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5 08:01:37瀏覽3622|回應6|推薦15 | |
前言:萬事皆備,只欠東風,就先架空馬英九吧!讓馬英九從此當一個「虛位元首」,拍照、剪綵﹝反正他也很喜歡這些雜事,也只能辦這些瑣事﹞,讓人民體驗「虛位元首」的情況,預習「內閣制」吧‧‧‧ ===【望遠鏡】=== 唉‧‧‧朱立倫還真不是一個好人,參選國民黨黨主席還不忘「欺世盜名」,拿出本來就是《中華民國憲法》基本設計的「內閣制」騙取「改革」美名。 事實上,「內閣制」的精神本來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根源之《五五憲草》所確定,要不是當年制憲時蔣介石和國民黨只有私心,非要攬一切權力變更原設計,還搞「動員戡亂條款」集權獨裁,採出瞭錯誤的第一步,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民主,因而走到如今之顛跛。 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根據《五五憲草》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採取「內閣制」,規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立法院負責」。至於總統,雖位居「元首」,對外代表國家,但只是「虛位」,對其權力有若干限制。 這些限制,自然為酷愛集權於一身的蔣介石所不願、不喜。 翻開當時人物的傳記與回憶錄,多人紀錄蔣介石看到憲法出爐,大怒,惡狠狠地說:「我不幹總統了,叫胡適去選」,蔣介石還真的一度決定推薦「胡適」競選總統,去擔任「虛位元首」‧‧‧ 但是,蔣介石不甘心,他想了半天又反悔,開始要為自己當選總統又大權獨攬做準備。 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日,蔣介石約集陳立夫、陳布雷等人開會,「指示國大代表資格與憲法及授權總統案之方針,分別與各方接談。」其中的「授權總統案」就是蔣介石的陰謀,也就是後來張群等在國大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顯然其目的在於擴大總統權力。 這些歷史正說明蔣介石並不想真正讓出權力,其內心深處,還是準備自己當總統。也讓中華民國本該就有之「內閣制」被束之高閣數十年。 正因為如此,中華民國「總統」變成怪獸,先有蔣家代代相傳做到死;後有李登輝權勢傾天號稱「東方不敗」;後來,接連兩個奇蹟,過去有個聲望只剩十八%的貪腐總統,如今有個聲望只剩九‧二%的無能總統,就算是百萬人民上街頭,還無法趕他下台。 過去,兩千三百萬台灣人被十八%的「綠衛兵」綁架,如今,又要被九‧二%的「愛馬士」與「護馬爺」脅迫,難怪台灣變成死氣沉沉,因為「大悲無言」! 為什麼如此無奈? 因為這些年,台灣被「綁架」了,選民永遠只能在兩個「濫蘋果」中間做選擇,永遠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不止是總統、直轄市長、立法委員‧‧‧永遠,都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真如此無奈嗎?也不盡然! 台灣社會在二○一二年六月,還被《富比士》選為是世界的「十大偉大社會」,事實上,台灣一切都好,搞不好就是因為政府是負擔,政客是累贅! 要改變台灣,也只有社會力奮起,將他們的憤怒與能量集中幾個制度改革,台灣就能有機會。 這些年以來,台灣人民一再看到了一個如下的圖像: 那是一個叫作「政府」的大醬缸,不論是行政體系與民意體系、不分藍綠與朝野,都是醬缸! 醬缸中心卻只有少數幾隻手,握著木棒想攪動醬缸。文官惰性和派系政客就像是粘性超強的泥漿,外面的民代更是污穢沾黏,所有的能量只會一再消磨,任憑誰當總統或是換上誰當閣揆或部長,黨主席或中常委,再怎麼攪動,醬缸依然不動如山。 醬缸中,台灣的政治已命定「存而不在」,台灣「有官無政府,有權不負責」亂象不可能疏解,停擺、遲緩、無效率,將是永恆的「負循環」。 換人做做看,有用嗎?醬缸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釜底抽薪,只有打破醬缸! 行政文官,有制度保障,數十萬人,要換也不是一時三刻能解決,但是,民選政客,卻是有機會汰舊換新,只要選舉制度上,給與新的能量! 其實,早就有一群人曾經致力於推動選罷法改革,要求讓人民有「政客否決權」,就是走出「藍綠分贓」的武器。 方法很簡單:就是落實「政客否決權」,在選票上加上一條「以上候選人皆不同意」,以及「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該選舉需重新選舉,被否決之候選人不得再參選」。 舉例說明,如果有甲、乙兩個候選人,都是比爛,一個人得30%選票、另一個20%,有50%廢票,甲在現制中,依然當選。 如果加上「以上皆非」及「重新選舉」條款,則甲、乙兩候選人都被否決,也將喪失參加重選之資格。試想一下,這樣子,那些搞派系、靠賄選、搞對立之流,還能像現在如此的囂張? 重覆投票「勞民傷財」?對! 沒有「政客否決權」,這些年,不也是因為官司、賄選、加上「換跑道」,重覆、重覆、又重覆的「補選」好幾回了。既然「補選」不可逃,不如導引進「正面力量」,才值得! 這樣的「選制改革」只要修《選罷法》就好,卻在立院束之高閣多年,人民要是不怒吼,持續不斷串連與爭取,拉高抗爭到最高層次,這樣的「政客否決權」,兩大黨絕不可能自動歸還給人民! 選制要改革,就是先推動「政客否決權」改革,讓民代不再是「利委」當道,進而改變台灣體質! 更進一步修改「單一選區兩票制」,提高「不分區立委」比例超過國會席次半數以上,並且,降低修改政黨門檻,從「五%」降低到「三%」,讓「第三黨」、「第四黨」因此能有更多機會得到席次,才能平衡藍綠兩大黨把持之現況。 不分區過半,政黨意志才有可能貫徹到立法院,讓「責任政治」具體落實。 最後,當然就該是台灣該正視「回歸內閣制」的必要性了。 正如同日本、英國一樣,讓總統、女王都只是成為國家象徵,內閣與閣揆幹不好就下台,讓政客失去「賴著不走」的保護傘。 全世界的成功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內閣制」,「總統制」國家除了美國之外,都是濫權、腐敗、欺壓人民特別多,在非洲、中南美,「總統制」就等同於人民之災劫! 這三步驟都要同步到位,不能分割! 只有在每個選舉先淘汰爛候選人,才能正本清源,讓當選人素質提高;只有讓國會與行政首長能落實政黨之責任政治,並且保障「第三種聲音」問政權,才能讓政治減少意識型態之爭鬥與地方派系的綁架,這樣的多數黨組閣之內閣制,才有品質管制的可能性。 面對險惡與污濁,台灣人民已到非自救不可的關頭了,挑戰最困難體制,以凝聚新的「共同體」意志,才能逼政客改變! 萬事皆備,只欠東風,就先架空馬英九吧! 「金馬敗政」需要災後重建、「買辦壟斷」也得撥亂反正,台灣,正需要打斷手骨顛倒勇,群策群力清理馬英九時代的廢墟,浴火重生。 反正,已經不會真正有人還會在乎眾叛親離,只剩一年多任期、令不出總統府,還「自囚」在被蛇籠、拒馬和鐵絲網包圍的凱達格蘭大道底的辦公室和官邸裡的馬英九‧‧‧ 就讓馬英九從此當一個「虛位元首」,拍照、剪綵﹝反正他也很喜歡這些雜事,也只能辦這些瑣事﹞,讓人民體驗「虛位元首」的情況,預習「內閣制」吧‧‧‧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