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廣告效應----1塊錢真的很有用
2008/07/01 20:36:47瀏覽484|回應0|推薦0

哥哥前幾個月(3.3ys)時,發生一件趣事:

小傢伙找到了1塊玩具錢,

高興得合不攏嘴,直喊:

「1塊錢真的很有用、1塊錢真的很有用耶......」

還幫這句話配起旋律來呢!

隔天中午,

小傢伙緊張的來找我,

 「媽咪,我的1塊錢被叔叔拿走了!」

我問哪個叔叔?

他也說不清楚,

一直吵、一直吵著:

「那個叔叔從我的口袋把1塊錢拿走了,妳去修理他~」

我告訴他:你不要亂說話,叔叔哪有拿走你的錢......

晚上,

我看了屈X氏的電視廣告,

看見那位女主角從一位男士口袋中拿出1塊錢,

並說:就是你拿走我的1塊錢......

     唉!我只能說

這個廣告影響實在太厲害了!

兒子啊,醒醒吧!

電視裡的生活與真實的生活是不一樣的!

客廳裡的大象

電視若能發揮它好的那一面,沒有任何的傳播媒體足與爭鋒。但是,電視節目倘若每況愈下,則整個傳播環境也隨之降至谷底。——牛頓‧米諾(Newton Minow),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主席,於一九六○年代演講片段

伊麗莎白和大衛在兒子出生前的慶祝會上收到許多禮物。其中包括睡袍、床邊玩具,以及一本新手父母的書籍;除此之外,還有一卷出乎意料之外的──嬰兒「教育」錄影帶。「這可真的是救命法寶呢,」他們的朋友卡拉獻上禮物時如此說道:「我家寶貝愛死它了,而我也可以趁機做自己的事。」伊麗莎白和大衛欣然接受了這份禮物,但是影帶封面上那個頭髮七橫八豎、戴著眼鏡,看起來儼然一副小博士模樣的寶寶(或許稱之為書呆子還比較貼切),讓他們不禁有些猶疑。伊麗莎白和大衛曾經討論過,生活中有哪些層面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比方房子、學區,以及宗教信仰等;可是他們還不曾思考過,電視在新生兒的生活中會扮演何種角色。

對美國家庭而言,電視機就像是客廳裡的大象,佔據了整個生活的重心。然而正如伊麗莎白和大衛,人們鮮少談論電視的重要性。兒童每天平均花三小時看電視──有些孩子甚至一天看八小時以上,學齡兒童杵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甚至與他們在課堂上的時間不相上下。雖然三歲以下的幼兒,他們的注意力只有幾分鐘時間,但是除了睡覺以外,他們有二○%至三○%的時間,都在看電視或錄影帶;一般孩子更是從六個月大開始,就已經與電視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還進不了校門的小小孩,卻早已開始接受電視的灌輸。

如果你也如同大部分的父母,你會對以上的敘述有非常強烈的感觸。你可能慶幸自己原本就不讓孩子看太多電視,或者懊悔自己讓孩子看了太多電視;也許你覺得很安心,因為孩子看的每一個電視節目,都經過你的嚴格把關和過濾;又或者你認為這整件事情根本就是誇大其辭,其實電視對孩子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當朋友發現我們正著手撰寫一本關於電視對孩童的影響的書籍時,他們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就像卡洛琳,她兩手一攤、無奈地坦承:「我的孩子大概已經被我毀了,他們小時候一天到晚都在看卡通『史酷比』(Scooby Doo)。」其他人則像金咪,彷彿終於找到支持者似地說:「太好了,終於有人可以告訴我們這些做父母親的,孩子想看多少電視都沒關係。」

大多數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確對電視有著愛恨交織的情結,然而在不確定別人是否和自己有一致的看法之下,他們很少和其他人談及這方面的問題。誠如宗教和政治的話題需要謹慎的考慮,電視的議題也得小心翼翼。我們可以理解何以電視和兒童之間的相關議題,會充滿了強烈的憂心及激烈的討論。畢竟為人父母者只能憑藉自己的認知和意見來作判斷,因為直到目前為止,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探討仍然缺乏嚴謹的科學數據,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結果和建議。

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和大部分的家長一樣,也存有個人的情緒和見解;但是站在一個科學研究者的立場,我們必須拋開這些私人感受,把時間專注在資料的收集及數據的分析上。我們發現自己當初的看法並不正確,或者應該說某些部分是錯誤的。如同接下來的章節所陳述,我們的科學研究結果和其他類似的相關研究都認為:電視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或許比我們懼怕的程度還要嚴重,但也可能具有超乎我們預期之外的優點。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不再認為電視對孩子的影響不是好就是壞,而是將它視為一種媒介、一項學習的工具。

就像食物攪拌機或電鋸等工具,電視同樣也具有危險性。但若能依據適當的年齡做正確的使用,並且在成人的監督之下善加利用,電視就能夠發揮它神奇的魔力。在你開始閱讀此書之前,我們希望你能暫時放下對電視的成見,和我們一同探索電視的奧妙與其隱藏的危險,看看它如何能幫助你的孩子。

