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俗世聖人與夜店禪師
2021/04/14 12:14:37瀏覽871|回應2|推薦25
俗世聖人與夜店禪師
聖人懂得很多,而又抽離了生活,因此,他說的話幾乎沒有人能夠懂,或者,幾乎沒有可能落實到生活上。
而,普通的民眾需要的是:切實、真切又與自己的生活相關的。
企圖“拔高“他們,幾乎是徒勞的。
聖人,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凡間俗世,才可能轉化為切實可行的。
但,問題來了。
人們不但需要生活,更應該從繁瑣的生活中“跳躍”出來,否則,無法“脫離苦”。
“離苦得樂”的方法
雖然,宗教使用的“取代法”——用另外一種精神(信念)取代“人們固有的”,但,並不能真的轉化現實中的他。
通常的情況是:在聖人面前是一回事兒,在現實生活中又是一回事兒。
依舊是:一種“分離”、“分裂”的狀態。
人們的苦到底來自哪裡?
人們無法“安住在當下”,在現實生活中總想逃——衝向頭腦中“好的地方”。
身、心都在那個地方(未來、頭腦所期望的地方)。人們所知道的“五馬分尸”就是這個樣子,怎麼會不痛苦?!
看來,解決苦,首先需要解開那些拉扯。
解除生活中與自己親身經驗(當下)無關的一切。當然包括“聖人、聖語帶給你的困擾”。
話是這麼說,也是這個理。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它必須轉化成可以操作的,成為你的切身經驗。
如果,有一位禪師不斷地在身邊提醒當然很好,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真的禪師是不會讓你把他當成聖人的。
禪師更靠近一個師傅、一個搞技術的老師傅,他做的是“傳、幫、帶”的工作。
與普通的師傅不同的是,他會讓人們經驗到如何在生活中升起『觀照』。
如果說『接受』生活中的發生是第一步(不但是意識上,而且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自己生活的當下);『觀照』則是“離苦”走向安詳、自在的第二步。
它們是同時發生的,只是便於描述才這樣分開說明。
『觀照』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來”、“去”,都是在描述“被動”,就如:樹不動,風來又去。
人們只是感受、感覺期間的發生。
並不是“迎”,也不“送”,而是,不動。
在“不動”中『觀照』,它便是靜心。
“聖人、聖語”需要轉化為切實的身、心體驗,並在生活中得以升華(了悟、覺悟、悟道)。
生命就是在經驗真實當下的同時,並同時擁有“覺知”,才有了擴展。
遺落的櫻花季•溫哥華
可能是大自然和樹的圖像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lsecp&aid=160978210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9/14 14:12
再來探詢見頭不見翼的玄小姐,您近日可平安健康?🍀🌹

快樂,豈非自我「校對」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期望?😍

宗教與否,並不重要,宗教的表象下,藏匿個人的悲傷(任何的sadness)。極端的外顯的宗教,展示了積極的自我放棄。
玄宇居(julsecp) 於 2021-11-25 10:41 回覆:

--認真展翼---

如果快樂真如此等言說

您該是位鐵的人生常勝軍

頗同意提及的宗教觀

"活著  就得要苦中作樂啊!"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之於動
2021/04/15 22:26
我猜想您身體力行禪修、靜坐、精進,應累進了不下十年、廿年的功夫,更歷練過不同的挑戰和調適。我要向您討教,「觀照」的經驗、隨行法門,也當成您這篇心文的例子。
玄宇居(julsecp) 於 2021-07-24 23:14 回覆:
感之於誠
真金還須火練
即為本具 尚可精益求精

借古人言 以顯其蹤
大學禮記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觀照妙用 存乎一心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個人些許淺見。拋磚盼能引玉 切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