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拜託,別再救房市了!
2009/01/16 09:44:44瀏覽693|回應0|推薦2

台長在之前的文章「政府該不該出手呢?」裡頭就提到,這些有錢老闆平常吃香喝辣,可能才留點湯汁給底下替他勞心勞力的可憐勞工朋友,地價房價又炒得半天高,這些普羅大眾的薪資又因為這些有錢老闆壓搾,薪水根本就跟不上狂飆的房價,一邊省了勞工的薪水,一邊又炒樓大賺勞工的血汗錢,怎麼泡沫破了還要勞工繳的稅來解救,這道理台長怎麼想都想不通呀!

這一救結果會如何,誰也不敢打包票,只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呀!

還是讓房市回歸市場,薪資會決定房價的,台長這樣認為,政府就不要再插手了吧!這如果還是救不起來,是政府、銀行和勞工三方皆墨呀!不可不慎。


拜託,別再救房市了!
引用網址連結

看起來,大概政府是覺得現在的房地產市場還不夠爛!...

根據經驗,每次只要看到「為了刺激房市,政府如何如何...」,幾乎所有的結局都一樣,原本只是「打個噴嚏」,政府一管,馬上送醫院!原本就只剩半條命的,政府一介入,大概就只能....一路好走了!...

實在是忍不住想罵人了.....XXOO

所謂的「救房市」,到底是要救什麼?大家到底是在忙什麼啦?

如果擺明了就是要救建商!那就乾脆講清楚,管你是什麼樣的建商,一個都不准倒!賣不掉的房子,政府全吃下來就得了!幹嘛這麼麻煩...,又是「先租後買」、又是「房貸信保基金」....在辦公室裡研究一大堆建商沒感覺,消費者不受用的政策,到底是在搞什麼?

問題是,建商代表「房市」嗎?百業蕭條了這麼多年,前幾年這波大景氣,還讓他們還賺了不少錢啊!為什麼景氣回檔就要救?那前幾年房價一路飆漲的時候呢?誰管過地主哄抬土地價格?誰又管過房價一日三市地飆漲?合著老百姓都該死了!

難得拗到這個光景,想利用景氣低迷的時段,用較低的價格買間房子,是有罪嗎?
政府乾脆說清楚!「誰叫你當老百姓!你們就是不准買到便宜的房子!」

前幾年,建商搶著大賺發景氣財,拼命搶建推案,這會兒,推不動、賣不掉了,經營遇到困境,吵著向政府要糖吃,政府居然也同意「建照延展兩年」!讓這群建商大老闆們又可以再翹起二郎腿,等到好時機、好價錢時再推案!有種就把建照廢掉啊!重新申請嘛!幹嘛在這時候要求「放寬」?其實心裡想的還是「以拖待變」,只要時機一好,馬上就推案,消費者還是永遠撿不到便宜!最誇張的是,政府只考慮到建商的「開發成本」,為什麼從來不關心消費者的「購屋成本」?

建商的「開發成本」是「經營獲利」的問題!
消費者的「購屋成本」是「安身立命」的問題!
究竟哪個比較重要?

景氣有循環、經營有良否、獲利有高低,哪個產業的發展不是如此?這不都是必經的過程嗎?為什麼建築業就可享有「高利潤、低風險」的保障呢?所謂的「火車頭工業」,重點不是要把所有的消費者的骨骸壓在鐵軌底下當枕木!

市場機制的珍貴,就在於一切的遊戲規則,最終都是由市場決定!太低不想賣,太高不想買,本就是買賣雙方各自的權利!不買不賣都沒有錯!問題是,政府一干預,怎麼作都不對!

現階段房市的低迷,有人把問題歸於房價太高,有人則認為是對未來的信心不足,有人則覺得是部份區域出現了供過於求...,這些答案都對!但是,說到底,這就是市場!市場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對錯!沒有一個人願意遇上這場百年一見的全球金融風暴,但是當所有的危機與轉機都同時出現的時候,究竟誰才是仲裁者?...很慘忍、很無奈,卻依然是最正確的答案,還是市場!

讓經營績效差的產業或企業孤獨或淘汰,本就是消費者的權利,更是天職!唯有尊重市場決定的結果,才能刺激產業的進步!

拜託政府別再救房市了!房市的問題不是靠「救」的!市場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如果建築業不願意變成「夕陽工業」,他們自然會找到辦法活下去的!產業的自然淘汰或改變,消費者同樣也可以自己找出因應之道!收入沒增加、太貴買不起,就租嘛!難道租房子的人就上不了檯面,很丟人嗎?等到市場自然調節到「買比租划算」的時候,放心!不用任何人提醒,自然有人會進場買的!

拜託政府別再救房市了!貸款的額度與利率,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風險要考量!豪宅、套房...甚至是「凶宅」,銀行在放貸時都該有合理、制度化的評估標準!不要讓銀行到後來變成「有功無賞、弄破要賠」的傻子就好了!同樣地,這也是市場機制!

拜託政府別再救房市了!連3600塊的消費券,都有天真的建商認為可以藉以刺激房市的買氣!這種點子都能想的出來,真不知道政府到底要「救」什麼?

拜託政府別再救房市了!請還給房地產市場一個健全的空間吧!讓建築業在面對困境之後,力求突破,才能給台灣更好的產業環境!讓消費者理性判斷,審慎評估,才能讓市場走的更長遠!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zama1974&aid=256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