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年輕氣盛》Youth 人生苦短老之將至,該如何返老還童呢?
2016/05/26 10:29:13瀏覽10365|回應4|推薦21

人生到底是輕如鴻毛,還是不可承受之重。

《年輕氣盛》Youth 是部關於生與死、青春與衰老、背叛與忠誠、還有藝術與創作的幽默喜劇。這是近期看過的電影之中,最喜歡的故事。

原本以為這樣主題的電影,應該是位老導演所拍攝,結果意料至外,義大利導演Paolo Sorrentino也才四十多。他的上一部作品相當著名,是2014年86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絕美之城》La Granda Bellezza,被時代雜誌譽為2013年的十大電影之二,也是許多媒體雜誌所公認的2013之最好電影之一。

《年輕氣盛》是Sorrentino的第二部編劇兼導演的電影,也是2015年坎城開幕電影,獲得了當年的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Paolo Sorrentino)、跟男主角(Michael Caine)獎。《絕美之城》的主角是個60多歲的老作家,《年輕氣盛》的主角則是一個70多歲的退休老音樂家。因為這兩個老年人的角色,讓我對 Sorrentino 真是萬分景仰,佩服的不只是他對於美麗景致的描繪,不只是在看似鬆散的故事結構下,可以講出一個非常具體的有趣故事,甚者,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四十歲的中年人是有怎樣的老靈魂,能夠如此細膩又有智慧地琢磨出行將就木老先生的內心世界。

。。。。。。

這個故事有一條主線與三條副線,整個故事都圍繞在主線Fred Ballinger周邊,發生地點也都集中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清淨優雅的五星級飯店。

主角 Ballinger 正在進行全身檢查與放鬆按摩大度假。他是位成功的音樂家與指揮家。故事一開始即是英國女王派遣使者前往邀請Ballinger一定要親自指揮他的成名曲《簡單之歌》Simple Songs,為飛利浦王子慶生。故事設定這樣一位成功人物當作主角,可以營造出對比。由一位出眾卓絕的音樂家,在人生的末端回頭張望,發現人生依舊有遺憾與不完美,相對於任何一個普通人的遺憾,更加能夠彰顯出人在生命中卑微脆弱又不堪一擊的本質。

第一條副線故事是關於Mick Boyle(Harvey Keitel),一位好萊塢的導演,曾經有過重要劇作,但是已經好景不在,卻仍想東山再起。於是,他帶著五位年輕編劇,一起編寫一部為了Boyle忘不了的女明星Branda Morel(Jane Fonda)所製作的故事。無論是Ballinger或是Boyle,都是以成功的藝術家作為極端的對比,讓觀者明白,即使是如此頂端的創作者,都會恐懼生命的尾聲與面臨創作的瓶頸,更遑論一般的普通人。這些關於生命逝去與無法自我跨越的問題,不是個人的窘境,而是所有人都會面臨的困境與課題。

不過Ballinger 與 Boyle 也有差異之處,Ballinger 為了所愛的妻子,而決定封手,不再指揮,即使是女王的請託,他也不想改變選擇。因為對於重病妻子的愛,他已把自己封鎖在過去,而不願望向未來,他以無法順利尿尿為由,認為自己前列腺有毛病(當然也象徵著失去性能力,失去生殖與創作的能力),而以退休之名,等待死亡。

但是Boyle是個完全相反於Ballinger的類型,永不放棄的追求與創造,想要在離世之前,完成一部創世鉅作。然而,這種老當益壯生生不息的創作力,也是其來有自,因為他最喜愛的女星Branda曾經設下一場局,使得他在日後永遠忘懷不了這位讓他到不了的女人(看過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Branda設的局實在高招;也一定知道,右邊這幕實在經典)。

無論是Ballinger 或是Boyle,關於他們創作動能的養分,都是來自於愛與性,這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青春。

