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6 14:28:38瀏覽3141|回應10|推薦90 | |
顧繡是誕生於上海而享譽全中國的藝術奇葩,得名於晚明上海顧氏家族,由顧名世家族中的繆氏、韓希孟、顧蘭玉等女眷首創並發展,逐漸成為純欣賞性的畫繡。顧繡具有選材獨特、亦繡亦繪、畫繡結合、摹繡名畫、針法多變等工藝特點。其取徑書畫,格調高雅;師法自然,意趣清新,對清代形成的蘇、粵、湘、蜀四大藝術繡影響深遠。 《胡雪巖外傳》裡說顧繡是「畫繡」。並沒說錯,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主任包燕麗介紹說,中國刺繡從唐宋開始分為欣賞繡和實用繡兩大類。實用繡繡的是衣帶、帳子、圍巾,為日用品而繡。而顧繡屬於欣賞繡中的閨閣繡花,即大家閨秀純粹為欣賞而繡制的作品,不以盈利為目的。畫繡和閨閣繡起源於宋代,當時皇宮內設文繡院掌管刺繡 ; 徽宗時設立繡畫專科,彙集全國各地繡工以工筆花鳥為藍本進行刺繡。並應用新創作的各種針法極力模仿繪畫的筆墨技巧。 關於畫繡,董其昌曾在《筠清軒秘錄》中讚美道 : 「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 ; 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及綽約之態 ; 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具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 顧繡完全具備「宋人之繡」的特點,亦繡亦繪,畫繡結合 ; 有時先在底面上施以墨彩,再繡邊線表現物體形象 ; 有時則在繡好的作品上加畫,所謂「以針代筆,勾畫自如。凡筆之不足,則針能獨到,以線代墨,點染渾成,凡墨有暈缺,則線能補齊」 術繡影響深遠。 韓希孟如果活在今天,估計要被冠以「滬上名媛」的稱號。她婚姻成功 : 丈夫顧壽潛是名門之後 —— 顧壽潛的爺爺顧名世,明嘉靖三十八年的進士,官至尚寶司丞,曾在內宮管理寶物。顧名世的哥哥顧名儒,也曾官至道州知府。 韓希孟還有藝術修養。顧壽潛喜歡畫畫,他的老師是晚明的著名畫家董其昌 ; 韓希孟也愛畫畫,只不過她拿的不是畫筆,是繡花針。董其昌看了她的繡品很驚訝 : 「有過於黃荃父子之寫生,望之如書畫。人巧極,天工錯。」 有史可考的顧家最早的善刺繡的女子,應當是顧壽潛大伯的姨太太繆氏——顧名世的長子顧匯海,某年於吳地娶一妾繆氏,繆氏善繡,繡的卻不是日用的香囊衣帶,而是宋元名家的書畫。 顧家最出名的,並非僅僅是刺繡。還有園林。清代後期托名「顧繡」的作品,都喜歡加一方款識,叫做「露香園繡」。這露香園,便是顧家的宅地。乾隆年間的《上海縣志》說,顧名世與顧名儒退休後,在上海縣西北蓋起了兩座宅第,顧名儒的宅第在西邊,叫做「萬竹山居」;顧名世在築園時 : 「穿池得石,有『露香池』字,遂名」。據說蓋這宅子的時候,在地裡挖出一塊石碑來,上面題寫著「露香池」三個字,竟是趙孟的筆跡,顧名世大喜,就這樣將這園子命名為「露香園」。 露香園於明末荒廢,被後人典賣,成為兵營。入清後廢園移為火藥庫。而顧家女子繡品,一度湮沒。到了康熙年間,顧家又出了一個名繡 : 顧蘭玉。顧蘭玉是顧名世的曾孫女,她嫁給了上海松江地區一名讀書人,然而婚後不久,丈夫早死。她 24 歲守寡,身邊有一個兒子。為了生計,開始用家傳的繡藝為富貴人家繡些活計,同時設帳收徒。清嘉慶《松江府志》記載 : 「女弟子鹹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繡 ; 顧繡針法外傳,顧繡之名震溢天下。」 但也從這時開始,顧繡開始作為商品出售。 顧繡剛剛商品化時,價值昂貴。所以《紅樓夢》第 53 回裡才說 : 「凡世宦富貴之家,無此物者甚多。」 做家務,手就容易粗糙,手粗糙了,劈線就容易毛糙。顧繡講究劈線,一定要細,有時一根絲線要劈到 64 股。 專家說絲線質量的優劣與養蠶時的飼料氣候都有關係,蠶吃了質量稍差的桑葉,或餓了一頓,吐出來的絲就不行,就無法劈到 64 股。」 顧繡已於 2006 年 5 月 20 日 經中國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