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世二重因果
2008/01/09 17:04:10瀏覽1169|回應0|推薦1

三世二重因果

開示/蓮嶝上師
 
2002-10-24 
  
    我們常聽人說:「活在當下。」其實我們要活在當下是很難的一件事,仔細想一想,我們通常都是活在過去和未來當中。昨天的錢沒有賺到,我現在還很後悔,是不是你就活在過去了?我們人每天都在後悔。你活在過去,所以你會後悔。

  你活在未來,你每天都在胡思亂想,每天都在做白日夢。記得出家以前我曾看過一部電影──太極張三豐。張三豐帶領很多的師兄、師姐出去作戰,結果全部被殺掉,只剩張三豐一個人回來。他很後悔,每天後悔、煩惱、痛苦,所以他瘋掉,叫做張三瘋(豐)。後來他看到一個農夫擔著一擔柴,有人來跟那個農夫說他的太太生孩子了,他把柴丟下去,講了一句話:「放下柴擔,奔向新生。」那個時候張三豐開悟了。過去的事情都是一種負擔,把它們丟下去,後來他自創一套拳法──太極拳。

  在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的事情,看到的不只是閻羅王,業障會顯現,很多的業障都會追著你,讓你在面對生死的時候,會很恐怖。那個時候,你要認為所有追你的東西,其實它也是空的,你本身也是空的,空性本身是沒辦法傷害到空性的,講起來簡單,其實要做是很難的。

  以前有一位禪師的弟子到井邊挑水,有一天掉進井裡面死掉了。死後這弟子很生氣,因為他的師父安全設施做的不好,他要告師父,他跑到閻羅王那裡去告他的師父,閻羅王派黑、白無常去抓他的師父。黑、白無常跑到他師父那裡要綁他的師父,可是怎麼綁都綁不住,為什麼?因為他的師父的修行已經開悟了,進入空性了,沒有辦法綁住他。將來我們要面對生死,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好好的修行。

  到最後的時候,不是觀空就好,觀不了怎麼辦?死定了!修空性不容易。有一次,我在台灣開車,不小心撞到一隻貓,隨後我便經常幫牠報名超度。有一天在我弟弟的床上,我做禪定的時候,我看到那一隻貓,牠往我的身上衝過來,牠從我身上進去又出去,牠是空的喔!我的意思不是我很有修行,意思是我們開車或做什麼事情都要很小心,不要跟任何東西結下惡緣。

  一時疏忽,我把那隻貓撞死,但是有沒有業?這個業還是存在,牠還在找我麻煩,在禪定的時候,我是處在一種覺醒的狀態,所以我不怕,我不理牠,牠就過去了。但是有時候,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並非那種狀態的,而是迷迷糊糊的狀態,那個時候,你會怕,那時候就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樣去發現十二因緣的?祂在金剛座坐到第三天的時候,祂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祂想眾生是什麼因緣會老、會死?我們從來不去想這種事情的,其實我們都經過很多很多的生與死,所以叫做眾生,我們是很多的生、很多的死。

  以前常常很多人去問事,為什麼我這一輩子命這麼不好?為什麼命這麼差?為什麼業障這麼重?每個人的答案不同,有些人師尊會回答他:其實這是祖德的問題。那有人會埋怨,為什麼阿公做的壞事我要來承擔?但是若透過因果,其實你就是你的阿公,你就是你自己的祖先,自己背自己的業障,六道輪迴其實很恐怖的。

  以前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之間也是這樣子在輪迴之中,一下子釋迦牟尼佛當父親,一下子阿難尊者當爸爸……為什麼會這樣子一直輪迴?因為釋迦牟尼佛要提醒阿難尊者──你要修行!阿難尊者也要提醒釋迦牟尼佛──你要修行!一直在這樣子的輪迴下去,直到開悟為止。

  眾生經過很多很多的生死,其實你、我也是經過很多很多的生死,我們通通都是老古董,你就是很漂亮的古董,不用錢的,每天看著鏡子欣賞就可以了,外面的古董太貴了。

  釋迦牟尼佛在禪定第三天的時候,祂觀眾生性,以何因緣,人會生、人會死、會老?這個問題,普通人是不會去想到的,我們每一世都在老、在死,但我們有沒有去想到過?從來都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人間有三苦,肚子痛是不是很苦?肚子痛會叫啊,當然苦;今天你年輕、很帥,長的很漂亮,但是年紀大了,你會老;有的東西你會失去它;好的東西會壞掉,這些叫壞苦。

  其實這兩種苦,我們人很容易體會出來,但是第三種苦,我們就沒有辦法察覺到,第三種苦叫做行苦,行苦就是日夜遷移,每日的變化,春夏秋冬……一直的過去,我們不會感覺到痛苦,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誰會感覺到痛苦?獨覺智慧很高,他看到日夜遷移,就會修行,進入解脫的狀態,這叫獨覺。羅漢和聲聞的智慧都很高,所以他們自己會進入解脫的狀態。他們會去察覺到日月星移,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我們就這樣讓它老了、死了,自己也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很高,會去察覺,為什麼人會老、會死?就因為你生出來了,為什麼會生出來了呢?在教會裡他們說上帝造人,我們都是上帝造出來的,但是上帝又是誰造的?在因果上就不太合理。

  所以我們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今天你的出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出來的,我們今天的出生就是因緣生,為什麼是因緣生?因為你過去世所種的輪迴因,再配合你父母親的緣,把你生下來,這就是因緣生,你再開始你的下一世。

