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疑
2016/09/04 21:22:26瀏覽1030|回應0|推薦35

幾十年來,由學英文而教英文,再到如今翻譯英文,對英文的教學與運用,漸漸凝聚了若干看法。這其中自然多是一偏之見,但或許也參雜著不無參考價值的千慮之得。舉例來說,我相當討厭看到一些人在教英文的時候,武斷地判定特定表達方式的對錯,還編造出一堆理由。這通常是見聞不廣而故作高深,旁人往往只要在網上稍事搜尋,就能覓得可靠的反證。

我這麼說,不是要倒過來標榜自己見聞深廣。其實,不管是教導學生,或者撰寫英文文章,我常不免心生疑惑,而得借助線上搜索,來確認特定字句能否恰如其分傳達意旨。由此個人體驗出發,我慢慢相信,面對無涯無際且與時俱增的英語語料,教學者尤其得心胸開闊,知己之不足,時時有疑,勤加查索。

換句話說,教師所代表的,並非知識權威,而是閱歷較豐的先行者。先行者不必然不犯錯,犯的還可能是極為基礎的錯誤。不過,犯錯也正是先行者的優勢。因為犯的錯更多,他們更能體會犯錯之易,更懂得警醒,於不疑處窺見隱蔽陷阱。由此角度來看,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不是呆板地灌輸自以為正確的知識,而是鍛鍊學生偵錯、除錯的學習能力。

就英文寫作而論,偵錯與除錯的前提是「問題意識」:這麼寫說得通嗎?(Does it make sense?)那麼,怎樣才算是「通」,有sense呢?在個別句子的層次上,至少有兩點可說。首先,辨明句意是否順當,邏輯有無錯謬。接著是細部檢視句內各字的語意、用法、搭配。也就是說,這些字加起來對讀者所產生的意義,是否合於作者預期。台灣學生這一點做得很糟。很多人總自以為是、以意逆之,從來不會去查字典,由例句去體會一個字會起何種作用,又是如何起作用,更別提字與字間的合縱連橫。結果,字義錯謬,句法荒唐,搭配失諧,寫出了一篇篇不可解的「奇文」。

然而,須強調的是,上述種種,牽扯的不只是對錯,還有道地與否,而「道地」是個有模糊空間的概念。用法道地,可能也意味著陳腐,而不道地,或許正代表新鮮。亦即,不道地未必就不可接受,更絕非不對。再說,特別在英語全球化的年代,道不道地,說不定越來越不成為問題(如果我們所謂「道地」僅只限於廣為英語母語人士使用)。更何況,如第一段所言,很多時候,不是措辭不道地,而是特定讀者「袂博假博」。

在google年代,教學者真的不要抱殘守缺,以殘缺的知識作裁判者,而是要以身作則,示範怎麼當個學習者。

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於嘉義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 「鵲廬有光」專欄(2016.7.10)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fka17&aid=7307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