父母能主動為電視節目加值

大多數的父母能夠分辨一些「好」的兒童節目,但是只有極少數父母知道,這些好節目的附加價值是能夠被提升的。很多父母在聽聞電視對兒童智能發展並非絕對好或壞,其效應完全端賴節目內容及觀看電視時的狀況而定的時候,可能會大感意外。

學齡前兒童及其他年齡的孩子看電視時並非完全被動,父母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影響孩子,讓孩子主動對所看的內容更加感興趣。孩子看電視時,很少把注意力全放在螢光幕上。一般而言,即使孩子對節目內容很感興趣,學齡前兒童看電視時,只有六○%的時間盯著螢光幕看。是什麼讓孩子把目光放在螢光幕上?而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把眼光移開呢?如同我們提過的,幼兒會被突如其來的畫面所吸引──例如:跳動的圖案和快速變換的畫面;等孩子到了幼稚園和小學的階段,他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具挑戰性、能夠增廣見聞的內容。孩子就像成人看電視一般,當電視播出有趣的畫面或內容時,他們就會注意觀賞;反之,如果沒什麼值得看的,他們就會心不在焉地移開視線(但是即使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和成人,一樣會落入譁眾取寵的圈套,繼續被空洞無意義的快速變換畫面所吸引)。

每當電視裡傳來其他兒童的聲音時,孩子會注意觀看,原因是他們假設那些在螢光幕上的兒童,也會跟他們一樣對相同的事物感興趣;相對地,大人的聲音較不吸引孩子的注意。另外,嘈雜的聲響和音樂、急速跳動的圖案,還有切換頻繁的畫面,都會引起孩子的注意力。然而,只要孩子能夠聽得懂,平靜的話題討論節目同樣也能吸引他們。孩子也像成人一樣,會注意觀看對自己較具挑戰性的節目內容,也就是說,他們喜歡看自己能夠了解或看得懂,但是從未接觸過的新事物。簡單而言,孩子想要從電視中學習,當他們能夠學到愈多的時候,就會愈專注。如果節目內容太深奧、讓孩子難以理解,孩子們就會失去興趣;但如果內容太單調或太簡單,他們也會覺得無聊。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有能力自行選擇想要注意觀看的內容畫面。父母親在替孩子選擇適當程度的電視節目時,著實需要多花一點心思。

雖然孩子們會想從電視中學習,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電視也是一種娛樂的工具,孩子們可能會因為好玩有趣而連看了好幾個小時的電視,然後什麼也沒學到。孩子對電視所抱持的態度,主要取決於大人的教導。假如你讓孩子認為,電視只是用來娛樂用的,那麼他們就不會有太高的期待,看電視的時候也不會花太多時間來思考,自然也就不會從觀看的節目中得到太多。然而如果你讓孩子們明白,電視是體驗世界的一種方式,不但有趣、具教育意義、又能獲得許多知識,孩子們也會想要動腦筋思考自己從電視中所看見的一切,期望能從中學到一些新東西。家長不必將電視視為一個製造笨蛋的大盒子,事實上它的功能足可比擬家中的電腦;倘若不把看電視這項活動侷限於只是娛樂的話,它就能夠具有提升孩童認知發展的價值。

無數的研究證實,孩童對活動的投入程度的確有助學習。這些研究也包括了以色列海法大學(University of Haifa)所羅門博士(Gavriel Salomon)的實驗。這項實驗以兩組學齡兒童為對象,其中一組觀看一部名為「一個畫家的一天」(A Day of a Painter)的影片,另外一組則以閱讀的方式進行。不出意料之外,閱讀的孩子比看影片的孩子更了解整個故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觀看影片的孩子所花的腦力比閱讀的孩子少。在這項實驗中,決定孩子表現好壞與否的主要因素,在於孩子們認為自己應該花多少心思在書本或影片上;如果孩子們認為自己需要更用心,他們就會花更多腦力,自然也就會學得愈多。所羅門博士發現,只要口頭提醒孩子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告訴他們必須注意看,孩子們在看影片時就會更認真。

然而對幼兒來說,光只是告訴他們要專心從電視上學習,可能行不通。最好的方法是,主動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們所學的內容感到非常有趣,然後除了加深孩子們對所學內容的印象之外,同時也要強化整個學習的過程,刻意塑造孩子看電視時的情境和氣氛。假如孩子觀察到你看完紀錄片或新聞後,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他們就會學到電視能夠提供許多訊息,進而在看電視時更為專注。

相反地,如果你看的都是一些娛樂性質的節目,他們也會順理成章地把看電視當成只是一種娛樂,不必太專注,也不需要花太多腦力。如果孩子發現你很少看電視,而且都慎選好的節目看,他們就會知道自己不必照單全收、有什麼節目就看什麼節目,而是必須要有所選擇。假如你常常打開電視漫無目標地按著遙控器,孩子們就會把電視視為毫無價值的東西;然而如果你和伴侶或孩子討論某些節目,你就賦予這個媒體實質的意義,孩子們也會漸漸發現,原來電視節目和學校的課業、朋友或情緒一樣,都是可以拿出來討論的。

內容摘錄自《客廳裡的大象──讓電視成為孩子學習發展的助力》一書

                                                                                        久周文化出版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dseditor1125&aid=20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