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4 06:37:33瀏覽1992|回應12|推薦54 | ||
前幾天,在此地中文電台聽到這樣的一則新聞﹕ 「美國前總統約翰森的遺孀去世,享年94歲……,前總統約翰森……。」 我聽了一頭霧水,到底是哪一個美國總統的名字叫約翰森呢?為何從來沒聽過?後來仔細推敲,再加上別的新聞報導才知道是 詹森總統 的遺孀去世。這個譯名太離譜了,Johnson本是一個字,是誰將它拆開成兩個字,第一個John採用一般的慣例譯成約翰,第二個 son採用音譯變成「森」,如此變成了這個古怪的名字「約翰森」,如果照意譯,那也可稱為「約翰兒」了,如此這般竄改,您還知道說的是誰嗎? 美國有個城市叫 "New Orleans",我們習慣用音譯,稱為「紐奧良」,如果想要義譯稱為「新奧良」也未嘗不可,然而在同一家中文電台,每次說到這個城市"New Orleans",必說成「新紐奧良」,我聽了非常不以為然。也就是說 New這個 字既用義譯「新」也用音譯「紐」把它譯出來。所以這個城市他們把它改名為“New NewOrlean",真的是不倫不類的翻譯。 和New Jersey州一樣,有人譯成新澤西,有人譯成紐澤西,但您一定不能叫它新紐澤西,那就變成是 New NewJersery了。 類似這樣可笑的譯名多的不勝枚舉。南加州有一個著名的城市Pasadena 譯為帕沙迪那市,它的南邊有一個小城 South Pasadena,是 南帕沙迪那市。最近的中文報紙竟把這個城市簡稱為「南巴市」,既難聽又不貼切,完全和英文原名走樣了,只是為了方便而這麼稱呼真令人難以接受。 有一部影片叫“The day after tomorrow”大陸的譯名就叫“後天”。沒錯“The day after tomorrow”就是後天,但整個影片及劇情哪裡只侷限在後天,應該譯成「明天之後」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比較貼切,譯成“後天”是很可笑的。 大陸和台灣的譯名經常不同,似乎故意要突顯雙方的差異。你說雷根,我偏叫李根;你說布希,我叫布什;你說行動電話,我叫流動電話;你說口香糖,我偏說口膠;你說電腦,我叫計算機;你的部落格就是我的博客,怎麼樣,很有想像空間吧!反正最後大家都會明白的。 這是由電台的一則新聞報導所引發的感觸! 此文刊登於2007年八月八日世界日報家園版 阿丹日記一則 不要煩我,我很忙! 每天努力敲敲打打 ,學得一身好本領!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