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30928金門難道只能是戰地?
2013/10/11 18:08:00瀏覽146|回應0|推薦3

    雖然兩岸早已結束武裝對峙,但每逢重要歷史時點,兩岸領導人總要應景的宣示「不放棄武力統一」、「必須積極備戰」,上個月,馬總統前往金門參加823砲戰55週年紀念時再次重申:「雖然兩岸情勢逐漸和緩,係64年以來最和平時刻,但不代表國家沒有安全威脅,戰備仍不能鬆懈;為取得我國無法自製之必要武器系統,政府仍將繼續向美國採購軍備。」

    選擇在歷次台海危機的主戰場發表前揭談話,除了有內外宣示效果,意在言外的正是,即便兩岸關係和緩,即便金馬外島目前僅剩象徵性駐軍,即便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廈門已成國際港都,即便客觀形勢上,金門早已脫離軍事屬性,但在主觀上,台北方面仍然將金門定位為戰地,且不忘在特定時間點強化金門的軍事意義。

    姑不論在戰爭型態日新月異的此刻,金馬外島到底還有多少軍事價值,將金門繼續視為台灣的前線,不僅與當前兩岸兩岸和解政策相左,甚至完全不符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進程。

    60多年的兩岸關係,基本上以1979年為界,前30年武裝對峙期間所發生的多次台海危機,最廣為人知的就是1958年的823砲戰,毫無疑問,823砲戰確實給了本是兄弟島的金廈子民帶來巨大傷害,然而,823自始就是一場政治意義遠高於軍事的戰役,毛澤東砲打金門,一方面固有當時複雜的中美蘇三邊關係的背景,一方面也為了凸顯其「一個中國」的主張;相對地,蔣介石政府,表面上雖宣稱保衛金門攸關整個自由世界對共產主義的對抗,實則,不無在金馬外島駐紮大軍以綁架美方的意圖;至於華府方面,在無法說服台北放棄金馬外島後,最終轉而以簽定《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方式換取台北停止軍事冒險。

    以此觀之,無可逃脫的地緣位置,與兩岸領導人的政治算計,注定了金廈兩門當年的悲劇。不同於金門的是,北京的對台戰略設定與戰術運用堪稱務實而靈活,823砲戰迄今,兩岸大勢基本上也不出當年毛提出的「絞索」思維,果不其然,北京於197911日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即同步發表《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並選擇前線廈門做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點,此舉除展現其對內發展經濟的強烈決心,造就廈漳泉三地成為海西經濟區的龍頭城市,更是中共開啟和平時期對台統戰的重要宣示。

    相較之下,台北的作為顯然被動且相形失色許多,當時蔣經國不變應萬變的「三不政策」,不僅回絕了留蘇同窗鄧小平兩岸和平交流的提議,也使金門的經濟建設整整延遲了一個世代,其後,金廈的發展就如同我們所共見的,筆者絕非發展至上論者,也不認為金門必須依循廈門的發展模式,但再殘酷不過的是,任何人只消走一趟金廈之旅,應該很難不發出今夕何夕,歷史發展何以錯亂至此的喟歎。

    金廈的發展落差究竟是歷史際遇使然?或是人為造成的必然結果?對金門人來說,成為兩岸當局的戰場與宣示立場的舞台,或許是無可奈何又無從逃避的宿命,但做為一個金門子弟,我們不得不再次質問:執政者的離島政策何在?在台北、北京往來如梭,兩岸協議一個個簽定的此刻,金門難道只能是戰地?金門為何只能是戰地?(20130928金門日報浯江夜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menpub&aid=897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