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20 17:39:48瀏覽2948|回應1|推薦13 | |
在這篇關於《敦克爾客大行動》Dunkirk的文章中,我試著從幾個少見的觀點推測,到底諾蘭是在玩什麼把戲,為什麼會拍出一個他自認為是鉅作的電影,但卻一點也不若以往燒腦。文章會由四種角度(角色、時空、真實、與體驗)討論,以下是幾個節錄: 1. 《敦克爾克》的目標,是以人為配角,以便全面地呈現戰爭的真實面貌,以及戰爭之於人的影響。故事的敘述方式不是奠基在人的主觀時空感受;相反地,觀眾會覺得整部電影都讓人緊張兮兮,驚悚萬分,不知哪一刻會遇到何種突發狀態,而在莫以名狀的漫長煎熬中突然死去(射死、炸死、淹死、燒死、被隊友害死等等)。這種分秒即時的獨特驚悚感,即是來自「以戰爭為主角的」時空感受,畢竟現實的戰爭之際,應該不會有一時片刻, 能夠因為某個特殊的英雄人物,而稍有慢速特寫,暫停幾秒;尤其在轟炸期間,更難有任何空檔或閒情逸致,能讓人輕鬆幽默地給隊友說笑話。 如果仔細回想,還會發現:1. 聯軍在這場戰爭的敵人,德軍,幾乎沒有露臉,只出現軍機;2. 英方最高層的邱吉爾,也僅只有演講稿出現在報紙上,不只首相本人沒有現身,連高亢激昂的演講,也連個影兒也沒有;3. 戰爭片中常見的血流成河,也沒有出現,頂多是艦艇的漏油,然後火海一片。為什麼如此安排呢? 2. 時空 因為是一種集體的客觀感受,諾蘭在《敦克爾克》的時空,呈現出一種迥異於大部分好萊塢電影的主觀時空感受。在大部分的好萊塢電影裡,包括諾蘭2010年的《全面啟動》,對於時間的描述,都是由角色的主觀角度描述,於是跟真實的現實客觀時間不同。主角的主觀角度,最常呈現的形式,就是特寫式的慢動作,凸顯主角在短暫的時間片刻,能夠如何英勇地完成某種不可能的任務、翻轉吉凶、反敗為勝。這是一種「特寫英雄」的「主觀時空特寫法」。 顯然諾蘭已經玩夠特寫時空與放大秒數的遊戲,於是,在「主角是戰爭」的集體時空意識底下,《敦克爾克》裡的人物不再享有主觀的特寫時空與放大秒數。這是個站在時間之前,人人平等的故事。 3. 寫實 「寫實」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特效。這也是為何一定要用IMAX看電影,才能真正地體會出「寫實」的逼真感受,不只是藍天白雲的寫實,還有逃難中士兵驚恐感受的寫實。於是,音樂很重要。Hans Zimmer非常精於以音樂營造空炫詭異的氣氛,從頭到尾以音樂鑽入人心,創造出被死亡狂追的恐慌——慌到會失去人性、理智、還有原本的個性。 也或許是堅持電影之於人,必須達到「寫實體驗」的效果,於是諾蘭反對Netflix,畢竟小小螢幕,只能訴說故事,根本達不到寫實逼真的效果,更別提任何真實的體驗了。 4. 體驗 把電影玩到極為真實,刻意創造讓人精神亢奮、臉紅心跳、驚心動魄的內容,都是製作電影者刻意的設計,而且,也都是經過實驗、測試、有數據的設計。例如製造音效的杜比實驗室公司,就有專門的科技技術部門,以人類生理反應為基礎,製造能夠引發人類心理反應的影像聲效。杜比公司裡的神經生理科學家Poppy Crum認為,電影的樂趣,就在於虛擬實境裡的苦痛反應,這些生理上的苦痛,能在心理上產生某種愉悅。於是,電影工業就必須透過技術,以更精確到位的方式,製造能夠激起觀眾生理反應的內容,無論是經由影像、音效、故事內容、或是任何特效。 於是,「實境體驗」肯定是好萊塢導演的夢想:創造出一個能讓觀影者坐在席間,就能真實的感受到某種情境,無論是在心理或生理,都能全面地經歷那種情境下的悲傷痛苦,或是喜悅歡樂。在電影院裡的實境體驗,肯定會愈來愈精準地打中觀眾的身體與心理,因為我們看的每個畫面,都是經過計算與精心規劃的橋段,目的就是要刺激我們的生理,激起心理的激盪。 至於,到底《敦克爾克大行動》好不好看?那就得看你有沒有被諾蘭的刺激設計,給激動到了。 更多文章內容,請見以下: https://sosreader.com/katydid-dunkirk/ https://sosreader.com/katydid-dunkirk/ https://sosreader.com/katydid-dunkirk/ 關於杜比公司的「聲音與生理反應」實驗: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