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2 22:26:40瀏覽331|回應1|推薦0 | |
【聯合報╱孫振義/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台北市)】 想要「愛臺灣」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改變飲食習慣,就可以維護良田的生產價值,避免其被肆意的變更為其他用途,愛臺灣的行動其實可以從吃米食開始! 當世界糧食危機的警語響遍街頭巷尾,當許多農地遭到強制徵收改為其他土地使用類別時,就是「守護良田運動」號角響起時刻。從前農業為國家不可動搖之本時,將農地變更為其他用途將會被視為罪大惡極,農夫的辛勞生產精神也是國小教育中重要的宣揚主題。如今,高科技產業經濟利益掛帥,每分地的稻田產值遠不及每平方米科學園區的產值,因此許多良田被迫順應國家發展的腳步成為工業區,產品也順理成章的從稻米變成3C產品。 其實稻田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對其的依賴程度。對人民而言,食物的選擇除了米食外,還有大量的麵食(例如麵包、麵條、餃子等),導致可能有許多人連著好幾天都沒吃過米食。所以當民眾對米食需求量逐年降低、年輕人因為收入考量而不願意投入農業生產時,後繼無人的老農夫便會很輕易地隨著公部門的政策放棄耕田的權利,讓耕耘數十年的農田被變更使用。 然而,一個需要為全民設想的政府卻需要有更有遠見的思維,應該積極主動的扶植臺灣的米食產業。理由一,讓國人過於依賴臺灣自身沒有生產的麵食是一件不智之舉,因為無法掌握決定麵粉價格的主動權;理由二,農田一旦被變更回其他使用型態,便再也無法回復成農業生產的土地,屆時若需要農田,只好再開發原始林地,也將造成生態破壞;理由三,適當的將稻米製作成其他精緻米製食品,販售到世界各國,仍具有相當程度的經濟價值;理由四,台灣是一塊適合生產稻米的土地,不積極發展米食特色就是暴殄天物、枉費老天爺給的天賦。 今日的臺灣,奢望政府對於農地政策有積極改善作為是略顯遙遠。但基於政治人物與政治思維嚴重地受民意動搖的特性,當我們無法直接影響政策與制訂政策時,唯有透過自身的力量,從增加米食的食用開始,讓守護良田的行動成為愛臺灣的第一步。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