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過個詩意的清明節
2011/04/07 07:10:45瀏覽2650|回應6|推薦294

王大慶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清明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關於清明的釋義是:「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農諺常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應最早發端於商朝,那時「河上柳原宵煙塵上爾戶歡頻旦夕鼓樂」,是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至於祭祖掃墓則和周朝晉文公悼念賢臣介子推而興起的寒食節相關,由於清明與寒食節日子接近,而寒食節是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節與清明合二為一了。在這個時節祭掃祖先和親人陵墓便成為最為普遍的習俗。

 然而,清明習俗遠非是祭祖。它的內涵非常豐富,除了掃墓外,還有踏青、插柳、盪鞦韆、放風箏等十多種民俗活動。古代所遺留下的書、畫對清明的描述也印證了這一點。早在《詩經》中就有關於踏青的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春暖花開,三五成群,結伴而行,在青草春風中徜徉心神,在春遊活動中釋放情懷,這是中國先人從古代起就一直承襲的清明習俗與傳統文化。唐代詩人元稹的《寒食日》一詩裡,也有春遊的敘述:「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更是詳盡描繪了春遊的盛況。而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還描寫了當年清明時節的眾多娛樂活動:「蘇堤一帶,桃柳陰濃,走索、驃騎、飛錢、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觔斗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紛叢集。」

 可不知從何時起,清明節就一直被人們誤解為鬼節。每到清明時節,封建迷信就甚囂塵上。有些商家甚至惡搞清明節,出售美元、法郎、港鈔、人民幣等冥幣的,單位金額從一萬到五百萬元不等,全是標的「天地銀行有限公司製造」,還有售紙紮的「別墅」、「奔馳」、「小蜜」、「偉哥」等祭品的,以供死者在陰間享受榮華富貴。

 不少人在掃墓時,在墓地焚燒紙錢,插掛魂幡,燃放爆竹,烏煙瘴氣,一片狼藉。與追思的氣氛極不協調。不但有礙文明,也有悖對先人的敬意。

 逝者長已矣,生者當思之。清明時節,踏青掃墓,緬懷先人是人之常情。但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正確認識清明節。中國人重孝道,講求慎終追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祭拜祖先,但如果僅把清明節簡化為焚燒一些祭品,這就把清明節看窄了,把它簡單化、消極化了。其實,從積極方面看,可以把清明節上升為一種高昂的情緒,緬懷先祖、先烈、先人。

 祭奠形式要文明,可以獻一束鮮花,可以吟一首悼念詩,可以開家庭追思會,更可以網上祭祀……

 在電視台工作時,清明時節我幾乎都去公墓採訪,以捕捉向先人寄託哀思的亮點鏡頭。有一次,我看見一座墓前,有位老教師就在先去的老伴前留下了一首悼念詩:「你我相伴六十載,彼此恩愛誰不誇?今春又獻一束花,淡漠相思少牽掛。……」

 獻一束鮮花,寫一首悼念詩,抒發內心深處的感悟,讓遠遊的人不會孤獨,這種紀念先人的方法值得稱讚。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說:「清明節在精神上溝通生死,人們一方面要文明祭奠亡人以通『陰間』,另一方面也要迎春遊樂以順陽氣」。

 誠然,清明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決不僅僅是讓人們有充裕的時間去上墳掃墓的,而是為了給傳統節日一個發展空間,回歸清明節原來的本意。哀與樂並存,應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主要特點。作為一個持續千年以上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相關習俗應豐富充實,使它在四大傳統節日中的特色更鮮明突出,更富有吸引民眾的魅力和滋養民心的功能。

 在哀的方面,應革除封建迷信陋俗,大力倡導文明祭奠,以鮮花代替紙錢,以栽樹插柳寄託哀思,這既是對逝者的敬重與感恩,也是珍愛生命、呵護大自然的表現。同時可舉國共度這一民俗節日,以提升其文化品位,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央有關部門可祭黃帝陵,地方政府和群眾團體可以祭掃本地的歷史文化名人和先烈陵園,廣大群眾祭掃悼念自己的祖先和逝世的家人。以此告慰先人,激勵後人,感知傳統,陶冶情操。

 在樂的方面,應採取多種形式,讓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正本清源,還它一個本真面目,讓清明節真正根植於每一個國人的心中。清明時節是花開草長、景色清麗的日子,那湛藍的天空,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柔和的春風,涓涓的流水,翠綠的山巒,無邊的麥田、黃燦燦的油菜花……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活力四射。因而踏青春遊、在野外打鞦韆、放風箏、聚眾而歌等,應成為清明時節的娛樂活動,以讓人們的心靈獲得美好的安慰與寧靜。有關部門還可通過舉辦文藝演出、知識競賽、演講、講座、書法、繪畫等多種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這個節日。「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特有的清明習俗也應整理挖掘,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多彩。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讓我們以一種別樣的方式走出家門,以虔誠的心靈文明的方式緬懷先人,告別愚昧、迷信的行為,重拾幾千年沉積下來的多樣文化習俗,走近美好和煦的清明,使這個傳統民俗節日更具別樣風情,更具浪漫詩意。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alo&aid=5054120

 回應文章

其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02 11:19
自來清明便是詩意的.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3-10-03 13:41 回覆:

盪出人生夢囈篇


羽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清明與祖先團聚野餐
2011/04/19 23:37

每年清明就是家族與

爺爺奶奶的大團聚,

熱鬧氣氛不亞於過年

老妹建議已通過明年不燒紙

錢,子孫誰有才藝就施展

誰有功勳證明都拿來分享祖先

明年墓前可要載歌仔舞一番

讓爺爺奶奶的左鄰右舍同享

謝謝您的推薦

羽白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1-04-20 04:12 回覆:
老祖們期盼紙錢,基於周邊環境實在難施所長

柔不茹剛亦不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ANKS FOR SHARING, YOU ARE VERY KNOWLEDGEABLE
2011/04/17 19:15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1-09-04 14:46 回覆:

Thanks a lot


湘野莫佬*~我跟親愛的去台北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詩意的3Q~~
2011/04/15 10:29

社區花博笑春風~~背景空軍飛鷹造型


湘野莫佬~(U莫~莫代誌)~~歡迎光臨~~敬請賜教!!!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1-09-04 14:50 回覆:

 感謝貼上美圖送您東東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清明
2011/04/10 21:29

是個祭祖與踏青的好時節

家人藉由這天相聚一起

也可拉近感情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1-04-11 01:53 回覆:

友情貼上     轉載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這就是秋千的雛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所創,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秋千帶入中原。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去,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到唐代,秋千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鬥雞也是清明時節的應景遊戲,而且正如春節的賭博一般,是必須拿錢作為輸贏的。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戶攻鬥,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但是目前臺灣仍尚有鬥雞的風尚。臺灣民間飼養一種黑色而體大的鬥雞,俗稱「軍雞」,這種雞原產於印度及馬來西亞,曾在臺灣掀起一陣蓄養鬥雞及賭勝的風氣,現今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地區鄉間亦有鬥雞比賽的民間習俗。



i~Robe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節氣
2011/04/08 20:34

江楓 閉關(kinalo) 於 2011-04-10 07:23 回覆:

轉載節氣解說

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在外國的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而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即如立春、立秋等。

從古人對節氣最早的命名,如《尚書》記載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太陽有著密切的關係。"節"的意思是段落,"氣"是指氣象物候。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因地球繞日一年轉360度,將360度分為24份,每份是15度,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即約15天,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

每個節氣的專名,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

人們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