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990823八二三砲戰的歷史意義
2012/11/02 15:50:34瀏覽704|回應0|推薦0

今天適逢823砲戰41週年紀念,此役不但打響了戰地金門的名號,保障了台海的安全,更因此確立了兩岸分立的大勢。事實上,此一著名戰役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國際情勢與詭譎的兩岸角力,足可作為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借鏡。

就中共而言,砲擊金門主要是為了試探「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底限,藉以摸清美國人對介入國共戰爭的態度。毛澤東因此對解放軍下達「只打蔣艦、不打美艦」與「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指示。尤有甚者,為了阻止美帝製造「二個中國」的企圖,當時中共的國防部長彭德懷甚至史無前例的表示,「為了利於金門守軍的長期固守,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如有不足,只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更顯示出中共領導人發動金門砲戰的荒謬。

另一方面,就台灣與美國而言,則是對「共同防禦條約」是否包含金馬外島是否減少金馬駐軍甚至是否要放棄金馬發生激烈爭執。也就是說,當時台海的基本情勢是台灣竭力要求美方協防金馬,而中共與美國則是力求避免發生直接衝突。

值此兩岸因「兩國論」大有引發另一次台海危機可能的今天,四十年前中美台三方在「第二次台海危機」期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格外值得所有關心兩岸關係發展者所重視。

其實,823砲戰期間兩岸在金門的攻防,對雙方而言並非真正的目的,而是一條捷徑,一條兩岸政府各取所需以通往最終目的的捷徑。

對台灣而言,堅守金門的目的絕非只是為了確保台澎的安全與作為反攻大陸的跳板,相反地,以金門的地緣特性作為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具體象徵,以進一步維持國府在台統治的正當性,或許才是台灣當局真正的意圖。

對北京而言,砲擊金門的目的又難道只是純粹欲佔領此一小島,從「第二次台海危機」期間,中美談判折衝的過程與中共軍事行動的實際作為(砲擊之後並未繼之以兩棲登陸)來看,砲擊金門顯然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藉由金門地緣特性以警告「美蔣集團」勿製造「一中一台」與「二個中國」的手段,藉以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向美國表明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決心和立場。也因此,「第二次台海危機」背後的政治性要遠遠高於其表面的軍事性,遺憾的是,金門在毫無選擇下成為兩岸為完成其特定政治目的下的祭品。

平心而論,1949年因國共內戰所導致的兩岸分裂,不但造成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長期對抗,更使原為一體的金廈二島及其人民在一夕之間被隔絕成互不往來的兩個世界。而相較於分裂前只有四年統一歷史經驗的台海兩岸,中國的分裂對金門與閩南地區所造成的傷害,其實遠遠較大兩岸的分裂來得更為真切與不堪。

不管兩國論之後的兩岸關係如何演變,作為兩岸爭戰的最大受害者,我們在此仍然要表達一份屬於金門人的聲音。亦即,兩岸當局均應記取戰爭的教訓,不該再以拉攏美國作為打擊對手的手段,更不能再次將金門當成是展現雙方立場的舞台與工具,雙方皆應體認,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定位並非全然只是軍事上的,相反地,以金門作為兩岸往來連結的點,消極而言,即使雙方各退一步仍可保留迴旋空間,積極來說,金門更有可能成為兩岸共創雙贏的起點。值此823砲戰41週年的今天,讓我們向參戰老兵致敬,並且默禱兩岸和平的早日到來。(19990823聯合報15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menpub&aid=70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