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徬徨高雄港:台灣在何處轉錯了彎?
2007/10/15 09:20:26瀏覽159|回應0|推薦0

 (本博客主人注:下面文章中的立场不代表本人,台湾不是国家!但尊重其言论自由,不做任何修改.)

  聯合報14日社論指出,說高雄港在全球港口排名將再跌兩名,一般人也許不會有太多感覺,畢竟近年大家對「衰退」二字已熟到麻痺。但如果問:那些不再到高雄裝卸的貨物都到哪去了?那些掉頭而去的貨船還會不會回來?真相將殘酷到讓人無法漠然以對。

 由於競爭力衰退,高雄港貨櫃裝卸量今年將由全球第六名退至第八。其實,早在年初,航運界即已預言將有此結局;不幸言中,是因為政府根本未做任何努力來挽救形勢,只是眼睜睜看著高雄港一路往下掉。

 台灣經濟愈衰頹,扁政府即愈向政治黑洞挖掘魔力;「入聯」、「正名」及「去蔣」愈成為執政主軸,「台灣走出去」的調子唱得愈高亢,台灣偏離世界經濟的航道也就愈遠,變得愈孤單。這種「經濟冷、政治熱」的惡性循環,已長達七年多,且一日惡化一日;想要寄望民進黨帶領掙脫這個泥淖,看來已無可能。只消看,陳水扁家族發生貪瀆弊案之後,他連喊了幾年的「拚經濟」口號都棄而不提,即可知這個政府基本已放棄經濟。

 公元兩千年時,高雄港還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熱門貨櫃港,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民進黨執政七年來,高雄連退了五名,先是輸給釜山,再敗給上海,然後被深圳趕過,今年則是鹿特丹和杜拜。緊追其後的寧波和青島,明年隨時可能超越它。這頁滄桑,其實就是台灣經濟滑坡過程的一個縮小舞台:高雄港原是一個主客觀條件優越的國際大港,但扁政府的鎖國政策糟蹋了它的優勢,夜郎自大的兩岸政策則耗喪了它的機會。

 試想,作為一個東亞島國,台灣最大的利基,除了深厚的自由經濟基礎,就在南北轉運便利及可以作為大陸的輻射臍帶。但多年來,主政者非但不珍惜這樣的優勢,反而不斷自我閹割。當年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使台灣發展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大好機會付諸流水,這是台灣首度錯認航道;接下來,陳水扁七年半的「積極管理」及反反覆覆的「正名制憲」,無能與非理性的治國思維夾纏,更將台灣帶向困頓及鎖國的死胡同。

 如今,中國大陸沿海港口從南到北逐一布建完成,從所謂「北大上青天」,到如今連廈門、福州等老港都面貌一新,進出世界工廠的貨物皆經由新航線直接運往世界,台灣才發覺自己已被孤立在主要動線之外。其實,何止高雄港的地位節節敗退,基隆港早跌到四十幾名外;這幾年,頻頻聽到國際航商撤出台灣的消息,主政者何時對此表示憂心或關切?但如果連大陸台商的貨物都不再經台灣轉運,所謂的「境外航運中心」將名存實亡;失去境外,也沒有中心可言了。

 高雄港的褪色,其實是一個寓言。這些年來,民進黨在高雄市著力最深,投入最多資源,也鞏固了一塊最堅實的基本盤。這樣的投注和建設,雖使高雄對內而言變得更「綠」,卻未能帶動它的對外發展;包括選擇建在港區的流行音樂中心,也是在削減高雄港的發展能量,來搬演內部的政治金光戲。民進黨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將台灣從一個「外向型」的開放經濟變成「內向型」的閉鎖經濟,也把台灣經濟的蓬勃活力變鈍變弱。

 民進黨就執政位置時,是帶著台灣人民對許多「世界第一」頭銜的驕傲而登台;經過七年半,光榮逐一剝落,自豪變成唏噓,期待只剩失望。看看褪色的高雄港,請謝長廷告訴人民:所謂的「海洋立國」,是要立足在哪裡?面向哪裡?

 漂亮的口號,鮮活的語言,已無助於紓解台灣的經濟困境;因為,人民已看穿:一個掐住自己咽喉的人,不是勇敢,而是愚昧。就像一個倡導自我鎖國的政經體制,只證明自己比共產體制還沒有「改革開放」的能力。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xndlai&aid=130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