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4 08:11:13瀏覽2073|回應6|推薦9 | |
《野武士周報Beta---No62》封面故事 前言:如今,民國一百年,虛無主義當道,政治的目地只剩下選舉,如此持續發展,該問的不是二○一二誰當選?而是:台灣會不是「第三波民主退潮」的一員? ====== 台灣人民請不要胡思亂想,誤以為在全球「茉莉花革命」浪潮下,中國大陸上也將開滿「茉莉花」!
台灣人民也請不要嘲笑與譏諷,說什麼「好一朵『沒力』的茉莉花」,說穿了,中國大陸對民主與選舉的擔憂,除了不了解之外,台灣的發展,特別是邁入民國一百年的發展,就是中國大陸談選舉色變最愛引用的例子。
台灣人民請不要憤怒,罵說中國大陸不懂民主!
在台灣,也越來越多的人民,因為開春以來「藍綠雙英」的共同表現,還真的是越來越虛無,更多人因此動搖,不知道「民主」是福還是禍?
一切,都肇始於不分藍綠、不論雙英,他們都早就失去了靈魂,他們,都只把選舉成了政治惟一目地‧‧‧
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末期,「選舉」曾台灣政治改革的「工具」,選舉不但是「民主假期」,還是「創意發動機」。
平常不能講的話,平時不能做的群眾集會,平時不被注意到的觀念,讓台灣更進步的創意,選舉時都暫時被解禁、被宣揚與討論了。
◎選舉,只剩無聊「大風吹」》》》
從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五年,選舉機制推動了民主,在台灣驅逐了威權幽靈,建立起新的遊戲規則,進入了一個讓人民驕傲、世人刮目相看的新歷史時代,「寧靜革命」傲世全球,擠身進入「第三波」民主浪潮。
那時代,「選舉」和「民主」,充滿了開創性。
之後,不堪回首。「選舉總路線」當道後,政治走了樣,選舉機制定型化進而僵化,只是選民無可奈何、無言以對的權力重分配的無聊過程。
這十幾年以來,選舉早變成了「政務假期」、「道德假期」,從總統到行政院,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放下手中應該負責的工作,一心一意只有選舉。政府停擺,媒體發燒,社會民眾又一次地被拋入政治立場選邊站的水深火熱煉獄中。
台灣內部的對立創造了一種扭曲、反動的選舉惡質道路。在捍衛自己陣營的最大利益之前提中,只要能贏,所有的基本是非都擺一邊,所有的進步價值都不去深談,什麼事情都可以橫衝直撞,亂整一氣。
「板塊選民」才是影響勝負的主流力量。掌握了「操縱議題的技術」,成功動員板塊選民,贏了,一切都不要緊了。永遠都有一票人,一定投藍;也必有相對應的一群人,鐵桿投綠。
惰性中,政黨與候選人,何必去關心選民最切身的問題;何必去費力氣提出進步主張來改善社會,爭取進步呢?過程都不重要,投票那一天贏了就好,嘸你嘜安吶!
演變至今,「選舉」成了搞政治的惟一目地,「虛無主義」才是王道。
◎綠軍,權力幻覺佔領腦袋》》》
虛無的第一個徵兆是「我說故我在」,資歷聲望不重要、治理藍圖不重要、執政班底以後再說、國家願景鬼扯就好‧‧‧根本不必「準備好」,一堆人碰到選舉就冒出來,不管自己幾斤幾兩,吵吵鬧鬧非要圖一個「曝光度」,用「說」證明自己依然存在。
正因「說」是惟一的本領,何其廉價,!大家都要做姿態,都想在過程中呼群引伴,虛無的第二個徵兆「熊秉坤情結」就出現了,這是一位擔任過民進黨副秘書長的人物說的:「大家都不想開『武昌起義』第一槍,因為背後的『黑槍』總有七、八把!」
「有心人」太多了,眾「說」紛云,想開槍者最擔憂的是,搞到最後變成是「黎元洪」被拱出來,「熊秉坤」變成是古龍小說「鐵血大旗傳」中的「夜后」,窮其一生練的只是「嫁衣神功」,他人坐收其利。
話雖如此,「有心人」還是前仆後繼,還有虛無的第三個徵兆:「當不了『老大』,也要搶著『當大老』,不說白不說」。反正二○一二「大風吹」,當不了總統候選人,總是要亮一亮肌肉,也許黨主席有望、或許「不分區第一名」可以拿來交換,沽之哉、沽之哉。
這樣的虛無,造就了民國一百年最虛無的政治局面,在馬英九執政績效欠佳下,原本以為二十年難翻身的民進黨突然間「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天王與天后」個個從歷史山洞爬出來,個個表態「我願意」有心徵逐,卻又怕背後有「黑槍」,更拿著政治鐵算盤不斷撥子,算計著「候選人」、「黨主席」、「不分區立委前矛」等等利害得失。
何必去關心選民最切身的問題;何必去費力氣提出進步主張來改善社會,爭取進步呢?反正最後都會「喬」好,到了選舉起跑,「版塊選民」仍是「王道」。
◎藍營,怯於外戰勇內鬥》》》
同樣的虛無也在國民黨內發生,當下國民黨最悲哀的就是「逼他人犧牲享受」、「讓自己享受犧牲」,想的都是「自己」的權位富貴,哪有當年孫中山、林覺民時代的奉獻犧牲,更不會有蔣經國當年「為國育才」的格局!