  在這一世,我們受到前一世的業力,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其實我們也是在種下一世又輪迴的因,同時受業,同時種因,一直的輪迴,永遠不斷。釋迦牟尼佛在禪定的時候,祂觀生死,祂一直的在做反觀,觀到無明,原來有無明,所以才會輪迴生死。在十二因緣裡面有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無明一生出來了,全部都生出來了,無明一有了,全部都有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你的無明沒有了,其它就沒有了,無明滅掉了,其它都會滅掉。

  整個十二因緣可以講就是代表我們的三世,前世、今生還有來世。因為你有無明,所以你造業,這代表你的前世;這一輩子你來投胎,一生出來,一接觸到外界的每一件事情,第一就是觸;你一接觸到外界的時候,就會有受,會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其實你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我們過去世造出來的。

  我記得以前有一首歌──「我一見你就討厭,再見更生氣。」見是什麼?見是觸,你的眼睛接觸到他。這個討厭是什麼?就是受,再見更生氣,再見要打架了。所以你接觸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因緣,不管是好、是壞,而且在這個因緣之中,你如果沒有學習佛法,就會再去種下一輩子的因緣。

  修行有一點很重要,要學習不管是對好人或壞人,要用很清淨的心去看待,要學習一顆清淨的心。其實我們用很粗俗的心來看眾生,所有的眾生都是很粗俗;你用很輕視的心來看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是很渺小;你在門縫裡面看人,人都是扁的。教你一個方法,用看自己的心來看眾生,眾生都是自己,再好的人也有那麼多的缺點,再壞的人也有那麼多的優點。跟隨師尊修行以後,我不喜歡講別人怎麼樣,因為別人的缺點我都有,所以我也不說什麼,就算我沒有,以前也有,現在改過來了,他也一樣可以改過來。

  你經常這樣的去思維,你的心會進入一種很清淨的狀態,跟眾生你不會結惡緣,下一輩子也不會「我一見你就討厭,再見更生氣。」不要和眾生結下這個惡緣,我們要和眾生結善緣,這是觸和受。觸和受是你的果,愛取有是這一輩子你準備再造業了,造下一輩子的業,真的是造業啊!

  眾生難調難伏,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全部都是業。 

  當那些報紙寫不實的報導的時候,有的人會信,有的人不信,信有信的緣,不信有不信的緣,一相信就是起惑造業。師尊寫一百五十多本書,每一本都那麼的精彩,你不看不相信,偏偏就那一篇小小的報導就相信它。其實眾生很可憐,兩、三篇文章就被耍得頭昏眼花,就開始在造業,就相信,這是什麼?這是受。

  如果他不喜歡,不喜歡是什麼?不喜歡就是「嗔」;然後開始毀謗,這是「取」;有這個習性的就進入他的八識田裡,這個業障就造成了,就是「有」;一有了,下輩子他就來,要來生、要來死。他今天有了毀謗的因,將來一定要把毀謗的因還掉,因果的事情是不能跑的。很多人會犯因果的因,就是認為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應該不會這麼嚴重,所以會去造業。但事實上就是這麼嚴重,變成下一輩子的因果,這些因果一定要去承受。

  我記得師尊曾講過一句話,剛到西雅圖的時候,師尊受到的毀謗也是很多,祂那時候講:所有稱讚我的人都跟我有緣,在未來世他們都還會碰到我,我可以去度化他們,這是善緣;所有毀謗我的人,也跟我有緣,他們將來都會碰到我,我還可以度化他們。稱讚的跟我有緣,毀謗的也有緣,但是毀謗的是欠債,這個債一定要還,這是口業。

  你造了業,會生果,果有兩種,一種叫「等流果」,一種叫「異熟果」,什麼叫「異熟果」?現在你是人,下輩子你沒機會當人;你這一輩子很好,但是因為造業,所以你還是人,但是可能是啞巴,可能口吃,可能氣喘,這是等流果,這些都是業。

  以前有一位羅漢,他修的程度很高,但是他有一個口頭禪,就是三字經(穢語),羅漢也會講三字經,但是他是沒有心的。有一次他要過一條河,河神幫他過河,但他先罵兩句三字經再請河神幫他過河,那位河神真的帶他過去,但是心裡很不舒服,就去找釋迦牟尼佛理論,怎麼羅漢可以罵人嗎?釋迦牟尼佛說,這個羅漢前世是婆羅門,有很多的奴隸,每天他看到奴隸都罵,罵慣了,所以碰到人就罵,雖然他是羅漢,還是有業,他的業是什麼?每天他都在那裡氣喘……。

  但是生死之果未斷,為什麼生死之果未斷?這輩子他還有那個身體,還要吃飯,這就是業,還有氣喘啊,這是業啊,要等到他的身體沒有了,業才會消。一個羅漢只是因為這樣的習性,他罵人,他就會氣喘,現在娑婆世界的眾生,毀謗正法,這個業有多重!

  在這個世界上要造業是很容易的,今天走在修行的路上,我們大家互相提醒,相互學習,走向修行,走向解脫。其實六道輪迴真的是很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什麼都苦,每一樣都苦,希望大家好好的學習。我們下一輩子不要當眾生,要當諸佛菩薩,各位諸佛菩薩,不要當眾生,眾生很苦。

  阿彌陀佛!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52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