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12年國教鬧劇還沒演完,想起半年前所撰寫的文章,心中滋味百感...
2013-02-15 01:17
⋯⋯ 中國時報
【孫振義】
在此新春之際,頗適合針對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進行反思。一般而言,眾多討論十二年國教議題中,多半是圍繞著「免試」、「比序」、「抽籤」等議題,無異是針對表現較佳的「優勢族群」學生,意圖紓緩他們在升學上的壓力。然而,教育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卻應該是「幫助弱勢」!教育部曾慎重地表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權利並非「義務教育」,家長們可以自由選擇讓自己的孩子要不要就讀。按此局勢發展,原本在教育制度下相對弱勢的學子,在缺乏「強制性」的規範下,將來非常容易錯失此教育資源、喪失翻身機會。
世界萬物可以各憑本事保有各自的一片天,相對的,人也有千萬種,有一些人在十五、六歲時既不知自己的天賦為何,也無法適應傳統的教育方式,更不想因為「義務」去上高中、高職。另外,還有一些少數人,從中小學時就開始以「盡義務」的心態到學校去,學習成效根本無法令人期待。對於這些人而言,待在學校讀書是痛苦的,確實不適合因為十二年國教制度而延長上學的惡夢。但這群人是否也應該就此讓自己的權利睡著?而政府是否也可以消極地任由他們放棄權利呢?
在台灣的現實環境中,幸運的人可以早早尋得自身興趣、天賦所在、人生志向,然後透過有效的教育學習邁向人生康莊大道。次等的人,他們心底雖感覺茫茫然,但總還算能夠在教育體系中調適過來,保有尊嚴地在求學過程中逐漸找到人生方向;但對於那些一輩子只想當個小人物,或者暫時無法在校園內發展興趣、無法從老師們身上習得專業的人,若可以直接在現實「社會大學」中找到他們的興趣與未來,想必也是一條幸福之路。政府更應該為他們著想,設法讓十二年國教機制也能加惠於這群走向實務界的人。
與其呆坐在校園中耗光青春、磨掉自信、養成劣根性,不如直接踏入社會中,透過師徒制開始展開職涯、學真功夫(而非紙上功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務工作之後,隨著技術需求與心智年齡的成熟,便會逐漸發現基礎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此時十二年國教制度可促使他們再回到高職或五專接受三年職業教育。在政策的保障下,他們應可選擇以留職停薪的方式專心進修,亦可利用夜間與假日完成學業。此番融合學習動機與自身實務經驗的學習過程,相信一定可以讓同樣的政府教育資源,達到更高的成效。
至於那些經歷數年探尋仍無法在現實社會中找到工作志向的人,就更是十二年國教需要協助的對象了。政府可以透過制度誘導他們回到校園接受三年的職業訓練,當中亦可配合建教合作機制(同時可保障學生之實務經驗與收入),裨益他們在三年的教育訓練過程中,不但可保有微薄收入外,更可以完成後三年的國民教育、取得專業文憑,亦可以在畢業後即能夠投入就業市場、找到工作。藉此正好可同時達成提升「就業率」及「國民教育水平」的兩大目標。
既然十二年國教政策已經箭在弦上,除了紓緩學子的升學壓力與建立公平性外,理當積極對教育弱勢族群多用點心,俾使十二年國教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反過來說,如果十二年國教僅是想要消滅明星學校、調整入學方法,絲毫不在乎後半段的孩子,那也大可不必打著「國教」的旗號,以免混淆視聽,徒增人民對政策之不必要的期待了。(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