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相篇
2011/11/12 22:29:21瀏覽137|回應0|推薦0


心相篇

陳希夷,名摶(?—989),五代,宋初的道家隱士。號圖南、扶搖子。安徽亳縣人。少年舉進士不第,後有出塵之志,其歸隱詩曰:「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遂隱居武當山,服氣辟穀,廿餘年,後居華山。精研《周易》,著有《無極圖》、《先天圖》。其學為周敦頤、邵康節所繼承發展,對宋代理學頗具影響。宋太宗極為禮重,賜號「希夷先生」。

  《心相篇》是他的不朽之作,本書以「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為綱,闡明「心相」的理論與實踐,列舉吉凶禍福之徵兆,壽夭貴賤之標誌;均處世待人之格言,實千古不易之定論;末後勸人「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讀者既可用以對照修心,防非止惡;又可用於擇交觀人,親賢遠佞。是修心,積德、造命的有益讀物。

  佛法認為,人們的身體,本是由過去種的業因,與今生父母因緣和合而來的。所以叫「報身」、「業報身」,是來受善惡業報的。一個人的相貌好醜,壽命長短、貧富貴賤等,屬於「正報」。所處的社會、家庭環境、親屬子女和生活享受等,屬於「依報」。依報隨正報轉,正報有福,依報自然豐富圓滿;正報無福,依報必然貧困惡劣。由此可知,「相由心生」,有好心,才有好相;要想得好相,先應修好心。儒家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充實,而外有光輝。」和「胸中正,則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昏濁)焉。」均說明「心相」之理,真實不虛。

  但佛法的觀點不同於庸俗的宿命論,他們說,人的相貌好醜、貴賤壽夭都是「命中註定」的「鐵板數」。佛法認為,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依報,並非天神賜予,而是自種因,自受果。善業惡業,唯心所造;福報禍報,惟人自召。經所謂:「欲知前世因(業因),今生受者是(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可知人們時時處處是在受果報,時時處處又在種業因;只要改種業因,就能轉變果報;而轉變的關鍵就在「心」,因為「心能轉業」,所以「相隨心轉」。

  佛法從根本上揭示「相」和「命」的由來和原理,卻不教人去看相、算命;因為這是舍本逐未,徒勞無益的。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相信看相、算命,把自己的前程,未來的命運,都寄託在這上面,卻不反躬自責,修省心地。聽說自己的相好,便存僥倖心理,滋長貪欲;聽說相不好,有厄難,又恐怖倉惶,生退悔心。真是自尋煩惱,有損無益。

  學佛的人,首先必須深信因果,嚴守戒律,廣結善緣,不種惡因,淨化身心,自利利人。能這樣做,如遇災難、疾病等惡緣,應當深切反省,懺悔業障,不怨不尤,改過遷善,定能使惡業日消,善緣日增,轉惡報為福報,化災難為吉祥,如果環境優裕,福報豐滿,應該了知富貴榮華,夢幻泡影,不貪著,不留戀;同時儘量佈施,廣結善緣,自然增福延壽,澤被子孫。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了生死,出輪回,生淨土,成佛道,度眾生。但是,必須從做人開始,從止惡行善下手。為此對本書謹作介紹,藉供參考。


附錄:陳希夷的心相篇 

心 相 篇

宋·陳希夷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

  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

  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

  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

  心和氣平,可蔔孫榮兼子貴;

  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

  轉眼無情,貧寒夭促;

  時談念舊,富貴期頤。

  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

  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小富小貴易盈,刑災准有;

  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

  欺蔽陰私,縱有榮華兒不享;

  公平正直,雖無子息死為神。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

  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處大事不辭勞怨,堪為梁棟之材;

  遇小故輒避嫌疑,豈是腹心之寄。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

  待人有地,無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戀酒,閫中妻妾參商;

  利己損人,膝下兒孫悖逆。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

  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

  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鄙吝勤勞,亦有大富小康之別,宜觀其量;

  奢侈靡麗,寧無奇人浪子之分,必視其才。

  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

  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

  見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

  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

  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

  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不分德怨,料難至乎遐年;

  較量錙銖,豈足期乎大受?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無?

  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樂處生悲,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

  功歸人而過歸己,盡堪救患扶災。

  處家孝弟無虧,簪纓奕世;

  與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後,

  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

  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與人爭,滋培淺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積厚而事業能伸。

  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

  壯歲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擇輕重,一事無成;

  笑罵不審是非,知交斷絕。

  濟急拯危,亦有時乎貧乏,福自天來;

  解紛排難,恐亦涉乎囹圄,名揚海內。

  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

  瘟亡不由運數,罵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發;

  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舉止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

  喜怒不形於色,成名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

  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

  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人事可憑,天道不爽。

  如何飧刀飲劍?君子剛愎自用,小人行險僥倖。

  如何投河自縊?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氣盛見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如何暴疾而歿?色欲空虛。

  如何毒瘡而終?肥甘凝膩。

  如何老後無嗣?性情孤潔。

  如何盛年喪子?心地欺瞞。

  如何多遭火盜?刻剝民財。

  如何時犯官府?調停失當。

  何知端揆首輔?常懷濟物之心。

  何知拜將封侯?獨挾蓋世之氣。

  何知玉堂金馬?動容清麗。

  何知建牙擁節?氣概淩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膽薄。

  何知明經教職?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實?蓋謂自賢兼短行。

  若論婦人,先須靜默;

  從來淑女,不貴才能。

  有威嚴,當膺一品之封;

  少修飾,准掌萬金之重。

  多言好勝,縱然有嗣必傷身;

  盡孝兼慈,不特助夫還旺子。

  貧苦中毫無怨詈,兩國褒封;

  富貴時常惜衣糧,滿堂榮慶。

  奴婢成群,定是寬宏待下;

  資財盈篋,決然勤儉持家。

  悍婦多因性妒,老後無歸;

  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為甚欺夫?顯然淫行。

  緣何無子?暗裏傷人。

  合觀前論,曆試無差;

  勉教後來,猶期善變。

  信乎骨格步位,相輔而行;

  允矣血氣精神,由之而顯。

  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

  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