故事中那些看起來瑣碎的對話,其實都充滿著暗示與象徵。例如,這兩位老人日常散步的對話裡,那些關於有沒有辦法排尿,前列腺是否有病等等,都暗示著因為年華老去而生殖力不再的危機。因為沒有生殖力也就意味著無法創造,於是,是否該繼續創造,或者是否還有能力創造,都是Ballinger 與Boyle這兩位角色所要演繹的問題。故事將兩位老先生置身於綠意盎然的鄉野之間,就已經是種對比與暗示;甚且,當他們與環球小姐或是按摩小妹胸對胸與面對面時,都是不斷地以象徵的方式,闡釋「創造與無能」之間的距離。

故事最後,當醫生與Ballinger討論他的前列腺問題時,更是以非常文學的象徵,展示與呼應青春與老年,老年與創造,創造與無能之間不盡然互斥的對比(此時的Ballinger透過一只巨大的鳥籠與蹦蹦跳跳的籠中鳥,溫柔地看著樓下那位沉迷於練習舞蹈的按摩小妹)。於此同時,我們也終於能夠理解Ballinger最後是否接受女王邀請的理由了。

。。。。。。

第二條副線,則是曾經飾演Q先生而聲名大噪的Jimmy Tree(Paul Dano)。Q先生這個角色,雖然讓Tree名利雙收,卻因此定型,而難以超越。正直壯年,他竟然失去創造的力道,被禁錮在一個無腦的動漫角色裡。他應該如何轉型、超越、與自我再造呢?這就是他待在飯店度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結果,原本他嘗試能夠由Ballinger這位成功老藝術家獲得些建議;不過,後來真正解開他心鎖的人,竟是下面這位小女孩。這個場景也相當具有象徵性:前排的鑰匙圈與鑰匙(the key to ... 「解答」之意),還有背景的咕咕鐘(時間與暗藏的小鳥)。小女孩告訴 Tree:世上每件事,沒有人剛好準備好或已經擔當得了,所以沒啥好擔心的。

後來,Tree也告訴老先生,I have to choose, I have to choose what is really worth telling: horror or desire? And I choose desire. You, each one of you, you open my eyes, you made me see that I should not wasting my time on the senseless fear...(from Youth quotes)。

於是,Tree 後來果然嘗試超越,他改以希特勒的形象出現,成功突破。關於希特勒造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引子,直接接引到 YOUTH 這個片名的意義。

在二次大戰之前,1924-43年之間,義大利的法西斯黨的黨歌以及義大利的非官方國歌,名稱即為 La Giovinezza,翻譯成英文就是 Youth。這是一首詠嘆青春的爆發力,讚嘆英勇的墨索里尼的歌曲。因為墨索里尼當時的偶像,就是德國的希特勒,於是,當Tree 變裝成希特勒時,義大利導演肯定是直接明示 La Giovinezza 這首曲子,還有這首歌曲的象徵意義:青春活力所帶來的無限創造動能。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墨索里尼或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歐洲帶來的不是創造,而是毀滅。於是這也是個暗示,創造力本身沒有道德與否及善惡之別,它就是一股強勁噴發的力道。

人可以選擇站在恐懼這股爆發力的這端,抑或是站在擁抱這股爆發力的另一端。當Tree穿上希特勒服裝時,他就是正在進行他曾經所言:我要站在熱情(慾望)的那一端,無關乎道德善惡。

青春與熱情,這也剛好是上面兩位老先生Ballinger and Boyle的人生課題。

。。。。。。

第三條副線,講的是Ballinger 的女兒,Lena Ballinger(Rachel Weisz),這位美麗的中年女性,也遇到她的中年危機:因為先生嫌棄她的床上功夫,拋棄Lena,轉而愛上年輕無腦的流行音樂女歌手。Lena 跟 Tree 一樣,面臨的是轉型與創造的問題。年輕的環球小姐剛好是個對比,那些鮮嫩欲滴的年輕肉體,顯然是充滿創造能量的載體,至於已經成熟又保守的婦女,到底還有沒有創造的動能呢?現實生活有許多的負擔與恐懼,使得Lena已經很少望向慾望與熱情;不過跟 Tree 一樣,最後 Lena 總算決心不再恐懼。因此,故事最後的Lena,在離地千尺的攀岩上,不再害怕地緊抓繩索盯著地面,而是閉上眼睛迎接熱情。

只是,都一把年紀了,兩個老先生應該都沒有生殖力了,而中年男女也應該匱乏乾枯了,為什麼有辦法激起熱情呢?

