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某文學獎停辦之後
2016/10/21 21:10:03瀏覽1251|回應0|推薦24

某知名文學獎於截稿日期將至前猝然停辦,引發一陣議論。停辦布告彷彿心中有愧,低調處身版面一角,竟似比訃聞還不如。後者起碼大大方方呼召相識親友齊聲一哭。老實說,最先知道消息時只想著:哎呀,沒機會得獎了(雖說以我「佳作」連連的得獎閱歷來看,即便投稿也只是在孫山先生後頭排到天涯海角。)文學興衰如何如何,是後來才想到的事。不過,正因我入乎其內,而又未太上忘情、全然出乎其外,在這局內局外矛盾統一的位置,或許更能持平看待文學獎這回事。

首先,不必太矯情把文學獎說得一無是處。得獎對於創作者而言,無疑是顆定心丸。或許有人會說,紙本媒體退位,數位媒體得勢,反而是創作的黃金年代。只要有部落格、有臉書,只要註冊各式各樣論壇,就能發表作品,不必受紙媒編輯箝制。然而相較於創作百花齊放,評論則顯得萬馬齊瘖。正因如此,文學獎所代表的專業評鑑才更為重要,有助於提振整體創作品質。

我所指評論貧乏,並非論者所謂書評風氣蕭條。而是網路創作發達下,這些作品未必有人認真評點指教。更多的是同溫層式的相濡以沫。這除了反映網路平台形式上及使用習慣上的局限,也肇因於台灣的語文訓練向來不重分析論述。有心親近文藝的讀者,可能根本不具備基礎閱讀素養及評論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覺得,中等教育不該自陷於濫情理盲的「作文」,而應提升至針對文本/議題有條有理表達看法的「寫作」。這種訓練對創作者也有好處。能客觀評鑑自身作品,才得以在量的基礎上尋求質的增益。

當然,文學獎制度本身也頗多問題,有時簡直到了有「獎」而無「文學」的地步,鼓勵創作者成為炒短線的獎棍。各種文學獎調性相近,多是獎勵單篇著作,偏偏得獎作品與作者又乏人聞問。於是,創作者固然因文學獎而增添自信,並可藉評審講評稍窺一己長處與短處,卻缺乏向前邁進的動力與機遇。有獎堪得直須得,起碼有補於日常用度。至於長篇創作,吃力不討好,何苦來哉?

台灣每年難以勝數的文學獎,有不少由公家機構舉辦。競賽花費既出於民脂民膏,主辦單位更應細思,除了行禮如儀徵稿、行禮如儀評審、行禮如儀頒獎、行禮如儀消耗經費、行禮如儀周而復始,還能怎麼樣讓獎項對民眾產生意義,促成文學創作者與讀者的遇合。

先前有某市議員在審查鍾肇政文學獎經費時不認識鍾肇政是誰。這其實具體而微顯示當前文學及相關獎項與人民脫鉤的窘境。文學獎有如及時雨,但要讓創作者肯在園圃裡培育更繁盛甜美的瓜果,總得讓瓜果有銷路,或至少為消費者所知才行。

民國一百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於嘉義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鵲廬有光」專欄(2016.8.7)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fka17&aid=785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