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1 15:08:30瀏覽1024|回應0|推薦9 | |
論語中的成語精句台語漢音選讀(一) 王峙淵注音並翻譯 九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論語中,頗多融入生活的成語,以及修身養性的精句。現在一一選出,提供諸位君子「乾乾夕惕」。 生活在台灣的人,大多會說台語,但不會用台語念書讀字,因此加注台語漢音(讀音),以饗讀者。
學而第一
ㄏㄚㄍ八 ㄖ一五 ㄒ一五 ㄒ一ㄇ八 ㄐ一一 ㄅㄨㄉ四 ㄝㄍ八 ㄨㄚㄉ八 ㄏɔ五 一、學 而 時 習 之,不 亦 說 乎? 翻譯:學習之後能時時複習,不也很喜悅嗎?(說字假借為兌的意思,今字作悅。)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一ㄨ二 ㄅ一ㄥ五 ㄗㄨ七 ㄨㄢ二 ㄏɔㄥ一 ㄌㄞ五 二、有 朋 自 遠 方 來, ㄅㄨㄉ四 ㄝㄍ八 ㄌɔㄍ八 ㄏɔ五 不 亦 樂 乎? 翻譯: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令人快樂嗎?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後世引用:《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七回:「不隄防被素姐滿滿的一盆連尿帶屎,黃呼呼劈頭帶臉澆了個不亦樂乎!」
ㄖ一ㄣ五 ㄅㄨㄉ四 ㄉ一一 ㄖ一五 ㄅㄨㄉ四 ㄨㄣ三 三、人 不 知 而 不 慍, ㄅㄨㄉ四 ㄝㄍ八 ㄍㄨㄣ一 ㄗㄨ二 ㄏɔ五 不 亦 君 子乎? 翻譯:別人不瞭解我,能不慍怒,不也是個君子嗎?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ㄍ一五 ㄨ一五 ㄖ一ㄣ五 一ㄚ二 ㄏㄠ三 ㄉㄝ七 四、其 為 人 也 孝 弟, ㄖ一五 ㄏㄥɔ三 ㄏㄨㄢ七 ㄒ一ɔㄥ七 ㄐ丫二 ㄒㄝㄣ二 一二 而 好 犯 上 者,鮮 矣! 翻譯:他的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然而喜好冒犯長上,這種人必定少有!(鮮字假借為尟的意思。)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ㄎ一ㄠ二 兀ㄝㄣ五 ㄌ一ㄥ七 ㄒㄝㄍ四 ㄒㄝㄣ二 一二 ㄖ一ㄣ五 五、巧 言 令 色,鮮 矣 仁! 翻譯:巧詐的言詞,精靈的容色,這種人少有愛心。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令假借為靈,鮮假借為尟。) 後世引用:《西遊記》第三十二回:「你做出這樣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麼巡山,卻又在這裡笑他!」
兀ɔ五 ㄖ一ㄉ八 ㄙㄚㄇ一 ㄒ一ㄥ二 兀ɔ五 ㄒ一ㄣ一 六、吾 日 三 省 吾 身 翻譯:我每天三事省察自己。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後世引用:明無名氏《貧富興衰記》楔子:「吾日三省朝聞道,自古寒儒陋巷居。」
ㄏ一ㄥ五 一ㄨ二 一五 ㄌㄝㄍ八 ㄐㄝㄍ四 一二 ㄏㄚㄍ八 万ㄨㄣ五 七、行 有 餘 力,則 以 學 文。 翻譯:實行孝弟信愛仁之後,有剩餘的精力,就努力學習文章文學。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ㄏㄝㄣ五 ㄏㄝㄣ五 ㄥ一七 ㄒㄝㄍ四 八、賢 賢 易 色 翻譯:尊重賢能,輕㑥女色。(易字假借為輕㑥,說文:「㑥,輕也。」) 或譯:尊敬賢者,替代愛好美色。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後世引用:《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聖人承天,賢賢易色,取法於此。」
ㄍㄛ三 ㄐㄝㄍ四 万ㄨㄉ八 ㄉㄢ七 ㄍㄞ二 九、過 則 勿 憚 改 翻譯:犯了過錯,就不要怕改。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ㄒ一ㄣ七 ㄐ一ɔㄥ一 ㄉㄨ一一 ㄨㄢ二 十、慎 終 追 遠 翻譯:慎重送終,追祀遠祖。 或譯:慎始慎終,追念前賢。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後世引用:唐張說《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皆篤行純孝,慎終追遠。」
ㄌㄝ二 ㄐ一一 ㄧɔㄥ七 ㄏㄛ五 ㄨ一五 ㄍㄨ一三 十一、禮 之 用,和 為 貴。 翻譯:禮節的運用,以和諧為可貴。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ㄒ一ㄉ八 万ㄨ五 ㄍ一ㄨ五 ㄅㄠ二 ㄍ一一 万ㄨ五 ㄍ一ㄨ五 ㄢ一 十二、食 無 求 飽,居 無 求 安。 翻譯:飲食不求太飽,居住不求安逸。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後世引用:元秦夫《趙禮讓肥》第一折:「我如今居無求安,食無求飽,慕顏回他也有一個陋巷簞瓢。」
ㄅ一ㄣ五 ㄖ一五 万ㄨ五 ㄊ一ㄚㄇ二 ㄏㄨ三 ㄖ一五 万ㄨ五 ㄍ一ㄠ一 十三、貧 而 無 諂,富 而 無 驕。 翻譯:雖貧窮而不對富裕的人諂媚,雖富裕而不對貧窮的人驕慢。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後世引用:明朱權《荊釵記》第十五齣:「我守忠信,自古道:『貧而無諂。』肯貪榮忘恩失義、附熱趨炎?」
ㄖㄨ五 ㄑㄝㄉ四 ㄖㄨ五 ㄘㄛ一 ㄖㄨ五 ㄉɔㄍ四 ㄖㄨ五 ㄇㄛ五 十四、如 切 如 磋,如 琢 如 磨。 翻譯:猶如切骨,猶如磋牙,猶如琢玉,猶如磨石。比喻互相討論,不斷研究。 原典:《詩經》〈衛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後世引用: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賦》:「如切如磋,自契激揚之義;同心同德,孰分清濁之姿。」
ㄅㄨㄉ四 ㄏㄨㄢ三 ㄖ一ㄣ五 ㄐ一一 ㄅㄨㄉ四 ㄍ一二 ㄉ一一 十五、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ㄏㄨㄢ三 ㄅㄨㄉ四 ㄉ一一 ㄖ一ㄣ五 一ㄚ二 患 不 知 人 也。 翻譯:不要憂慮他人不瞭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瞭解他人。 原典:《論語》〈學而〉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