答案就是永遠都在靜坐的西藏和尚與帶著牙套的按摩小妹。這兩位看起來不起眼的角色,都演繹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實例。

剛開始Ballinger 和 Boyle走過和尚旁邊時,有點戲弄地嘲笑這位蠢和尚一直靜坐最後是能達到什麼神奇的境地。當時間一直前進,每個人過著自己平凡的生活,而蠢和尚也一直堅持地靜坐,最後,就在故事結尾,他竟然一個人默默地飛了起來。

至於牙套按摩妹,每天回家對著play station玩舞蹈遊戲,剛開始看起來很蠢,不過到了故事最後才發現,這些堅持的練習,就是她最後達成夢想的秘方。

透過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角色,導演其實已經暗藏了他認為對抗身體凋零的可能解答:朝向熱情的那端,沒有恐懼地一直堅持做下去,應該就是跨越年齡界線的創造動能吧。

。。。。。。

Boyle 這位老導演曾經在跟 Ballinger 的對話裡,詮釋人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大概就是「一場戲」。因為是一場戲,謝幕很重要。於是在他的最後劇作,他跟幾個編劇最後膠著的就是最後一幕,名為「生命的最後一天」(Life's Last Day)。這個劇本完全是為了Branda所量身訂製,就在Branda 拒絕Boyle的邀請時,生命的動能即將熄火,生命的意義也忽然畫上句點。接著,就是一場非常神聖又象徵性的脫帽謝幕(鏡頭特別帶了帽子留在暖氣上的鏡頭,表示脫帽)。即使是最後一幕,生命的最後一場戲,Boyle 都還是毫無恐懼地以慾望動能驅使地表演到最後一刻。這是一場交織著創造與毀滅的堅毅悲劇。

就是這些小角色與副線故事的交錯與驅使,終於讓Ballinger明白面對生命每一天的意義在哪裡,當然也明白如面對女王的邀請。

。。。。。。

《年輕氣盛》真是個非常文學性且充滿象徵尋寶遊戲的有趣電影,故事裡的每句話都充滿影射,每段對話都充滿睿智,每個畫面都充滿玄機,且每個佈置都帶有暗示。

即使是右邊這樣一個簡單的poster,都充滿了象徵與暗示:Ballinger最愛拿在手上把玩音樂節奏的塑膠紙,就是包裹著甜蜜蜜糖果的紅色糖果紙。一張代表著音樂、創作、熱情、慾望、與成果的小紙片。

最後附上義大利墨索里尼的青春之歌 La Ginvinezza 部分歌詞英譯:

Youth, Youth,

Spring of beauty,

In the hardship of life,

Your song rings and goes! 

因為很喜歡,又找了劇本來看。附上連結給需要的朋友。

YOUTH (script) by Paolo Sorrentino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58299867

 回應文章

momo
2016/12/15 13:02
看到目前為止終於讓我有'原來如此'的感觸,謝謝你的看懂與分享。(momoplw@yahoo.com.tw)

LOVE
2016/05/29 08:34

看過最美 也最抽象的電影

好愛每個細節

謝謝你評論

可以再更深入探討嗎?

意猶未竟!

(nccuevan@yahoo.com.tw)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6-05-29 18:05 回覆:

果然是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故事~~^^

不過可能得先等我看導演的另一部《絕美之城》,回頭再想想怎麼寫了。

另外,也可以追蹤二樓東村先生的部落格,他寫得也很讚呢。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5/27 22:35
我在NTEFLIX訂了,我也來看。謝謝解析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6-05-28 10:13 回覆:
這個電影有好多面向可以閱讀,東村先生看完一定又會再寫出一篇好文章。^^

abc
2016/05/27 00:37
Wise & insightful as usual.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6-05-27 08:02 回覆:
Many thanks. And don't forget a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