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苦的功德
2008/02/25 11:37:59瀏覽450|回應0|推薦3

苦的功德

開示/蓮潔上師
 
         今天要跟大家訴一訴苦,為什麼要跟大家談苦呢?因為本來人生就是苦多於樂,人世間萬法無常,其實無常就是苦,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下一刻會怎樣,人是被命運牽制的。

  記得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第一次讓我感受到無常的苦。那時我還是上班族,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覺得過得很快樂,只要把自己本份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我的阿姨和姨丈開了一家雜貨店,每當我們下班的時候,在傍晚就搬出桌子椅子在大樹下泡茶聊天,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真的是無憂無慮。

  有一天,無常來臨了,我的阿姨和姨丈幫人家作保,結果朋友跳票,害我的阿姨和姨丈變成通緝犯,被判刑入獄,但這些實在不是他們的錯。第一次感受到很深刻、很深刻的無常。

  而最近一次是我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弘法的時候,當我們在吉隆坡的機場吃中餐時,有一位同門帶一位十八歲的男孩來,他想請問蓮滿上師這男孩要不要開刀?

  男孩並沒有皈依,看他的情況,內心感受到那一種苦,生命真的很無常,下一刻他可能在冷冷的手術台上面,不知道他的生死會是如何?我們送給他師尊的咒牌,讓他認識真佛宗,結上佛緣,希望他的手術順利。

  想想這個人生真的是苦不堪言!但是讀一讀佛經你會發現,原來苦也是有功德的,苦有什麼功德呢?

  「苦」有五種功德,苦是要你明白這一切苦的根源,雖然你的身心遭受到一切外在的苦,但在修行的當中你會明白,這是因緣果報,你能去承擔而且快樂的接受它,雖然是苦,但你也可以化苦為樂,所以苦也是在消一切的惡業。

  第一,苦的功德是會讓你產生出離心,有錢人每天在享樂,享受生活,他會覺得修行非常的苦,他覺得我們實在太笨了,這麼晚了還在這裡同修,不懂得享受生活,每天只會念佛、持咒。從這裡可以知道受苦才會想要修行。

  第二,苦的人比較不會驕傲,不會貢高我慢,人家說有錢人講話都比較大聲,好像大家都要聽他的,俗話講:有錢能使鬼推磨,好像連鬼都要聽他的,這個時候,他的傲慢心就出來了,苦的人比較謙虛,因為沒有錢就靜靜的在這裡,乖乖的學佛。

  第三,苦的人比較不會造惡、造業,因為他沒有錢去花天酒地,過五光十色的生活,沒錢的人每天為五斗米折腰。曾看過有一些夫妻患難見真情,沒有錢的時候是可以同苦。有錢了反而產生許多家庭的問題,所以吃苦的人比較不會造惡業。

  第四,苦的人比較會明白因果,知道自己前世可能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所以這一世才會受苦,由於受苦才會想要去幫助別人,會想發出那一種善心,去布施、做善事。有時候有錢人反而會是一毛不拔的。

  師尊也曾講過我們真佛宗是丐幫,所以我們宗派的弟子大部份都很窮,但是一做起善事,我們也是不落人後的,希望種善因得善果。

  第五,苦的功德是受苦之人比較會有慈悲心,因為你會感同身受,很容易你會產生慈悲心,維摩詰居士也講過:「眾生有病我有病。」有錢人一直在享樂,看到別人苦他也沒什麼感覺,也不懂得體恤別人。師尊曾說我們在路上看到乞丐,乞丐是佛菩薩你知道嗎?因為他是要激發你的同情心、慈悲心,讓你去布施種福田,你看到別人苦你會對他伸出援手,不論他是不是你的親人,我們也是平等的救度,佛家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再想想佛陀,由於祂看到生老病死的苦,所以祂也產生了出離心,祂尋求解脫之道,在雪山六年苦行,因而祂更了解生命的苦空無常,最後在菩提樹下證得正等正覺。所以聖人樂意的承受一切的苦厄,但是祂的心是不變異的,祂是身受諸苦,但是在祂的內心是常樂的。

  我們行者更要明白,在宇宙間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無常的,也都非常短暫,其實苦也是化現的,也是空的,所以我們要走向苦,看著苦,承認苦,認清苦,去忍受更多的苦。當你進入這樣子的境界的時候,你的心能夠更平和,也沒有什麼怨尤,這才是真正的常樂我淨,與道合一了。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其中有一小段的文字,讓我有了新的領悟,例如一般人常常在抱怨,抱怨自己的環境,一直想去掙脫、去逃離,想要去找尋更好的環境。就像海中的魚一般,牠一直游啊游,就是想游出海潮之外,因為牠認為離開了就是自由了,但是牠不知道在海裡才是悠哉悠哉的,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不要被外在的環境影響我們內心真正的自在。

  在開悟者的眼中,祂們知道一切的苦樂其實是相同的,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是因緣,我們行者都要處之泰然,心內無礙沒有任何的執著,超然物外就可以解脫一切的苦惱。所以我們不要怕苦,「苦」是逆增上緣,反而會引導我們一心向佛,走向修行的道路。所以苦也是有功德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的體會苦的功德,不要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好好的精進修行,將來達到極樂的境界。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64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