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0 00:07:15瀏覽2443|回應6|推薦102 | |
上篇那首詩寫於 我相信,以李潼的豁達,他或有勇氣來讀這首詩,但我終歸沒送出,無法讓他生前讀到這首令人心情沉痛的詩。後來得知,他曾央他的好友童慶祥為他寫篇「生前告別文」,童也未「銜命」交出「功課」,他也表示「萬般不捨,提不起勇氣來面對現實」。 與李潼相識於1986年的一次藝文旅行中,印象中,他就是充滿陽光的年輕人。認識十八年,算一算,在他生前只見過十一次面,但感覺上,我們好像熟稔了一世人。 第一次見面是在省新聞處辦的三天兩夜藝文活動,從角板山到金門,一路上看他笑容可掬的跟大家打招呼聊天,那時大家習慣叫他賴西安--寫民歌好手的賴西安--好一副陽光快樂又頑皮的年輕樣貌。那次認識後,我們時有聯絡,我常向他請益寫作的事,他也絕不藏私,會「要五毛給一塊」的傾囊相授,讓人家分享他的寫作種種與生活趣事。這段時間,也經常從媒體得知他不斷的獲得文學大獎,成了文壇最受矚目的新星。
第二次見面,竟是在相隔十三年後的1999年7月,我從工作單位自請退休,嚮往「專事」寫作,李潼又傳授一堆「專業」寫作的秘笈給我(不過,他雖不藏私,我能學到的也極有限),並邀我到他羅東家玩玩,那次他親自下廚準備有機健康午餐待客。隨後,開車帶著他尚讀小學的小兒子以寬與我,四處走走看看,留下一頁難忘的羅東印象。
大概是剛退休,又興奮又得閒,光是那年便與李潼踫面了四次。除了羅東遊,接著八月有個國際兒童文學年會在台北舉行,李潼要介紹來自異國與會的他的朋友,即日本的中由美子及馬來西亞的愛薇給我認識。不宜怠慢遠來的客人,我特地開車帶他們上陽明山逛逛,並大啖野菜大餐,玩得興高采烈。另兩次,一次是他應邀到蘆洲演講,我與先生開車去車站接他,先來舍下便餐,再送他到演講會場,聆聽他精采的寫作分享後再送他上車返回羅東,扮演了一次溫馨接送情。先生也喜歡讀他的小說,能認識作家本人,自是幸會。
1999年12月22日,李潼那套轟動文林的《台灣兒女》系列十六冊鉅著,在晶華酒店舉辦新書發表會,是當年文壇及出版界的盛事。會場冠蓋雲集,給這位文壇最耀眼的作家的掌聲不絕於耳,場面熱絡又溫馨,讓身為老友的我們深覺與有榮焉。
2001年春,婦女寫作協會舉辦宜蘭冬山河一日遊,李潼聞訊有大批作家到訪,不敢「怠慢」,專程從羅東趕來與文友寒暄一番,因而有個短暫而愉悅的聚晤。 .
同年 在那次研討會中,看了許多部小成本拍的記錄片,對各階層,尤其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面貌,有進一步的了解,又聽聽李潼的一番獨特見解,可謂受益良多。(參閱:那年912台東行~~追憶作家李潼) 2002年7月間,我打電話跟李潼聊聊,問一下近況,他很「平常心」的跟我敘說,他五月間身體不適,去檢查,發現到一些「不好」的東西。他正定期從羅東到淡水和信醫院做治療中。雖然他說話的語氣仍帶著一貫的「皮」性,但我聽完仍心頭一震,尤其聽到醫師告訴他的一些預後情況,心裡更覺不安。怎麼會這樣呢?他是如此壯碩,定時運動、練氣功,當初他還特別囑咐我,少熬夜寫稿,他說他每天就像公務員一樣,正常作息,正常寫稿,吃健康餐。如此懂得養生的人,「壞東西」怎麼會找上他呢? 我去淡水和信醫院探望他兩次,知道他不忌口,第一次帶去自己滷的牛肉,煮了一鍋海鮮粥,給他補補元氣。在醫院,遇到林枝旺與丘秀芷。枝旺帶了一大袋的阿蓮龍眼來,中午,他那美慧的小妻子更是弄了一盒盒精致的餐點來,攤滿了一張臨時自病房外拉過來的長桌,加上李潼一派的輕鬆幽默作風,把病房的氣氛搞得竟像是辦野餐會一樣的「HIGH」,笑聲連連,這哪是在探病?他哪像病人?這就是李潼風格!儘管他在信中稱「人給化療、電療弄得快化了,快金光光」,那是一種何其愁煞人的病中光景,他照樣「人來瘋」(他自侃)的談笑風生,叫人笑在臉上,內心卻心疼不已。 聞說李潼病了,我的「汐止幫」鄰居林錫嘉(寫詩及散文好手)也說要去看看李潼,我們便又結伴去醫院探望過他一次。這回在醫院遇到前新副主編劉靜娟等,病房內又是一番「熱鬧」氣氛。改不了的,李潼就是這樣一位能夠暫時忘了病痛,嘴角春風的把快樂感染給周遭朋友的人。他簡直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原載 2005年夏季號 兒童文學家)(中篇)
~~謹PO此文悼念作家李潼逝世五週年~~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