如果是蔣經國還在的話,對於人才要去參選或入閣是會去考慮「新世代」去歷練「決策能力」、「整合能力」、「國際眼光」、「下一個階段台灣的發展策略」‧‧‧
這才叫做「為國育才」。
結果,有選票能力者,如朱立倫和胡志強這樣的人物,一而再、再而三的綁在「地方」,歲月不饒人,再等四年或八年,等到朱立倫和胡志強都是花甲之年,或許就「威脅」不了任何在中央「享受犧牲」之徒的富貴路。
這樣的「大局」,是誰的「大局」呢?這樣的鋪陳,到底是「抵抗民進擋」?還是「逼退競爭者」、「不要擋路」呢?
這樣子哪是一個「黨」?怯於外鬥,勇於內爭,冷眼看自己的同志「犧牲享受」,等著自己「享受犧牲」之機會,哪還是孫中山、林覺民帶出來的那個「熱血」組合!
所以,北部選區有「版塊選民」當後盾,泛藍人物搶破頭,南部選區難拓展,個個壁上觀,推個虛應故事的虛無人選當砲灰,敷衍敷衍就好了。
立委選舉如此,大位選舉亦復如是,馬英九有現任優勢是當然候選人,副手呢?「得隴望蜀」之輩虎視眈眈,不思「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只想先「站」先贏,為二○一六提前取得入場券。
不分藍綠,都已經太虛無了,把選舉當成是政治惟一目標,結構很清楚,選民也虛無了,不再有熱情與期待,一切的開創,都註定將浸泡在虛無當道的醬缸中‧‧‧
◎民主,也可能返祖退潮》》》
這樣的社會恰好就是法西斯的溫床,一樁接一樁的亂象和不正義,都不會受到真正的懲罰,像是快速通過又馬上消失的畫面,人民祇有一掠而過的是非心與正義感,很快變成了沒有是非心和正義感,冷漠已成了縱容的藉口,讓知識份子和媒體患了「公共事務無能症」,有些人,甚至乾脆加入禿鷹、土狼的掠食行列,以手中的些微權力分一點羹。
冷漠會侵蝕民主與改革的成果,德國威碼民主產生希特勒的教訓就是:民主也可能選出新皇帝、新威權。世界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河流中,雖發生過三次民主化浪潮,但同時也存在「民主退潮」的危機。
第一次民主化浪潮開始於十九世紀初到一九二○年,三十多個國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由於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等威權主義的興起,一九二○年到一九四二年出現第一次民主退潮,民主國家祇剩十二個。二次大戰後到一九六○年代初,民主國家發展到五十多個,但經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七四年的第二次民主退潮,民主國家又祇剩下三十個。
台灣搭上了一九七四年重新開展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本是台灣的歷史契機,應要透過制度,讓公共行政提昇、國家道德向上,人民享有更多福祉。
如今,民國一百年,虛無主義當道,政治的目地只剩下選舉,如此持續發展,該問的不是二○一二誰當選?而是:台灣會不是「第三波民主退潮」的一員?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