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府城玉柱堂張氏祖譜序
2011/02/22 22:38:42瀏覽489|回應0|推薦6

府城玉柱堂1張氏祖譜序

    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秀千枝,曾無二本,水流萬派,總同一源。世世子孫,所當相親相愛,如同一家也。古聖賢視天下如一家、中國如一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降自凡人,亦不過令其謙遜居心,不至昭穆紊亂、冠履倒置,宗祀湮沒耳!2

    惟我玉柱一脈,系出郃陽3,乃大明忠義之後。據族親所藏〈祖譜殘篇〉云:「溯厥始祖,張公諱孝義者4,問其故里,則曰:『山西猗氏縣人也』,問其仕籍,則曰:『戶部主事之秩也』,問何以居住於此?則曰:『奉建文皇帝綸旨犒師關中,聞永樂改元,遂隱居不仕,棲遲於斯,寤歌於斯,娶妻任氏,生子五,俱葬于村之西,名曰西墳,有碑可考。5』」觀其辭,殆為外姓文士所撰之譜序也,然其示我先祖行誼風範,徵而有信,恂然可采矣!

    自孝義公居太棗後四百六十二歲6,陜甘凶荒,餓殍盈野,其後,禮樂隳敗,張氏子孫多有不至祠堂者,遂令譜牒不全,親戚日疏7。宗族長老恐懼之,特傳家規曰:「歲入十分,其三積蓄,否則將有族傾之憂」。推其心,殆管子「衣食足,然後知榮辱」意也。蓋經濟無虞,則俎豆存,骨肉聚也。

    洎「三積」家規傳後八十五年8,龍戰於野,斯時,神州易鼎,人命危淺。家大人穩柱公為保我血脈,遂效箕子之志,去居海外,以是為玉柱堂入台始祖9。穩柱公嘗誨子孫曰:「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慎終追遠,不可數典忘祖」。故凡我玉柱堂後裔,當以此訓為誡,不可一日或忘。

    公元一九九七年夏,穩柱公率子返鄉,履故居,祭祖魂10,並以探尋祖宗源流為囑。小子敢不從命。然鄉人告之,迭經文革、破舊浩劫,我祠堂已毀,木主、譜牒散佚殆盡矣!嗚呼!血胤無從稽考,失根飄零之痛,何可言哉?當是時,力中氣不餒,勾留太棗,走訪鄉黨,幸得從兄繼德出示〈祖譜殘篇〉,竟成玆文,而我元祖事貌,以是重光,如前云云。

    嗚呼!古詩云:「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禽獸尚且不忘其本,況為人乎哉!凡我後裔,自當緬懷種性,恪守三積家風,而於孝義公之亮節,尤其不可一日或忘。如此,庶幾可免遺先人羞!願我子子孫孫永銘在心。

公元二零零三年元月十七日 張力中 謹書


1. 開台始祖穩柱公言:幼時曾見家中農器鐫刻「玉柱堂」三字。
2. 本段文辭摘自〈郃陽張氏祖譜殘卷〉,是篇現藏於從兄繼德之宅。
3. 張氏原籍陜西省郃陽縣百良鎮太棗村,中共建政後,改「郃」為「合」。
4. 遠祖佩銘公,有清生員也,其〈神族考序〉亦云:「此乃始祖出身實蹟,確確可考。以視夫撥援附會者,則曰吾乃某官之苗裔,某官之支流,欲引為家乘光者,有大相懸殊矣!」案,〈神族考序〉附載於〈郃陽張氏祖譜殘卷〉內。
5. 中共建政,奪墳為田,廢塋壙,毀墓碑,太棗村西,今已不見任何碑碣。
6. 公元一四零二年,明成祖弒惠帝;公元一八六四年,清光緒三年,西北大旱,災民多為溝中胔。
7. 〈郃陽張氏祖譜殘卷〉云:「民國初年,關中不靖,土匪蜂起,年年禁節,遂令族人長幼失序,歲大輩小者顛倒倫常,有宜呼爺而呼哥者,其流弊不識遠近,往往操戈相攻,如同仇人,不知其初同居同爨而食也!」
8. 公元一九四九年,國共兩黨內戰,生靈塗炭。
9. 穩柱公娶妻台灣雲林蕭氏,育二子,長力中,次力仁,力中生愷昀。力中依祖譜,屬繼字輩。 
10 . 遇元公娶妻楊氏,今皆無墳,子孫祭掃,惟心奠耳!二人生有柱、續柱、穩柱、積柱、砥柱五子,積柱殤。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491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