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2/01 01:04:44瀏覽5513|回應2|推薦30 | ||||||||||||||||||||||||||||||||
【暖身串場的法寶 ~ 兒謠暖身活動帶領技巧】 學習目標: 1. 示範不同類型的兒歌、手指謠 2. 簡單的律動教跳 3. 掌握動作與聲音、節奏的唸唱、比劃技巧 4. 改編創作兒謠的內容與動作 一、兒歌手指謠的特色:好唸、好記、好玩。以唸唱、動作的比劃參與主題內容的改編創作,吸引孩子的注意。 唸唱兒謠的功能:孩子的學習需要注意力的啟發,會對有興趣的事物,投入較多注意力。我們將兒歌手指謠定位於暖身串場的功能,先帶暖身活動讓較少餐與團體活動的幼兒靜下心來,再開始講故事,讓故事媽媽與孩子的互動比較容易成功。 其具備好唸、好記、好玩的特性,是營造遊戲閱讀環境的暖身活動,容易吸引孩子的參與、模仿與集中注意力。唸唱與動作姿勢的比劃,奠定孩子閱讀的聽、說表達能力,並促進動作性的強度。 示範:《一二三四 健康操》 寶寶動動手指謠清單;
◎ 變化玩的人數,加入動作聲音的引導(擬聲詞、壯聲詞、動物的叫聲):《毛毛蟲》、《毛毛蟲握手》、《打開傘》。 孩子的學習範圍從認識自身開始→ 認識朋友→ 認識團體,所以讓孩子進行感官的探索,也是認識自我的方法。 孩子的語言發展較不流暢,從簡單的「車車」(一歲時)→ 「我要坐車」(三歲),可以講完整的句子,暖身活動最主要的是語言上的表達,所以帶活動時也要由簡單到複雜,改編時需考慮孩子年齡與成熟度。 比較《毛毛蟲》與《毛毛蟲握手》,《毛毛蟲握手》最後一段加入猜拳,猜拳有輸有贏,其實是一種規則性遊戲,幼稚園中班以上的孩子,比較能接受輸贏輪流的概念。遊戲性質兒歌,二個人玩較自己玩有更多趣味性,孩子的成長需要挑戰性,面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可以設計提升遊戲困難度。 ◎變化動作大小與唸唱速度的快慢:《小小地》、《啄木鳥》、《大魚來》 (小小地)由一根手指頭 →( 中中地)食、中指一起 → (大大地)整隻手,還可以加快(或減緩)唸唱速度和改變聲音大、中、小等。兒歌傳達幼兒認知概念,越小的幼兒學習越依賴五官學習,如視覺、聽覺等,必須透過實際參與,具體的來認識,透過此首兒歌的比較方式,可以認識小、中、大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成熟度設計,太小的孩子不適合困難的遊戲,免得玩不起來的挫折感,反而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 《啄木鳥》可以改變樹的大(整個人)或小(手臂),從一個人到二個人玩,可以變化人數和改變部份或全體的肢體動作。 《大魚來》二個人玩時可以在互相的身體上遊來游去,可以變化動作的大小,本首傳統兒歌還隱含著生物鏈的概念。 ◎變化內容主題人物的角色:《化妝舞會》、《小老鼠》、《小丫頭》。 《化妝舞會》可以讓孩子自行選擇如何打扮,甚至男、女也有不同的打扮方式。也可以先打扮好了,在讓孩子猜兒謠中的角色人物,如聖誕老公公「戴紅帽、掛白鬍子、穿紅衣、穿靴子,背大布袋,再捏一個大鬼臉」,改編時要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結合。 傳統兒謠注重聽與唸,但我們可以加入動作設計,像《小老鼠》可以爬上夥伴身上搔癢及改變原本的「爸爸」、「媽媽」角色,加入爺爺、奶奶等,增加幼兒對家族成員的認識。 其中遊戲性質較高的是《小丫頭》與《打開傘》,安排活動時可先由一個人玩的兒謠,玩開後再接可以團體玩的兒謠。 二、兒歌手指謠的帶領技巧 1. 〈開胃菜〉:兒謠時間的長短,要能視活動流程的安排、聽故事者的反應,即時結束或延長。 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專注力也有高潮與低潮,如果把孩子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在手指謠帶動上,進行正式活動時,可能孩子就沒有興致了! 2. 〈簡單的開始〉:唸唱兒謠的聲音與動作節奏的表達要清楚、流暢、有變化,避免單一乏味的唸唱。 如果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教唱,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可以串一些小故事讓兒歌更生動,開始的動作要進行分解示範,切記要慢慢來,不能太急、太快。唸唱兒謠前,預先進行動作、節奏的分解示範,可以增加孩子的理解力和參與感。 帶領的同時需加入動作的示範和語言的提示,帶領人要一直提醒孩子下一個動作,對兒謠越熟悉的小朋友,參與度越高,圖書館每個月可以只安排二首兒謠,每個禮拜加入不同不同變化輪替即可。 3. 〈貼近生活經驗〉:改編創作時,要保持原兒謠的節奏與趣味性(尊重原兒謠的創作精神),變化的內容要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比較容易領會,進而產生趣味性。 |
||||||||||||||||||||||||||||||||
( 知識學習|其他 ) |