完成。

大陵寢正立面優美的山形牆與天使雕像。

格拉茲大教堂(Grazer Dom),又稱為「聖吉爾斯大教堂(Domkirche St. Ägidius)」,這座建築物建於1438至1462年,原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下令興建的宮廷教堂,更是格拉茲當地歷史和文化藝術上重要的建築,1577~1773年間,它擔任格拉茲耶穌會修道院教堂,直到1786年才成為格拉茲塞考(Graz-Seckau)教區的教區教堂。外觀是簡樸的晚期哥德式建築。

大教堂的塔樓上金色聖像風格簡潔明快。

大教堂內部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

充滿動勢聖像雕刻的巴洛克式的主祭壇,金碧輝煌。

過道兩側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聖骨匣,原為貢紮加王朝(Gonzaga)的新娘陪嫁箱(Brauttruhen)。

氣勢龐大的管風琴。

大教堂南面的外牆上有一幅繪於1485年的壁畫,名為《上帝降災》(Gottesplagenbild / God's Plagues),描繪1480年格拉茲遭受土耳其軍團入侵、蝗災、及黑死病的三個主題,請求上帝寬恕。

大教堂外完全現代主義風格的聖吉爾斯雕像,個人相當欣賞此表現風格。

大教堂外四周,有許多雕刻。

城堡山廣場旁的聖三一教堂(Dreifaltigkeitskirche),屬羅馬天主教教會,1686年時,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批准由一個名為「烏爾蘇拉會(Ursulines)」的天主教修女團體,興建烏爾蘇拉修道院(Ursulinenkloster),而這間聖三一教堂在當時算是護院建物;1900年時,在Leonhardstraße興建了新的修女學校,將原來在烏爾蘇拉修道院內的修女全部遷入,聖三一教堂如今則成為格拉茲市區教堂的一部分及院長辦公室。

瑪麗安柱(Mariensäule),也稱為土耳其柱(Türkensäule),由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伯爵為還願而建,他在1664年8月1日發願若能在對土耳其的聖哥達戰役(Battle of Saint Gotthard)中獲得勝利,他將建此柱以表感謝。由施蒂利亞地區、擅長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師Domenico Sciassia操刀設計,上面的石雕是Abbondia Bolla的作品,最上面的聖母像則是由來自奧格斯堡的Arnold Schandernell所負責;最初此柱立於Karmeliterplatz,1796年時,一位富商Kaspar Andreas von Jacomini把它遷移到Jakominiplatz,而1927年時將它拆除,1928年才將它放在現在這個位置,聖母鍍金身影的靈感來自於1646年立於維也納法院前的瑪麗安柱。

軍械庫(Landeszeughaus),建於1642~1647年,其中展示的飾品是施蒂利亞男爵當時所傳下的,而武器和設備則是當時16世紀防禦鄂圖曼帝國時所用的,依舊保持當時的狀態,同時,也可看到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的軍事前沿;憑藉著32,000種各式展品,這個國家軍械庫其原始狀態仍保存完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軍械庫。

軍械庫是棟狹長的5 層樓建築,大約50公尺長。正門建於1644年,由建築師Antonio Solario所設計,兩邊裝飾著由喬凡娜Mamolo創作的兩個巴洛克風格的人物雕像:一個是戰神(Mars),另一個是米納瓦(Minerva:戰爭和藝術女神)。山牆上則是格拉茲的城市徽章。

又回到海倫街(Herrengasse)。

教區教堂(Stadtpfarrkriche),建於十六世紀初,原為道明會作為修道院之用,內部裝飾大多為二十世紀作品。

教區教堂對面的Temmel Eissalon,是當地人公認最好吃的冰淇林店,看門庭若市便知曉。

我們是跟著誤打誤撞跟著人潮移動才來到這家店。店裡冰淇淋種類眾多,口感清甜不膩,真是美好滋味!更讚的是價格親民實惠,當時一球才1.2歐元,一整個大心啊~~崇拜

吃完無敵美味的冰淇淋,心滿意足滴沿著格拉茲最古老的薩克大街(SackStrasse)漫步往火車站前去,揮別這座傳統和現代兼容並蓄文化古城。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697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