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仍應七分政治三分軍事
2007/10/30 18:39:29瀏覽193|回應0|推薦0
 聯合報三十日社論指出,十月二十四日晨,藍綠陣營在博愛特區分別發起入聯聖火及返聯鐵馬活動;是日傍晚,中共發射「嫦娥一號」繞月衛星成功。當台灣仍陷於連國家認同都無共識的困境,中共的國際勢位又見升高了一個台階。

 中共成功發射「嫦娥一號」繞月球衛星,但不似當年將「兩彈一星」喻為軍事躍進的具體指標,如今面對國際質疑其太空軍事化意圖,卻反而不斷強調和平用途。若謂「嫦娥一號」沒有軍事目的,那是欺世的外交語言。「嫦娥一號」對月探測,實係中共未來建立太空站的前奏,續曲則是太空指揮中心及太空武器的部署。

 值得關注的不是「嫦娥」的軍事意圖,而是中共國際戰略與兩岸戰略的變化。中共不再「耀武揚威」,改而強調探勘月球能源的「軟實力」;但這不表示中共不重視軍事發展,近二十年兩位數增加的軍事預算,顯見其持續發展軍力,只不過轉向檯面下低調進行。例如,今年初中共成功試射反衛星導彈,成為美、俄之外,第三個具備此一能力的國家,並在去年底以來陸續公布殲十戰機、○九四及○九三型核動力潛艦、東風廿一型中程導彈等新型武器,凸顯中共也在大幅擴張「硬實力」。

 相對而言,民進黨政府也在今年國慶,辦了一場沒有大閱官的閱兵,並秀出雄風三型和天弓三型等新一代武器,原先要露臉的雄二E巡弋飛彈,則因美國關切臨時喊卡;不數日更傳出準備發展核武的消息。這一連串動作被不少國際媒體解讀為民進黨為推動台獨,向中共展示姿態;但是,未料胡錦濤非但未作針對性的回應,反而丟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橄欖枝,頓時在國際上形成中共追求和平,台灣卻炫示武力的對比。陳水扁似在向國際宣示,他已有憑藉武力推動台獨的決心。

 此一對照,相當突兀。似乎呈現出中共「揚和抑武」的姿態;但台灣卻有升高衝突、「揚武抑和」的意味。如今,在台灣「國防表演」及中共「嫦娥奔月」後,似應冷靜思考:台灣究竟應採「台獨政略/軍力恐怖均衡」的戰略架構,或採「非台獨政略/軍力輔佐」的戰略架構?

 欲台獨,必須加強軍力,此點不必置疑;倘採「非台獨」的政略,軍事即可居輔佐角色,這也是情理中事。若欲採「台獨政略/軍力恐怖均衡」的架構,或有兩種模式可採:一是冷戰時期美國以升高「恐怖平衡」成本,拖垮蘇聯的「軍備競賽」模式;另一則是北韓以「核訛詐」換取國際援助與美國承認的模式。但台灣綜合國力相對日下,連教改經費都吃緊,哪來與中共軍備競賽的足夠國力?若採北韓戰爭邊緣的「核訛詐」模式,則美國連雄二飛彈都不准露臉,豈會同意台灣發展核武?

 何況,由於國家認同分裂,台灣軍隊充滿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低迷氛圍;且政客又不斷縮短役期,亦反映民間反戰、避戰心理。在這樣的社會因素下,台灣實在已無挑起軍事解決的條件;而近年政客內鬥對士氣民心造成的莫大傷害,更儼然已成國防上的不治之症,恐已復原無日。

 台灣沒有可能與中共進行「軍備競賽」,台灣若走持有核武的偏鋒亦顯非明智之舉。台灣的兩岸政策,仍應回歸「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比例與架構。以正確的「政略」為主,以必要軍備的「軍略」為輔。明白地說,倘採台獨政略,即必須走向軍備競賽之途,否則即是「鬧台獨/不敢台獨」的假台獨,對台灣極為不利;相對而言,若採「非台獨」的「政略」,固然仍須加強必要軍備,卻可避免走上軍備競賽的自殺之途。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仍是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的最佳戰略。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xndlai&aid=133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