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9 22:51:02瀏覽833|回應0|推薦3 | |
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弟子規9) 『諫』是勸誡,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去勸誡。《論語》「君子信而後諫」,朋友要相信你之後,你才能夠勸誡他;「不信則以為謗己也」。假如信任還不夠,你馬上就指出他的缺點,他覺得你是不是有意毀謗我?所以必須建立在信任之上。如何建立信任?要懂得多付出,針對他的需要去付出,他就會很高興。而如何能夠了解人家的需要?要善於多觀察,多接觸。 勸誡是否得當? 要從存心看,從態度看,要用對方法、時機,要很有耐性。「親有過,諫使更」是一片孝心,態度是「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勸了以後不聽,「復」是不厭其煩的耐性,「悅」是時機,要等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勸。 假如勸別人,他不能接受,我們要反觀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希望他好,還是控制的欲望?「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規勸他人的時候,最好是在私底下跟他講,因為大人面子最貴。《論語》「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就是你的交情跟他還不夠的時候,所謂「交淺不言深」,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那你講錯話。但是「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我們已經跟他交情夠了,他有過失的時候,我們不告訴他,那就「失人」,我們就對不起這個朋友。最後是耐性,有些朋友要勸個三次、五次,有些要勸二年、三年。 引導孩子,當同學講出你的缺點時,應該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 父母也要規勸孩子的過失。有個父親跟孩子相約開車出門。到了一個風景區,他的孩子要去一個加油站加油,他就跟他相約好,下午四點一起在這裡碰頭。結果孩子就近去看了電影,結果一看時間忘記了,心裡面也很焦急,就跟父親道歉:父親,車子壞掉了,所以我回來晚了,我去修理。父親就對他說你怎麼可以騙我?孩子接著又說:父親,真的是因為車子壞掉。父親就對他說:我已經打電話到加油站去了,他們說車子都在加油站那裡。這個兒子一聽很慚愧。接著父親就說:我非常生氣,我不是對你生氣,我是對我自己生氣。因為我自己教育失敗,所以我要好好檢討這十六年對孩子的教育,我今天要用走的走回家裡去。離他們家有十八英里的路,走回去可能都半夜了。父親很堅持,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回去,自己在那裡反省,兒子開著車在後面一步一步的跟著。相信孩子的內心會非常內疚。所以父母教孩子也要時時以一個反省的態度來感化小孩。 魏徵有一天就跟唐太宗說: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接著說:忠臣都會被殺頭,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一聽,在那裡笑。忠臣都被誰殺的?暴君殺的。魏徵這麼一個善巧的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所以魏徵的言詞非常有藝術,這麼樣一敘述,已經把他的命保住了。 有一次勸誡唐太宗非常激烈,唐太宗氣得半死,走回寢宮,邊走邊罵「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殺了」。剛好皇后看到了,一定是誰的傑作?魏徵的傑作。所以皇后馬上去換上非常正式的衣服,然後走到唐太宗的面前,當場跪下去就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一頭霧水,我氣得半死,你還恭喜我什麼?接著皇后就說:一定是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我是明主」,氣都消掉了。所以一個君主能夠成功立業,他身旁不知道有多少個人在幫助他。 楊老師曾經輔導過一個先生有外遇的個案,他的太太來找楊老師,楊老師就跟她說:妳一定要下定決心,我才要教妳方法。結果這個女士說,我一定全心全意去挽回我的先生。楊老師接著就跟她說,妳要拿出女人最強的能力,叫什麼?溫柔。所以那天開始,她也穿的整整齊齊,都把孩子功課弄好,都讓孩子去睡覺,她自己坐在椅子上等先生回來。結果一看十一點多了,十二點多了,一點多了,這時候內心怎麼樣?你還不回來!突然在這個時候體會到,一切法得成於什麼?忍。突然先生進門來了,她馬上和顏悅色跑過來,「你辛苦了」,把他的公事包拿起來。「你一定餓了,我去幫你煮碗麵」,就走到廚房去。她先生神魂未定,到底發生什麼事?結果她就這樣連續幾個月的時間都這樣子做。突然有一天,她先生回來的特別早,一進門,話還沒講就跪下去,她先生說:妳饒了我吧!我都跟妳招了,這幾個月我的內心受到了良心的譴責跟煎熬。所以當先生有過失的時候,確確實實還是得用我們的真誠之心去感化他,還是要我們把本分的事做好,讓對方覺得慚愧,引發他的反省、慚愧之心。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